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邹国聪 通讯员 叶衍达
回顾峥嵘岁月,东江革命史,重心在惠州。其中,惠东县高潭镇曾诞生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光辉发展历程的红色热土。
以往,高潭地处偏远,村民外出打工。如今,高潭变成红色旅游小镇,游客纷至沓来,全年旅游收入最高突破1.8亿元。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当地持续做活“红”字文章、做好“绿”字文章、做优“农”字文章,全力推动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
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相关专家认为,广东革命老区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良好,要全面深度融合国家“双碳”战略,在大力引入绿色产业的同时,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建构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革命旧址修缮一新,游客纷至沓来
位于惠东县北部山区莲花山脉深处,高潭镇青山环绕,绿意葱茏。从惠城区市区出发,沿着公路驱车前行,道路蜿蜒曲折,像一条带子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周围被茂密的树木包裹,令人心旷神怡。经过约两小时车程,便到达高潭镇。
当天,记者实地走访了“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经过改造,这里焕然一新,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景点之一。整齐的骑楼上,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街上,两旁店铺林立,村民们售卖着蜂蜜、萝卜粄以及擂茶等特色美食,游客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当地的红色主题民宿装修风格独特,别具一格,桌上摆放着怀旧风格的老红军搪瓷杯,处处彰显着红色文化的魅力。
别看两条街只有短短几百米,背后的意义深远。“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留下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在那特殊的年代里,革命先辈在这里秘密开会,印发革命传单,将革命火种迅速传播到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是当地活化红色资源的缩影。高潭镇红色资源丰富,14个村(社区)中有10个拥有红色革命旧址或遗址资源。目前,已发掘出45处革命旧址、纪念设施、名人故居及战斗旧址,其中,包括29处革命旧址或遗址、7处纪念设施、5处名人故居以及4处战斗旧址。近年来,高潭镇以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实施红色旧遗址修复活化利用工程,将红色遗址打造成为集参观、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
追寻红色印记,革命往事可歌可泣
高潭镇是我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之一,素有“东江红都”之美誉。中洞村是当地革命遗址较为集中的地方,有着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高山险峻,怪石嶙峋”,这是对高潭镇中洞村地理环境的真实描写。在20世纪20年代,革命先辈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据中共党史资料统计,从1928年到1933年,中洞村惨遭敌人杀戮的就有700多人,绝户160多户,被烧瓦屋77间、茅屋无数。在长达20多年的艰苦斗争中,高潭当地,2800多人献出了鲜血和生命,绝户的达400多户。
一处革命遗址就是一段记忆。坐落于高潭镇中洞纪念广场,中洞改编纪念雕塑高高耸立着,颇为壮观。雕塑高19.27米,红旗宽20.17米,设有9盏射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重现了在鲜艳的红旗下,革命先辈英勇战斗的场景画面,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看着雕像,让人不禁回想起那段历史:1927年8月,海陆惠紫四县农军改编为工农讨逆军。在东江第二次武装起义中,工农讨逆军从中洞出发,先后收复海陆丰各市镇及惠紫部分地区,缴获和没收大批物资运回中洞。10月,南昌起义军余部进入中洞并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红二师),史称“中洞改编”。
在中洞改编纪念雕塑的正对面,有一口水井静静伫立,这便是有名的红军井。三月正午的天气略有热意,井水依然清凉澄澈,周边居民仍在使用。“小小红军井,清清水两方。涓涓流不断,漾漾万年长。讲讲红故事,人人当自强。侪侪心向党,代代好儿郎。”这一首朗朗上口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它。
这口井的诞生背后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红军井原为中洞戴姓居民饮用清泉小井。1927年10月,由董朗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进村后,生活用水严重不足。为了方便军民用水,红二师师长董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和村民一起挖成了这口红军井,并用石块砌固。红军井结构独特,分上下两井:上井为半月形,专供饮用水之用;下井为四方形,专为洗漱、洗菜之用。井深一米。从此,解决了部队与群众的用水问题。红军走后,当地群众饮水思源将这口井称之为“红军井”。
写好“红绿农”文章,绘就老区发展新画卷
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高潭镇,在政策的支持下加快了发展的脚步。记者走访获悉,近年来,通过做活“红”字文章、做好“绿”字文章、做优“农”字文章,这片热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逐步过上幸福生活。
做活“红”字文章,持续擦亮“东江红都”红色文旅品牌。高潭镇以建设红色旅游小镇、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将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中洞百庆楼、马列街、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等场所打造成为集参观、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投入3900万元全力打造中洞、甘溪“红色村”。红色资源也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高潭镇接待游客及培训人员突破47万人次/年,旅游收入峰值突破1.8亿元/年,中洞旅游景区成功获评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立足于优越的生态环境,高潭镇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蓄能产业,以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安全可靠替代。据了解,高潭镇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约83亿元,力争于2025年年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15.6亿千瓦时,年纳税约1.3亿元,建设过程将拉动上下游产业链投资超过160亿元,年平均间接拉动就业岗位约3400个。
此外,高潭镇坚持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盘活撂荒土地7942亩,全力打造“一村一品”(黄洲茶叶、黄洲蜜柚、福田沃柑),共建成约500亩优质茶叶、700亩蜜柚和870亩沃柑种植基地,辐射200户约1000人实现户均增收约6000元;全力推广“高潭三珍”(明姜、蜂蜜、灰水粽)等特色农产品,实施“直播卖货”新型销售模式,成立村集体企业(惠东县联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助销农副产品,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达到10万+。
饮水思源,不忘老区。2019年至2022年,惠东共获得来自中央、省、市各级补助资金和专项债券超100亿元,惠东县通过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健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推动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老区振兴取得积极成效。
2022年,高潭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98亿元,同比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达5.18亿元,同比增长586.8%;基础设施投资达4.91亿元,同比增长602.5%;全年接待游客人数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00万元。
展望未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江金波认为,广东革命老区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可以全面深度融合国家“双碳”战略,在大力引入绿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开展三产融合,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系统。
【文脉专访】
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激活老区产业“造血”能力
此前,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座谈会在惠州惠东县高潭镇东江干部学院召开,羊城晚报记者对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进行了专访。
“仅仅不到十年时间,高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完全蝶变成为一处美丽的、充满绿水青山和红色基因的现代化小镇。”陈开枝赞扬了高潭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成效,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乡村治理有路子、人才培养路线明确,东江干部学院还吸引了许多来自省内外的人才。
他表示,全国最早的一批区级苏维埃政府在高潭成立。在建立红色政权后,曾有五名党员长期失去党组织联系却仍然扎根在高潭的深山中持续革命斗争,高潭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然而,受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老区并不具备发展优势,因此要出台有效措施,补齐短板,助力老区实现致富发展。
陈开枝认为,老区、山区接下来的振兴发展需要解决交通、产业以及农村建设多方面的问题。以高潭为例,目前来到高潭的道路还不是很方便,所以要加快河源到汕尾的高速公路建设,要实现高速公路对海陆丰革命老区的有效贯通,缩短老区与外界的时间距离,方便群众往来和经济发展。“如果老区仍然按照传统农耕方式、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陈开枝说,振兴老区经济需要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壮大区域特色,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形成产业规模化,激活老区产业“造血”能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