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群战术在本质上是一个交换。它是用极其宝贵的隐蔽性作为代价,换来了潜艇大规模集结的数量。
接着上期谈:
无比惨烈的北大西洋之战,在1942下半年进入最血腥的时期。1942年的第四季度,三个月的时间邓尼茨的潜艇击沉盟国商船总计168万吨。若就单场战役而言,狼群恐怖的攻击在1943年3月进入最高潮。以多达41艘的超大狼群,邓尼茨持续攻击HX229和SC122护航船团。当月,单是英籍商船即损失108艘,计62.7万吨 --- 同月,整个盟国下水的船只也不过70万吨。
北大西洋航线的战略意义
打到这个样子,将此描绘为英格兰最危险的历史时刻,未必言过其实。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物资的跨洋输送具有战略意义 --- 没有每月数以百万吨计的物资横渡北大西洋,从北美的新大陆送到前方,战争根本无法继续下去。而且,这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物资并不是给英国的,而是横渡大西洋之后再从英伦出发,经过艰难的北极航线运往摩尔曼斯克,支撑苏军跟德军在东线作战。倘若没有那些物资的话,斯大林完全是无法跟希特勒持续对抗下去。这里就不要说飞机卡车了,单举一样:生产高辛烷汽油所必需的特殊添加剂,苏联压根没有那个技术能把它生产出来,全得靠美国来提供。但是要将这些物资送到斯大林的手上,除了远东航线和伊朗铁路本质上都是远水不解近渴的一点运输量,绝大部分依赖北极航线。
北极航线的心腹巨患:俾斯麦级的2号舰“提尔比兹”号。挪威的地下抵抗组织还给这艘进驻峡湾的战舰起了一个听起来很浪漫的别名:北方的孤独女王
北极航线虽然重要,但其存在意义是建立在北大西洋航线的基础之上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北大西洋航线把物资运来,北极航线又运什么呢?而且总体上讲,虽然也出现了PQ17船队损失过半的状况,但是皇家海军、参与护航的美国海军以及苏联北方舰队对北极航线的保护还是比较成功的。最关键也最危险的依然是北大西洋航线上与狼群的鏖战。
你是在告诉我们,有史以来横渡北大西洋规模最大的护航船团,此时此刻正在驶向德国人部署在北大西洋规模最大的潜艇集群,而我们对于邓尼茨的作战计划一无所知吗?
倘若这些“羊”所运载的物资全部沉入大西洋底的话,这个仗就不用打下去了。然而也就是在这个压力超大的最黑暗的时刻,转机就到来了 --- 作为一位战术大师,邓尼茨并没有想到对方会用战略层面的反击来对付他 --- 当然,这可以视为对他的终极肯定,因为这反证了邓尼茨的狼群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1943年1月。北非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盟国从罗斯福与丘吉尔的最高层面确定:北大西洋上的损失不能继续下去了。无论支付多大代价,必须解决狼群的问题。
狼群的命门
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前,英美两国在海洋领域的高手已在着手研究邓尼茨的狼群战术。大量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沙盘演练,已经展现出了这一战术的优劣:邓尼茨的狼群最为可怕之处,恰恰也是其最为薄弱的命门 ---狼群战术在本质上是一个交换。它是用极其宝贵的隐蔽性作为代价,换来了潜艇大规模集结的数量。事实上,邓尼茨所设计的战术。从一开始就在德军潜艇部队遭到部分军官的强烈反对 --- 拍发如此之多的电报,又要潜艇浮在水面上攻击,这都是严重的有损潜艇宝贵的隐蔽性。然而邓尼茨坚持认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
1942年到1943年一季度的辉煌战绩,使得邓尼茨的意见占了上风。尤其是1943年1月,北极航线上的一场截击作战失利后,不堪羞辱的雷德尔提出辞职。希特勒立即批准,并且毫不犹豫的任命邓尼茨作为新任德国海军司令并继续兼任潜艇部队司令。消息传来,提尔比兹号的舰长格林流下了眼泪,因为他知道,德国海军的所有资源是要疯狂的倾向于潜艇了。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点,盟军针对狼群的措施开始上线。事实上在1941年1月英国人就试探性的推出了,电影也提到了,就是高频无线电测向仪。
只要发现盟国的护航船队,德国潜艇就要拍发电报,这是主动的一个辐射源,于是可以测定方位。但在当时,测定无线电波方位的设备体积重量非常大,还不能装在驱逐舰上。所以,就像电影里交代的那样,这是放置在护航船团的指挥船或者专用的救生船上的。测定方位之后,再用旗语或者灯语通知驱逐舰。
在当时,这个办法所起的作用有限。但是虽然未必挽救了多少商船,但是高频无线电测向的出现却是很可能挽救了许多水手的生命 --- 在没有高频无线电测向报警之前,船队随时随地可能遭到袭击。而在有了这个东西之后,起码没有收到潜艇的电报时,大家知道船队是暂时安全的。这时船上的水手们还敢稍微休息一下,保存一些体力。所以一旦商船被鱼雷击沉,生存的几率因此提高了一些。所以说,盟军是在1941年初就已经开始采取了高频无线电测向的措施,但是收效相当的有限。
牧羊犬们的新式雷达
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后,迅速上线的一项措施,可以说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下决心用厘米波段雷达取代了原来的米波雷达,从而大大提高了驱逐舰对小截面水面目标的探测能力。这立刻就不一样了:譬如美军一位驱逐舰舰长,试用发现新式雷达不仅仅搜索到了水面航行的潜艇,甚至,在海况比较好的状况下,搜索到了潜航状态的潜艇留在水面上的潜望镜。
影片中的雷达,实际上更接近起到关键作用的改进型。换装新式雷达的驱逐舰,再让商船蒙受惨重的损失,可就要上军事法庭了
很快,德军潜艇就感受到了压力,作战状况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往昔到了夜间,海狼是肆无忌惮的接近羊群,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然而现在只要一接近护航船团,盟军的驱逐舰每每神兵天降般及时杀到。
当驱逐舰在出乎预料的时间从意想不到的角度高速驶来,潜艇就只能放弃攻击,下潜躲避。但是由于潜艇刚刚下潜,还来不及规避隐藏,赶到上方的驱逐舰就是一拨深水炸弹砸了过来。而且,此时盟军驱逐舰的深水炸弹也做了明显的改进,尤其是出现了被称作“刺猬弹”的多个连发式,如天女撒花般投掷到大海里。这对潜艇的威胁太大了,只要一枚落在潜艇附近,就可能将潜艇炸得尸骨无存。
而且,这里多说一句,邓尼茨与雷德尔的争论,在这里又重新兜了回来。雷德尔所预言的,倘若过于偏向潜艇一端,德国海军将会面临的危局当真出现了--- 就是倘若让英国人意识到,完全不用担心德军的水面战舰的话,敌人就会敢于部署大量的专业反潜舰。这些甲板上堆满了深水炸弹的护航驱逐舰,完全没有任何跟水面战舰交火的能力。仅仅出现一艘驱逐舰,一炮打将过去,就会在连锁爆炸声中到海底报道。然而,此时盟军清楚的知道,北大西洋上不会出现德军的哪怕一艘驱逐舰。所以1943之后的英美海军护航驱逐舰,并不需要担心深水炸弹扔光的问题 ---因为储备量太大了。
进入这个阶段,对于邓尼茨而言,数字就开始不对了。譬如,1943年5月,攻击代号为ONS5的船队时,虽然邓尼茨也出动了40多艘潜艇组成的超大狼群,但护航的牧羊犬们凭借装备的改进型雷达与刺猬式深弹英勇反击。甚至一艘高速回航的驱逐舰,观察到潜艇还没来得及下潜,于是直接撞了上去,用锋利的舰首,将U531潜艇的围壳一劈两半。此役,商船的损失很大,12条运输船,计5.72万吨沉入海底。然而,邓尼茨的潜艇,却也付出6艘被炸沉,4艘负伤的代价。随后,另一场激战,还是在1943年5月,盟军是损失了5条船2.9万吨,而潜艇却是5艘被击沉1艘遭重创。
王者归来
就在这个时节,对于邓尼茨来说最可怕的消息出现了:鹰,这位大西洋上无可置疑的王者,归来了。
这里的因素,一方面,是在于盟军投入了更多的陆基远程反潜飞机。卡萨布拉卡会议之后,针对“黑暗海沟”的航空反潜需求,在盟国被列为最高优先级。其拿到B24四引擎轰炸机的排位,甚至高于进驻英国,对德国本土实施战略轰炸的第8航空总队 ---北大西洋航线的安全要是不能保证的话,你是有燃油还是有弹药,拿什么去炸德国人?
在另一方面,就是盟国充分动员了,主要就是美国的强大生产能力。在以焊接替代铆钉的大胆改进之后,美国又作出决定,用商船的技术标准来生产出大量的护航航母。这也是豁出去了,要跟狼群拼个你死我活。
这些护航航母,每艘也就是20来架的舰载反潜飞机。但在使用焊接工艺并且批量培训工人之后,得以用前所未见的速度下水服役。大数量投入战场之后,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样一来,盟军就未必见得要守护在护航船团的四周了。以护航航母为核心,再加上若干艘驱逐舰的攻击性编队,就有可能追着你的潜艇打了。
到了这时,邓尼茨的潜艇就很痛苦了 --- 反潜巡逻机一来,就不得不下潜,就不得不消耗压缩空气和电池,而且移动龟速。这轮轰炸好容易是躲过去了,没走多远,盟军飞机又来炸上一轮。这段时期幸存回来报告的,曾经出现在一次出海里被炸超过20轮的记录。
此时的邓尼茨,刚刚经历了1943年一季度每损失1艘潜艇可以换来击沉盟国10万吨级的商船,然而到了1943年5月,邓尼茨极度震惊的意识到,每损失1艘潜艇所换来的击沉盟国商船竟只有6400吨,就连1万吨都不到。面临如此严峻的局势,邓尼茨每到关键时刻,还是能够做出极度理性,哪怕是极度反人性的决策。
1943年5月23日,邓尼茨非常果断的决定将狼群撤出大西洋作战。狼群暂时不再前出北大西洋航线。出海的话也是去亚速尔群岛以南相对安全的地方。邓尼茨想要用这段时间缓和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但是邓尼茨的撤退,就意味着北大西洋航线畅行无阻。事后看,这一天的确是北大西洋之战历史性的转折点。
比斯开湾猎狼
其实从盟国的角度看,既然进入残酷的长期消耗战已是不可避免,那就未必在意每个月损失掉多少条船了。罗斯福与丘吉尔真正在乎的,就是必须要把物资给运过去。譬如,1944年6月登陆诺曼底的霸王行动,要为这个奠定基础。倘若不敢大规模运输物资的话。完全不可想象。再就是,前面提到的。从1943年8月1日起,美军第8航空总队大举空袭柏林。这以英伦三岛为基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对德国的各大城市与工业基地的面积轰炸,在诺曼底登陆之前,是全面的铺开。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北大西洋航线的畅行为基础,这是一个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就在这段时间,对于邓尼茨最为可怕的消息,就是盟军集中大批远程反潜飞机,对在比斯开湾上水面航行的U艇狂轰滥炸。这是实际上从这一年的4月份就已经开始,一直打到了8月,整整持续了超出4个月。有26艘潜艇被炸沉,17艘被击伤。
如此全面的打压之下,北大西洋之战出现转折的迹象日趋明显。尽管邓尼茨也是竭力挣扎,包括使用先进燃料过氧化氢、全世界最早以噪音为导向的被称为音雷的先进鱼雷、以及一些战术调整都陆续付诸使用,但是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因为,毕竟邓尼茨可以出动的只是在水下或者浮在水面的潜艇这一维,而对方却是三维的立体打击。而且一旦盟国在罗斯福、丘吉尔的高度,将北大西洋反潜作战设定为战略上的需要,那么其掌握的资源优势,尤其是拥有一个如此强大的美国工业生产能力碾压过去,双方也就完全不对等了。
因此,虽然作出一些努力,但就总体而言1943年5月之后邓尼茨并没有真正的重返北大西洋进行大规模的作战。1944年6月,邓尼茨出动了代号为农夫的潜艇群,试图截击向诺曼底登陆场运送人员物资的船只,取得一定战果。但潜艇损失惨重。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邓尼茨可以说是相当理性的,基本上是命令潜艇部队退出了战斗。
到了最后,希特勒自尽之后,由于空军司令戈林的失宠,邓尼茨居然是意外的在尚未投降之前的很短一段时间,一度代理了德国元首。即便如此,虽然作为战犯在纽伦堡被审判,但是并没有上绞刑架,也就是判了一个10年有期徒刑,最后还是在对手高度的尊敬之下安享晚年,直到1980年去世。在此期间,英美海军当中曾经过招的对手有好几位是以很尊敬的语气跟他通过信。
作为一位战术大师,邓尼茨以对手意料之外的方式,将当时并不先进的舰艇装备,在取得比斯开湾基地的基础上,予以深度重组,以非对称的战术设想,给盟国制造了始料不及的巨大压力。当然,代价也是极其巨大的:在五年八个月又一周的战场上,邓尼茨的狼群击沉的运输船超过2800艘,总吨位接近1500万吨。这些闯关北大西洋的“羊群”所付出的人员伤亡代价,当在5万以上,甚至很有可能要上十万。而邓尼茨的部队也是损失了778艘潜艇,其中719艘是被盟国击沉的另外,另外50多艘属于碰撞之类事故而沉没。按照邓尼茨所给出的数字,U艇部队服役的官兵不到五万人,而阵亡和失踪就有两万八千,被俘五千出头,其高达80%的损失率,甚至超出了跟苏联作战的东线战场。是纳粹德国所有部队里最高的。所以说,双方的代价都是极其惨重的。
说到最后,要提一个观点:北大西洋之战的前前后后表明,在潜艇破交封锁作战与保护商船突破封锁之间,总体上看,执行破交封锁的潜艇是主动的一方。二战期间盟军是动用了数量不成比例的资源,以三维对一维的立体压制方才扭转局面。试想一下,倘若邓尼茨可以得到哪怕是力度有限的航空兵力与水面战舰的支援,又或者是拿到可以持续水下航行的潜艇,“黑暗海沟”的搏杀,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