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11月28日铜仁讯 (记者 尹赛楠)“田间种苞谷,地里栽红薯,要想吃的好,全靠天色好~”略带自嘲的几句话,反映出的,却是黑岩村最真实的写照……11月27日,跟随“决胜2020”看贵州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的脚步,记者走进了这座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山村,如今的它,已在悄然间完成蜕变!
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了群山环抱中的黑岩村。错落有致的民居房,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串联起千家万户。放眼望去,四周郁郁葱葱;侧耳倾听,鸡鸣犬吠相闻,祥和安逸的景象映照出了这座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滞后的发展使‘黑岩’一词在江口逐渐成为‘贫穷’的代名词。”今年57岁的罗鹏,是江口县凯德街道黑岩村的党支部书记。“从2005年开始,我就在村委会任职。”15年的光阴,看似漫长,却仿若弹指一挥间。
黑岩村共计有10个村民组,323户1095人。自建村以来,这里受交通、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极其困难,村中无集体经济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10个村民组几乎都在半山腰,平均海拔650米,而特殊的喀斯特地貌致使村中常年缺水、土地贫瘠,传统农业发展难。”说到这里,罗鹏不自觉地叹了口气。“很多难以维持生计的村民,纷纷背上行囊,远走他乡。”
江口县凯德街道黑岩村党支部书记罗鹏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为了让逐渐荒芜的家乡不再荒芜,罗鹏毅然决定放弃江口县城的工作,回乡担任村主任,希望带领村民一起脱贫、一起建设家乡。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村子里不仅路不通,就连喝水都成问题,如此巨大的难题摆在眼前,任凭罗鹏有再高的热情,也无奈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正所谓,水是生命之源。当时罗鹏和村委会几经商议,最终决定从水做文章。“那段时间,几乎每天起早贪黑,到处跑项目、争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开始,黑岩村缺水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06年,江口水务部门“三小”工程落户黑岩村,新修水池水窖21口,容积7000余方;2013年初,在黑岩村烂泥沟实施8万余方的小二型水库,目前山坡变成了“汪洋”,彻底摆脱了黑岩村喝屋檐水的历史。
而在解决缺水的同时,修路问题也逐渐开始实施。“黑岩村虽然离县城很近,但因地势较高,一直没有通公路。”从2008年开始,罗鹏带领村民,以“自己出一部分,请政府帮助一部分”的形式修路。在他的耐心走访下,村民的思想通了,村里的路也通了。截至目前,黑岩村累计完成路网建设21.2公里,全面实现家家户户通公路,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的道路需求。
近年来,黑岩村积极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种植猕猴桃300余亩、蜂糖李100余亩,利益联结55户建档立卡户,带动98户农户增收,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组的发展。目前,黑岩村发展了以蝈咯蛋鸡、百香果等为代表的小型农业产业项目,全面促进农户增收。2017年,黑岩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全村建档立卡农户年人均纯收达到10865元。
“感谢书记,感谢政府!”从见到采访团的一刻起,这是黑岩村村民罗有才讲的最多的一句话。44岁的罗有才,曾是村里的典型贫困户,初中文化程度的他,过去也和许多乡亲们一样,选择外出务工。“那时候村里的条件差,母亲的身体也不好,自己只能背井离乡,来维持家中的生计。”
2013年,罗有才的母亲病情突然加重,瘫痪在床,无法独立生活。“当时为了照顾母亲,我从外务工回乡,就一直在周边打些零工。”罗有才告诉记者,就在同年,他们母子二人被纳入了精准扶贫系统。
期间,罗有才被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林业站聘为护林员,每年可领到工资1万元。再加上自己和母亲的农村低保、母亲的养老保险金、高龄补贴及良种补贴等,可享受政策补贴10154元,每年护林工资和政策补贴有2万余元。
不仅如此,与大多数贫困户一样,罗有才还享受当地政府实施的庭院硬化、房屋维修加固等政策。“之前,家里的房屋破败不堪,到了这个季节几乎难以忍受,现在好了,我和母亲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就连屋内屋外的路面也得到了硬化,现在出门鞋都沾不到泥了。”罗有才一边说着,一边把剥好的花生递到记者面前,激动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探索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已成为脱贫后的首要工作。
作为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发源地,黑岩村在不断摸索中,建立了防贫监测预警及部门联动调度机制,创新“四盯四防”工作法,作为试点创建并在全县推行。对返贫致贫风险户分类建立了防贫预警监测台账,精准制定“一户一方案”,通过用实政策、整合公益的“组合拳”,实现了从“治贫”到“防贫”的提升,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如今,黑岩村的泥泞道路不见了,村里的饮用水干净了,村民腰里的钱袋子也鼓了……这座曾经的贫困山村,已在悄然间完成蜕变!(完)
查看原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