2009/01/15成果名称:借鉴韩国新农村建设经验成果内容:根据中共娄底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和组织,在中韩文化协会友好支持下,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云才率五县市区、市经济开发区分管农业的领导及市农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文化局、规划局、旅游局等市直单位负责人一行15至12月12日赴韩国开展新农村学习培训。培训班在韩国全州大学进行了新村运动开展情况为期一周的全面系统学习,特邀了国立全北大学校农业生命科学大学农业经济学习博士张在右教授及全州大学朴三用教授等知名韩籍专家学者授课。学习期间,培训班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先后考察了韩国京畿道、全罗北道、庆尚北道、首尔、大邱、仁川、釜山、济州等知名市、道,并与韩国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农协、农村公社组织就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具体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同时,实地察看了全罗北道农业科技研究所、庆尚北道农业技术研究院、全州牧友村、鹤田情报村、完州文化素养村、龟尾自然休养院、农心株式会社龟尾工场以及新村建设发祥地清道郡新道理村等一大批新村运动的代表性机构和地方组织。全面感受和体会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巨大成果及宝贵经验,所到之处,受到了韩国政府各级组织及社会各界的诚挚欢迎和热情接待。

同时,培训班一行也向韩国各方热情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特别是三湘大地和湘中明珠娄底最新的发展境况,有力促进了中韩两国的相互交流和了解。一、韩国的基本情况韩国位于地处亚洲大陆东北部的朝鲜半岛南部。西南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及对马海峡,东部濒临东海,与邻国日本隔海相望,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国土总面积990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800万。大韩民国于1948年由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国会议长李承晚立国,国号延用日本殖民前的朝鲜王朝。现有1个特别市:“首尔”(即“汉城”)特别市;9个道(相当于省):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个广域市(相当于直辖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其中釜山是韩国第一大海港和第二大城市。韩国地形具多样性,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平原丘陵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部,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黄海沿岸有汉江平原、湖南平原等平原,南海沿岸有金海平原、全南平原等。韩国总耕地面积为19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韩国曾是个传统的农业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韩国是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家,进口量趋于增长,但其农业市场对外国的参与极为敏感,是个对外开放程度较小的经济部门。

韩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洛东江和汉江是境内两条主要河流。其中洛东江长525千米,流入日本海;汉江长514千米,流入黄海。其他河流还有:锦江、蟾津江、临津江等。由于三面临海,属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春秋两季相当短,冬季寒冷、干燥、时有下雪,最低气温达-12,夏季炎热、潮湿,最高气温可达37。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由南向北逐减,其中,6—8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0%。韩国矿产资源较少,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50多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藏量不大。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已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其中造船和汽车制造业更是享誉世界,分居全位。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迅速,近年来韩国重视产业,不断加大投入,IT技术水平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世界第11大经济体,属外向型经济,出口占比重,2007年GDP实现9920亿美元,人均GDP突破20240美元(1970年为250美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长为主的经济政策,70年代之后正式走上发展经济的轨道,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汉江奇迹”。

到80年代,韩国一改贫穷与落后的面貌,呈现出繁荣和富裕的景象,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并于1988年举办了汉城奥运会。二、韩国的新村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韩国,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在国内蔓延。要建设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现代化国家,选择何种方式为载体对全体国民进行现代化的总动员,是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特别是朝鲜战争后,南北隔离,形成对立,全球经济亦开始陷入不景气状态,世界大部分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受挫。韩国上下维护安定和摆脱贫困意识的不断加剧,“我们也要致富”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打破这一僵局,韩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策略,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性投资,增强广大农民的购买力。经过60年代末期的酝酿和探索,一批以庆尚北道清道郡新道理村等为代表的村级组织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成为当时农村建设发展的亮点。进入70年代,韩国政府以此为模式,正式全面启动和推广了作为社会均衡发展和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发展综合方式,即韩国“新村运动”。综合来看,它先后历经了5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酝酿阶段,1970年—1971年):1970月22日,以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在全国地方长官会议上正式提出以农民、相关机构、指导员之间的合作为前提的“农村自助劳作的振兴方案”为标志,传统的地区社会建设活动正式转变确定为新农村打造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利用农闲期节,针对全国33267个村庄重点推行新农村十大事业,政府免费给予各村庄300袋水泥,并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而必须用于公共事业。第二年,对完成业绩好的村庄又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其中包括:绿化农村周边的山地,拓宽进村道路,修护村口小河川河堤,设置堆肥场,河掏塘挖沙治理山塘,修整治理井水及管道,清扫美化村庄、清理下水沟,钻设公共井水,建公共洗衣场,消灭鼠害等等,全面启动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第二阶段(确立阶段,1972年—1974年):1972年是韩国历史上新村运动大跃进的一年。在这一阶段,韩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1972日,政府通过总统令6104号全面推行新村运动,中央成立政府正式机构:“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由内务部长官担任委员长(议长),经济企划院、文教部、农林水产部、商工部、建设部、社会保障部、邮电部、文化公报部科技处等相关部门的次官(副职)担任委员,负责新村运动相关的方针制订,投融资标准的选定和调整,协商和调整新村运动的启动和宣传。并依次在道、市、郡设立相应机构,面、邑均设立了新村运动促进委员会,村设开发委员会,负责开发项目和实施操作。

同时,又通过新建立的新村中央研修院,培养新村指导员。把新村精神规定为“勤勉、自助、协同”,将工作重点放在新村精神的发扬和农村现代化基础的形成上,将全国34655个村庄分类为基础村庄18415个,自助村庄13943 个,自立村庄2307 个(建设成 绩最佳的划为自立村,最差的为基础村),根据村庄分类不同,实行程度不同的政府建设支 援,基础村基本不予支援。此后,又根据村庄新村运动业绩情况,对全国范围内工作主动、 自身积极性高、成效显著的1645 个村庄发放了总统奖金各100 万韩元,旗帜鲜明地树立政 府优先支持建设意愿强烈的优秀村庄的政策导向。政府投入316 亿韩元,从农居屋顶改良、 围墙修护、小河川的改造和维修、简易给水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农村道路和村庄内部道路的 拓宽、农业用水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下水道的建设、防沙造林、净化环境等工作着手,全面 改变村庄面貌。全面启动了农村工业化。鼓励农村自主创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规 模经营,出台了相应的支持农村工厂融资、贷款、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短时期内,兴办全 国性的新农村工厂170 余个。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 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农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到各种 社会活动来。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1 975 年—1976 年):政府将重点放在了内部充实,认真贯彻增 大运动和新农村收入增加、新农村工资收入事业、新农村国民教育、城市新村运动等4 大方针。具体做法是: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 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 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1975 日,在全国138个郡新设立了新农村担当副郡 守制度。在11 个市、道,以及33 个市成立了“民间团体新村运动协议会”,将新农村运动 升华为民间主导的城市新村运动,推行精神、行动、环境等三大秩序运动,实现了新村运动 向学校及城市的拓展。1976 年,以城市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和落后村庄生产收入的全面 增加为重点,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高产量品种引进及农业机械化,政府加大粮食增产研发, 大力推广水稻高产新品种“统一系”(俗称“统一米”),水稻的每公顷单产从 3.5 吨增加到 4.9 吨,政府为保护“统一米”价格,给予财政补贴,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以增加农户的农 业所得来实现农户所得的增长,全国粮食生产量达到36215000 石,农业实现连年丰收,粮 食实现自给自足,农户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平均增加到1156000 韩元。

全国进一步加大新 农村工厂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工厂税费优惠、项目优先、贷款优息的政策;有效做 大了农村工厂,以增加农户的农外所得来实现农户所得的增长,全国农村工厂总数增加到 511 个。需要指出的是,韩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中,虽然政府以减免国税及地方税、优惠 提供设施及运营资金等条件促进农村工业园区发展,但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不足,社会意识 水平跟不上,创业型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多,恶意利用项目套取政策性优惠资金的企业多等诸 多因素影响而导致效果不佳,成败有待分析,事实上农民因此而提高的农外收亦并不理想。 农村普遍呈现劳动力主流走入城市中心圆的局面。 第四阶段(自立阶段,1977 年—1980 年):1977 年,是全民参与下确立民族中兴基础 的自立和扩大之年。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继续3 大运动和文化福利、农村建设的促进、农 户收入的持续增加、城市新村运动的正轨化、工厂新村运动的加强、新村精神的生活化等五 大方针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重点推行新农村工厂,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 业,积极推动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力求通过农户农外所得(非农业收入)的增加为主来促进 农民增收。期间,实现粮食年产量41710000 石、农户收入1433000 韩元。

至此,新村运动 进入了名副其实的自立完成阶段。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1977 月11日,政府设立了 工厂新村运动的推行本部,全面促进小城镇的新村运动,9 日在政府内设立了新村运动实况室,10 日组织启动了保护生活环境的自然保护运动。在全国246 个代表村庄中 全面完成了对聚落结构的调整改善,实现全国范围内基础村庄完全消失,自助村庄占 33%、 自立村庄占 67%。各级农协组织(全称“农业协同组织”)也迅速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农 民开始到农协金融机构储蓄,而且储蓄额也不断增大。1971 年每户农民的储蓄额只有4300 韩元(时价12 美元),而1978 年增加到24.5 万韩元(时价500 多美元)。随着农民储蓄额 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在韩国,90%以上的政策性农业信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