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根据甘蕾女士演讲内容整理

神农架林区儿童教育项目的缘起

我在2005年读大二的时候第一次来到神农架进行英语支教。神农架新华桃坪村口有一个老房子,墙上赫然写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从那时就意识到了乡村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再加上神农架林区也是养育我的家乡,我希望能把国内、国际的优秀教育资源带给神农架,给神农架孩子走出去的机会。这份信念支撑着我和神农架林区的教育项目走过了16年。

远山计划的slogan就叫“用心写爱,让爱发生”。神农架林区爱英乐教育机构也是致力于儿童素养教育创新,真正为乡村儿童打造一所大自然的学校,也希望能够在全国探索一个城乡教育的模板,能够打破地域对教育机会的限制,也能够让儿童去感受生命的多样性,能够更多地促进教育公平。

神农架村庄的调研

为了了解神农架林区家长和孩子真正的教育需求,并选取合适的开展项目的学校,我们在桃坪村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驻村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 孩子的“理想”具有多元化特点。有的孩子想当兵,有的孩子想做教师,有的孩子想经商,有的孩子想往文体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才能满足乡村孩子的多元化需求。

2. 不光需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父母也需要考量。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其实不只是孩子的妈妈,许多孩子爸爸对孩子的教育也有需求,我们都需要综合考量,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发展。

3. 林区家庭除了普通的升学需求,更希望孩子能接触到艺术类教育资源,例如乐器学习。这意味着项目规划中要重视美育和艺体教育,同时要为村民的参与找到合适途径。

综合考量交通、地区发展规划后,项目组和区政府达成共识,选择当时已经废弃的新坪小学进行教育空间的建设,小学已于今年3月28日竣工。

八大教育主题与五大教育理念

(一)八大教育主题

·自然教育(劳动教育+花艺教育)

作为人文教育板块的基础,自然教育源于孩子们生存的空间,他们需要对神农架林区的自然环境、植被生物等有自己的认识。自然教育随着山区农村劳作的过程配合美育思想,衍生出劳动教育和花艺教育。正好学校后面有一块农场和一片花田,也加深了我们自然教育的想法。

·人文教育(厨艺教育+亲子教育)

人文教育是在自然教育的实践中产生,主要是将劳动教育的成果进行衍生。例如参与种植完土豆全过程后,以后需要孩子们用种出的果实亲手做一餐饭,就产生了厨艺教育;做饭的过程中与家长产生互动,又诞生了亲子教育。

·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服育教育)

这个板块一方面是基于家长对教育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神农架传统的山歌文化和浓厚的音乐氛围。艺术教育又分为音乐教育以及与特定企业合作的服育教育。我们渐渐在是在一次一次的音乐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企业,比如我们有了包括伊顿纪德来支持我们的团服,或是有汉秀这边来支持孩子们出去演出,然后包括其实我们在2018年的时候,还把孩子们带到汉秀剧场跟中孝介同台演出,然后这些孩子们其实都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我们把整个八大空间叫做“让村里花开”,因为这些花不光是大自然里面的花,更是小朋友。所以我们整个的内容建设就是一个以八大教育空间为核心的内容,然后有研学,有村民致富的计划,还有包括改造村民家庭的计划等等。

(二)五大教育理念

1. 共执一个梦想: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强调我们所有的努力是为了自我实现,也是为了我们生活的村庄能变得更好,让更多孩子因梦想来到神农架,让神农架变成孩子们共同用梦想耕耘的热土。

2. 人与社会:从人社会化的角度出发,强调用艺术引导孩子成长,让孩子浸润在爱中,在获得爱的同时也学会给予和表达爱。

3. 人与自然:结合自然教育和挫折教育,以绿野计划为核心,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历练自己,经历风雨并学会从中吸取养分。

4. 人与时空:基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让每个孩子在集体空间中保持自我意识,链接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学会思考人与时空的关系,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

5. 人与未来:以神奇图书馆项目为核心,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线上线下文化资源,以培育具有人文底蕴的人才,能够让儿童自己思考去做什么。

远山计划:文化+教育+旅游

乡村公益教育项目的推行,要利用好当地已有的资源进行赋能。同时也要融合乡村振兴的目标。只有当地人有所收益,项目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截至目前我们给远山计划探索出了文化、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也采取了城乡结合的方式,让项目对城市的孩子也有所助益,和乡村的孩子共同成长。

·文化板块:远山之声公益合唱团

2015年我们和武大附小合作创办公益合唱团,每个孩子进行排练的时候必须和乡村的孩子进行结对帮扶,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教育板块:艺术团与特色课程培育核心素养

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核心素养教育课程,用语言、音乐、自然、艺术、成长盒子分别培育孩子的表达力、感知力、观察力、审美力和行动力。

·旅游板块:大自然的英乐盒子自然研学项目

一方面将神农架林区打造成教育实验基地,为城市孩子提供特别的旅游目的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在此过程中,乡村文化反向输出,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另一方面,我们鼓励村民创办民宿,鼓励有厨艺等技能的村民加入项目,为项目赋能的同时也能提高收入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小活动,为城市和乡村的孩子都提供一个用艺术去深入交流,打开彼此世界的平台。比如我们有绿野计划,来保护我们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我们有给孩子们在大草坪上打造一个自然景观剧场;我们还有每年在暑假做的森林音乐节。都是为了孩子们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拓展自己的目光。我们用16年的时间,希望能够从未来为社会带来更多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能够创造自己的未来。

我们在过去的两年半已经和政府合作搭建儿童村,基于五大教育理念搭建了五条线路,研发了12个神农架景区的研学课程。我们已经带领孩子们进行线上的语言、绘本和自然音乐学习。预计在来年一月,新坪小学的空间可以正式交付到儿童村使用,帮助到更多的乡村儿童。

智慧对话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秘书长王岚:请问周爽女士作为教育科技投资人,可以从资本的角度分享乡村教育项目的趋势或目前存在的问题吗?

周爽

蓝象资本合伙人

科技是普惠的,科技产品应该比人工服务产品要更便宜。

(一)教育科技的进化趋势是用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课程

首先,从理想和理念的层面来说,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拥有情怀和良好业务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课堂》中指出:每个国家的教育系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通过好老师、好校长在有限的影响范围内用自己的生命时间提供的。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一方面,优秀教师的课堂局限在线下授课中,无法及时得到共享;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精力要分散到知识传播以外的地方,例如课堂管理,作业批改等。

教育科技投资的理念就是用科技手段扩大优秀教育资源的产能。用在线的科技手段让本来只能教授50人的老师能同时教授5000人;同时用诸如智能对话系统的科技工具来代替教师的师生互动、作业批改等环节,让教育工作者能够专注在最核心的教学以及顶层设计等必须由人来提供的板块。

不难发现,科技投资与在线教育平台的搭建初衷就包含了普惠精神。然而在线教育的实践却偏离了普惠的轨迹,主要表现为许多在线课程变成了价格昂贵的商品,仅仅服务于高端家庭。其背后的原因是在线教育高度商业化,资本依旧是主要驱动力。

我希望并相信这种在线教育资源高端化的趋势未来会减缓甚至消失。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知识一但被创造出来,它的边际成本就是零。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知识都飞速现场化,能够被科技手段代替的课本、教辅资料的边际价格应当是极低的。因此教育科技化的未来趋势与终极形态都将是用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课程。

(二)乡村教育项目要做好供需链接的“产品经理”角色

当下我们缺乏的不是科技和算法,也不是教学材料。举个例子,基于当下国家对数字图书馆和在线普惠资源的投入,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只要能负担起一部手机,是完全可以找到足够使其自我教育直至考上好大学所需要的全部资料。但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几乎无法达成。除去自律性等主观因素,大部分农村的孩子缺乏信息检索和在线资源使用的技能。因此,教授乡村的孩子在数字化时代甄选信息,利用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也是我感兴趣的方向。

另外,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每个家庭有不同的定位和需求。有的家庭用户想提升孩子在升学方面的竞争力,有的想要孩子得到更多的人文素养教育。项目团队此时的关键是作为“产品经理“的角色,把已有的在线资源和科技手段有针对地链接给用户,从而使在线教育资源能真正对孩子的人生轨迹产生有效的正向影响。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秘书长王岚:我们知道王超老师不仅在关注研究,更亲自参与了乡村治理的项目,请问有什么好的模式或者案例可以分享吗?

王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要在开放的空间里,有效联合多元主体共创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

(一)教育路径与多元共创挑战迭代

当下乡村环境的一大特性——开放。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有政府力量、学者、社会机构、也有外出求学工作后的返乡人士以及其带回的各类资源。任何乡村项目的搭建都必须有效联合多元主体实现共创。

甘蕾老师的项目本质是基于教育,特别是艺术自然教育,并以儿童为中心和主线来进行乡村振兴。当未来主流教育的产业都已经被资本进入和放大后,资本等主体介入此类项目将成为趋势,创新路径将迭代在多元主体共创的挑战之下。

需要注意的是共创并不意味需要达成完全的共识或理念的一致。身份背景、个人经历不同的主体共同工作往往需要跨文化思维的支撑。多元主体需要在一定层面或一定情况下达成共识即可。对此,需要有效的对话机制。

(二)乡村振兴多元共创要“土生土长”

目前多元共创的模式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在当地“土生土长”出来。以我自己参与的“村长班”项目为例,村庄里原本有10个管理队,而我们将跨身份、行业的创客组建成第11支队伍,形成像一个智囊团一样的存在助力乡村自治,用这样的模式为共创提供了一个场所。

(三)金融和科技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推手

虽然每个地方的村庄情况都有特殊性,但个性化的乡村振兴项目依然可以通过不同路径去扩大和复制。目前来看,能够推进项目扩大化,实现普惠的主要推手还是金融和科技。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秘书长王岚:

刚刚两位嘉宾在发言中都提及了科技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请问黎江老师能否具体讲讲科技板块是如何参与到项目中来的?

黎江

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专家

“科技是赋能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一)走出以技术为核心项目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在乡村振兴项目中科技是主体,似乎只要拥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系统就可以顺利进行项目设计。但实际上,科技在走向人文板块和差别千变万化的需求时面临着诸多限制。科技始终是作为赋能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对当地人文的体验和观察。

(二)自下而上构建科技的灵魂

科技的构建最忌讳的就是自上而下,用理想化的方式套用到具体环境中,这会让构建的对象缺乏生命力。科技项目的灵魂往往是自下而上,由基层实践生成的。就如王院长提到的共创共识,其实就是实践者们在心理层面产生的共鸣,形成这种共鸣的机制才是灵魂。人与人合作的机制设计好了,项目才会繁衍,才具有生命力;机制设计不得当,科技就仅仅是形式和在台,而项目是无法依靠空洞的载体成功运营和扩大的。

(三)构建跨文化联系机制是关键

面对跨文化的背景,国内的实践怎么能在国际的语言体系下表达出来,找到共创的纽带,赋予项目生命力成为了问题。要攻克这个难关,技术并不是关键,独特的观察视角才是突破点。项目设计者要观察社会,探索项目参与者和儿童之间的跨村落、跨城市、跨城乡的人的联系机制。这些机制需要强烈的情怀支撑,更需要长期研究投入和实践。

互动问答

周爽女士: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都可以提供教育资源的情况下,爱英乐如何帮助乡村家庭链接课程资源?

甘蕾女士:从项目落地的状况看,如何让教育中人文的部分有效数字化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我们目前和高校合作搭建远程教学平台,并在七所学校进行试点。但我们发现,一方面这些搭建缺乏更核心的IT技术参与;另一方面人文部分教育科技的量产化、标准化都没有成熟可借鉴的模式。我们期待更多主体参与进来,探索中国城乡教育的模板。

黎江先生:请问你可以具体聊一聊数字人文板块对神农架爱英乐这个项目产生的影响吗?

甘蕾女士:这个板块其实非常关键,我们计划用未来2-3年的时间构建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数据模型,演绎方式以及它的解释系统。其中乡村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探索的相关模型还没有固定框架,等待用更多具体案例去充实。我们在做的事情相当于用神农架城乡教育项目的模板作为样板模型来探索未来乡村教育,具有非凡的实验意义。

黎江先生:在了解到甘蕾女士的跨学科学术背景后,我想请教一下在过去十多年的实践中,你在学术方面进行了什么探究,有什么发现吗?

甘蕾女士:教育文化不分家,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学术角度主要进行以下三点探索:

·构建城乡儿童素质教育的核心模型;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每个村落特有的,包括民俗、建筑以及传统的代际文化以什么样的方式保留和传承;

·立足传统乡村如何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与外界文化进行交互以建立文化自信,提高乡村人民文化自觉。

文字 | 李晓蔷

编辑 | 陈舒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