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非遗传承村庄规划探索—— 以苏州市光福镇冲山村特色田园乡村试点规划为例陈继鹏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规划的冲山实践为例,对规划进行了全面剖析。文章首先明确冲山 村在地理格局、产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特色;其次分析村庄存在非遗产业发展受阻、空间环境杂乱无序、 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缺失、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规划为了实现冲山村非遗传承发扬、村庄活力振兴这一 重要目标,制定了固本、传承、多元、创新四项基本策略,以多视角、多维度的解决方案为冲山发展的问 题和难点提供思路;以四项基本策略为引导,规划从盘活资产、发展产业、传承文化、优化环境、完善设 施五个角度做出重点尝试和探索;最后,规划从计划制定、土地供给、人才培养、资金扶持等方面提出实 施保障建议。规划试图以全面系统的发展策略引导冲山发展建设,以期为同类村庄的规划编制提供启发和 借鉴,共同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规划,非遗传承,冲山村 1 规划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 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 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相比以往,乡村振兴 战略更全面化、系统化,为我国解决好 “三农”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指导依据。江苏省在2017年提出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按照 “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 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新时代村庄建设发展的样板。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至今已在省 市两级开展了两批建设试点,本文所讨论的苏州市光福镇冲山村即位列22个苏州市特色田 园乡村建设第二批试点村庄中。冲山村是位于苏州太湖之滨的一个小村庄,素有“佛雕之乡” 之称,木雕 (冲山佛雕)入选苏州市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本文希望对在对已编制完成的《苏州市光福镇冲山村特色田园乡村试点规划》进行全面 的总结和思考,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非遗传承发扬、活力振兴提供思路和经验。 2 特征与问题 2.1 特征冲山村位于太湖之滨、苏州市光福镇的最西端的冲山半岛上,三面环湖,两面临山,风 景秀丽,占地约0.8平方公里。冲山是国内少有的规模型佛雕制作基地,居民多擅长佛像雕刻,艺人雕刻的各类佛像遍 及全国与东南亚各地。村庄总人口800余人,有近半数村民从事佛雕及相关产业,整体佛雕 产业年收入2000余万元。2015年,冲山佛像雕刻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村 内3人入选区级非遗传承人名录。冲山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著名的“冲山突围二十日”就发生在这里,北山设有新四军 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为省级红色实景课堂实践基地。冲山土壤肥沃,林地、池塘遍布,其中北山有集体经济 “冲山生态果园”,占地 123 亩,园内种植有梨树、桃树和枇杷树。图 1 规划村庄鸟瞰图 2 冲山佛雕工艺 2.2 问题 2.2.1产业特但不强冲山佛雕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业也是村庄支柱产业,但整体行业市场趋于饱 和,订单数量逐年下降,经济效益也开始下滑。组织方式以个体家庭工坊为主,品牌意识薄 弱,没有统一、规范的运作方式,不能发挥特色工艺品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而 且受到土地供给的制约限制,不少有规模需求的工坊已搬离冲山。冲山的另一个特色资源为 冲山深厚的红色文化基础,但目前每年20万的游客以红色教育培训参观新四军太湖游击队 纪念馆为主,未能给村庄经济产业发展带来实质利好。此外,村内生态果园虽已注册 “冲山 半岛”商标,但规模较小,品质一般,经济效益也不理想。 2.2.2 环境杂而无序村庄内因佛雕产业需求,较多工坊用彩钢板私自违章搭建作业空间,木材、工具等生产 材料以及木屑、木块等生产垃圾随意堆放,给村庄整体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村庄滨湖以及滨 水空间私自侵占现象严重,滨水景观界面杂乱。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部分宅旁场地和 街巷路面材质也存在泥地、碎石路面等,整体道路空间未能形成较好的通行环境。村内公共 空间缺失,因村庄功能以生产为主,交往空间受到忽视,村内仅有一处棋牌室和少量林下休 息坐凳。 2.2.3 文化深但不彰冲山佛雕产业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行业先祖可以追溯到唐代 “塑圣”杨惠之。千百 年的沉淀和积累产生了众多能工巧匠和优秀佛雕作品。冲山周边的太湖山水也是历来文人墨 客采风的重要场所,如唐伯虎、沈周等。上文已提到,冲山红色文化也比较丰富,有 “冲山 之围”等故事和太湖游击队与日伪军周旋的芦苇荡等资源。但冲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未能 在村庄建设中得到体现,传统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元素缺少,村庄也逐步丧失文化特色。 2.2.4 活力失且不旺冲山村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人245人,占总人口29.88%,18-60 岁480人,占58.54%,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95人,占11.59%。村庄内从事佛雕生产的工 匠老龄化更严重,且佛雕行业逐步走下坡路,从业人数已在减少,更难吸引到年轻人从事佛 雕这项职业。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村庄老龄化将一直维持在高位。这部分人群受年龄和文化 程度的限制,对新事物、新想法的接受程度较低、理解掌握速度较慢,对市场的变化敏感程 度较低,这也为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较大阻力。冲山村的问题是多样的,涉及产业、文化、人口、环境等,也是紧迫的,衰败的速度正 在加快。这些问题也都或重或轻地存在于众多非遗传承村落或者传统手工艺村落中,这背后 的原因有行业的衰落,有组织形式的落后,有政策制度的落实与否,这些正是此类村庄发展 的症结之处,也是实现其非遗传承发扬、村庄活力振兴的难点。 3 规划思路为了实现冲山村非遗传承发扬、村庄活力振兴这一重要目标,规划制定了固本、传承、 多元、创新四项基本策略,构建冲山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规划的整体思路框架,以多视 角、多维度为冲山发展的问题和难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3.1 固本——紧抓核心,提升优化冲山村的当务之急还是促进佛雕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供给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侧的调 整。以佛雕产业这一发展核心的蝶变,结合村庄红色旅游的拓展和丰富,带动村庄产业整体 提升,形成以二产为基础、三产为驱动、一产为补充的特色产业结构体系;促进村庄功能优 化, 形成非遗工艺制作和体验、红色教育洗礼、山水风光游赏和田园生活体验等功能于一 体的复合型村庄。

3.2 传承——传承文化,回归质朴冲山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村庄 各项建设中不仅需要在空间上展现冲山村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质等固有的积淀,更要将其与 产业发展相结合,保护好冲山文化的发展根基。同时也要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新的时代特 征相融合,采用新形式展现,利用新媒体传播、举办新活动吸引,提高文化参与性和体验度, 将村庄整体打造成传承冲山的文化的原生态博物馆。此外村庄建设还需还原村庄的特质,以 生态化、乡土化为原则,以轻设计、低干预为指导思想,避免过度化、城市化建设。 3.3 多元——多元价值,以人为本冲山村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村委会、佛雕从业 者、外出务工者、游客、老人及儿童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一样,规划需尊重多元价值, 以人为本,采用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详细真实的了解需求,综合制定 各项规划策略,将冲山村打造成宜业、宜居、宜游的非遗传承村落典范。 3.4 创新——创新驱动,活力振兴冲山村需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佛雕产业需改变目前个体家庭工坊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 采取 “协会+合作公司+工坊”或 “协会+工坊”的发展模式,以规模化、专业化和协作化促 进行业整体发展,强化行业协会和合作公司的市场开拓、议价定价和发展引导作用,积极应 对市场变化,淘汰落后工坊,丰富产品类型,促进从业者增收,保证行业健康、稳定、可持 续发展,实现冲山佛雕产业的活力振兴。

图 3 总体效果图图 4 总平面图 4 规划策略根据固本、传承、多元、创新四项基本策略,规划从盘活资产、发展产业、传承文化、 优化环境、完善设施五个角度对冲山村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提升。 4.1 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功能优化规划首先梳理冲 山村闲置以及低效利 用的集体资产,包括原 村庄小学、原村庄卫生 室、原碾米作坊、原上 影厂基地、原铸件厂以 及大洋湾机械加工厂 等多处可利用资产,再 参考永久基本农田保 护规划、国土土地利用 规划以及上位城乡规 划等,对各类资源的合 法性进行梳理,建立问 题清单。根据问题清 单,谋求与相关规划的 协调,通过区域建设用 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落 实可调整的用地,确定 可利用的资源清单,根 据村庄发展需求和村民生图 5 主要闲置资产功能提升 活需求,对这些可利用存量资产进行功能调整,推动村庄用地使用集约化和高效化,促进村 庄功能升级。最终,规划村庄形成两大主体功能——乡村体验功能和山水田园体验功能。乡 村体验功能包括太湖客厅、冲山之家、田园生活荟、匠心汇、大师坊、新四军纪念馆、湖滨 餐厅七大功能;山水田园主题功能包括冲山果园、南山菜园、社区农场、冲山乐渔、生态林 地、登山步道、红色旅游实景体验七大功能。

4.2 提升佛雕产业,拓展红色旅游 4.2.1 以佛雕产业为基础促进产业升级佛雕产业首先分析目前市场分布和发展状况,发现佛雕产品趋于多元化,家用、小型、 艺术品收藏发展迅速;产业链逐步拉长、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园空间形式发展较快;网络平台 传播作用增强,互联网+实体体验为主的新销售模式出现。为顺应新的市场变化,规划制定 佛雕三大产业发展策略,促进冲山整体产业升级。(1)做长佛雕产业链建立从佛雕品牌的创立,到佛像产品的创新设计,到佛雕的全流程制作,再到佛像的销 售和后期的维护等全产业链体系,形成特色传统手工业产业集群。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对 目前比较薄弱的品牌包装、佛像创新设计以及创立统一的销售平台等环节加大力度,具体包 括建立行业协会创立冲山佛雕品牌统一运营、推动与工艺美院等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合 作、利用闲置场所建立供佛雕技术培训和交流学习的匠人学堂、利用行业协会和政府平台搭 建对外销售平台以及利用冲山所在的太湖地区众多文化节的举办宣传冲山佛雕品牌等。(2)拓展佛雕产品体系立足自身特色大佛像产品,向家用、小型、艺术品方面拓展,形成 “佛雕+”产品体系, 主要手段为传承好“冲山一绝”传统寺庙佛雕;拓展佛雕新产品,如家居摆件、车载摆件以 及手把件等;深化佛雕艺术品制作,通过非遗传承人等大师的参与设计制作,增加产品的艺 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3)建立多空间形式结合产业链的延伸 发展,参照村庄可利用资 源清单,形成不同专业化 空间组织形式,包括以大 师专家工作室为主的大 师空间,结合大师工作 室,构建 “大师讲堂”, 传承传统佛雕技艺;以家 庭专业化集群方式发展 的家庭作坊,整合传统佛 雕手工艺人技术特点,分 类引导手工艺人进行专 业化制作;以特色佛雕产图 6 佛雕产业空间分布 业街区为设计、洽谈和宣 传集聚核心,改造现有的佛雕特色街区,形成以佛雕生产、展示、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引导佛雕大企业的产品设计、销售、商务洽谈向冲山村集中。 4.2.2 以红色旅游为触媒带动产业融合充分利用冲山现有红色资源和省级红色实景课堂实践基地的优势,拓展红色教育体验内 容,丰富红色文化体验,如在新四军纪念馆前增加宣誓广场、结合红色传奇故事将马刀湾北 侧芦苇荡改造成为红色教育实景体验基地,举行红色实景演出,借助VR、3D全息投影等现 代化设备让观众进一步体验战火纷飞年代太湖儿女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等。借助未来红色旅 游吸引的人气,通过冲山党建+活动的创建,吸引冲山村工匠大师、果园经营者、民宿经营 者以及离退休干部建立党建践行点,加入到红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中,增加冲山各类产业的 知名度和曝光度。

通过红色旅游和党建工作的发展,与村庄产业发展相互促进,走出具有冲 山特色的产业融合道路。此外,冲山红色旅游还需借助太湖风景名胜区光福景区的优势资源进行融通互补,冲破 冲山现有用地和资源限制,充分融入区域旅游体系中,借助区域全要素旅游服务体系和全季 节旅游项目策划,构建一体化发展的特色旅游路径。 4.3 传承特色文化,彰显冲山魅力冲山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主导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民俗文化自身的保护与传 承,即有脉可循;二是加大特色文化的对外宣传,并提高其可参与性,即有物可享。有脉可 循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发掘冲山村及其邻近区域的各类民风民俗,尤其注重其中的非遗文化传 承,确保这些古老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有物可享具体表现为可以考虑通过线上 (网络)与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包宣传冲山多样化的本土文化 (扩大受众群体);同时通过与节庆活 动、旅游等结合的方式 (展览馆、体验馆等),提高游客对文化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冲山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手段为理脉、传播、传承。理脉主要对冲山现有文化, 如佛雕、红色、山水文化等的渊源和发展进行梳理,整理名人名作、传奇故事和相关文物场 所,形成书籍和影像作品等。

传播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进行文化传播 (线上+线下),积极发挥名人效应,树立标志性事件;与旅游发展和教育体验相结合,打 造非遗文化展示馆、体验培训课堂、举办体验活动等进一步传播冲山特色文化;传承主要通 过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如非遗传承佛雕产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山水休闲产业等的发展, 这是对文化活态延续的最好路径,此外还可提炼文化元素并将其展现到空间建设中,如入口 节点、活动场地、建筑空间等,加深村庄文化烙印,两者相融合,让人能更直观感受冲山文 化氛围、充分融入冲山文化世界。 4.4 保护生态本底,优化村庄环境冲山有着临山面湖的地理格局、林地湿地环绕的生态环境、多样野生动植物栖居的生物 系统,既美丽也敏感,因此保护冲山生态本底就显得格外重要。规划通过对水生态环境、农 田生态环境、林地生态环境、生物生态环境四个角度着手,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实施 方案,如水系环境生态化处理、农田净化生态系统、噪音控制区域划分和引导和微创化、生 态化的景观设施等。此外,佛雕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空间的有限性产生的矛盾导致很多家庭工坊私自搭建生产 工棚、乱堆乱放生产资料,而且也会产生安全隐患。

处理方法不能一禁了之,规划采取疏治 结合的方法,首先将有一定规模发展需求的工坊迁至改造升级的大师工坊,统一管理;对于 规模较小的家庭工坊采取整治为主的方法,对侵占公共空间的违章搭建进行拆除,对宅基地 范围内的家庭工坊进行外立面和结构整治和防火隔离,以统一的风貌、经济的材料、安全的 结构进行改造,以求在村庄佛雕产业发展和环境提升、安全防护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对堆 放大件生产材料的场所进行统一安排,对小件生产资料的宅旁场所进行美化处理,利用统一 木栅栏或木格架的进行放置。图 7 佛雕工坊空间改造图对村庄整体环境的提升还包括建筑立面的整治、街巷的空间的营造、滨水 (湖)空间的 塑造、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等,乡村不应是简陋与落后的代名词,也应与古村古镇建设和现 代城市建设区分开,整体环境更应该坚持乡土化、精细化的原则,采用本土材料如木材、瓦 片、石材、竹片、草筐、磨盘等,以自然有机的处理手法,如采用传统砌筑方法、散布布局、 透绿处理等、低调地融入环境,避免大面积单调化硬质铺地、行列式造型式造景等手段,打 造特色田园乡村景观。图 8 村庄景观改造图 4.5 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宜居水平首先,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利用原村庄铸件厂进行改造,打造成展示和体验光福镇雕刻 产业、文化品牌的门户建筑,拉动周边项目的整体振兴、带动周边村民的重新就业。

此外, 参照江苏省以及苏州市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相关配置标准,结合村庄具体生产生活需求,规 划利用原有建筑改造建设一处村民公共活动中心、一处村民游客共用的休闲茶室、一处与生 产工坊相结合的村史 (非遗)展览室,包括党建中心、便民服务、公共讲堂、图书室、活动 室、卫生室、快递点、室外集会场所、公共厕所等功能。此外,也利用原有建筑改造建设, 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结合村庄生产功能,建立生态填埋处理设施一处,解决佛雕生 产产生的木屑、木块等固体垃圾。 5 实施保障 5.1 计划制定根据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内容,从实施单位、实施时间、投资分期、投资来源等方面制 定具体行动计划,主要涉及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党建引 领、其他等七大类二十四小类。行动计划具体落实到责任主体,与其充分对接调整,保证可 实施性,并组建工作小组定期督查。 5.2 土地供给首先,梳理村庄可利用闲置资源,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部分产业发展用地;其次, 保考虑到佛雕产业的特殊性,需从区域层面进行建设用地协调,适度增加产业用地供给;另 外,在区域层面尽快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做到地尽其需、地尽其出,促进土地利用的 集约化、高效化。 5.3 人才培养与相关艺术院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