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富(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163515)
随着奶牛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奶牛的饲养和高产已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为了提高奶牛产量,在奶牛饲养上精料的投入逐渐加大,精、粗比相对失调引发一系列奶牛前胃和皱胃的疾病。规模养殖场和个体养殖户饲养的牛都有不同程度皱胃移位的发生。
1 流行特点
奶牛皱胃移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左方变位是皱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壁,置于瘤胃和腹壁之间。右方变位指皱胃按顺时针方向扭转到瓣胃的后上方,置于肝脏和腹壁之间。本病发生一般无季节性,但以产犊高峰期多见,发病的胎次变化以一胎多见,其他胎次均有发生。泌乳牛和干奶牛都有发生,产后牛的发病率最高,可达80%以上,一般集中在产后7~30天左右。右方变位易发生在奶牛泌乳后期或干奶期,产后也有发生。
2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和饲养管理有直接关系。干奶期饲养不当,胎儿生长过快或过大。奶牛妊娠后期,随着胎儿的逐渐增大,子宫将瘤胃向上抬高向前推移,瘤胃处在慢性的迟缓状态。当奶牛分娩后,腹压骤然减小,子宫体积缩小,其所占领的空间由皱胃和瘤胃来填充,迟缓的瘤胃容易将迟缓的皱胃压在腹腔底部,伴随胎衣排出时奶牛不断努责,皱胃逐渐左移。泌乳早期高精料的投入,给奶牛瘤胃的功能增加很大负担,为了适应饲养和产奶需要,瘤胃内环境微生物区系从干奶到产后要做很大调整,较弱的瘤胃功能决定着奶牛的采食,瘤胃体积小,不能将子宫让出的空间完全填充,皱胃左移的程度逐渐加大,迟缓的皱胃内气体不断产生,带动皱胃继续上移,随着气体的不断增加,病情逐渐加重。奶牛产后胎衣不下、酮病、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都可诱发本病。
3 临床症状
左方移位。奶牛产后或产后一星期左右,食欲逐渐减退(),反刍和瘤胃蠕动显著减弱,少食或拒食精料,采食少量粗饲料,产奶量急剧下降。病牛鼻镜湿润,有汗珠,精神状态一般或沉郁,有脱水症状,粪便时干时稀。随着皱胃内气体的多少,病牛食欲时好对坏,呈渐进性消瘦,体温变化不大,有胎衣不下病史的牛,有炎症的反应,呼吸、心率指标没有太大变化。牛尿偏碱性,尿蛋白有时为阳性,酮体一股呈阳性,经过大量输液治疗的病牛酮体呈阴性。视诊可见病牛左侧肋骨弓明显凸起,两腹紧缩,在左侧最后三根肋间,用听诊结合叩诊,可听到特殊的钢管音,用穿刺针在钢管音明显处穿刺,可抽出皱胃内棕褐色液体,pH值为2.0~4.0。直肠探查可见瘤胃后移,有时能触到变位的皱胃或瘤胃和腹壁空间较大。若不治疗,病牛呈渐进性消瘦,可发生瘫痪、衰竭,甚至死亡。
右方移位。奶牛发病较急,突然拒食或停食,发生腹痛,踢腹或扭转后躯,心率较快,瘤胃蠕动减少或停止。初期牛粪稀软,如完全扭转则无粪或排出少量粘液,严重者粪带血,呈黑色粘稠状,右腹臌胀,叩诊结合听诊可听到钢管音。急性病例严重脱水、休克或突然死亡,病程随保守治疗方法的不同可延长。
4 治疗
在右侧腹腔,腹中线与肋骨弓中间做一横向切口,切口起点位于剑状软骨后10厘米处,切口要避开乳静脉。剪毛消毒,切口长20厘米,切开腹壁,显露腹腔,切开大网膜,术者手臂进人腹腔,探查皱胃所在位置,确诊为皱胃变位后,用手臂移动皱胃使其恢复到正常位置,确定皱胃幽门部,用圆弯针带10号丝线从幽门部至胃底部间作三个间断,皱胃浆膜肌层与腹膜、腹直肌缝合,将缝合线拉紧打结,使皱胃壁与腹膜紧密联结,把皱胃固定在腹壁上,然后分层缝合腹壁、肌肉、皮肤,关闭腹腔切口。术后给奶牛进行补液、消炎、纠正酸碱平衡。静脉注射0.9%氯化钠2 500毫升,10%葡萄糖2 000毫升,10%氯化钾100毫升,维生素C 5克,5%碳酸氢钠500毫升,氨苄青霉素钠15~20克,每天一次,连用三天;也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钠300毫升,10%氯化钙100毫升,10%安那加40毫升,每天一次,连用三天。
5 讨论
皱胃整复手术,关键是确定皱胃幽门部,把皱胃恢复到正常位置并固定在腹膜上。对瘤胃臌气的奶牛在手术前或手术过程中要进行穿刺放气,减轻腹压,有助于皱胃整复和缝合腹膜。切开奶牛腹腔,进行手术探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皱胃变位的奶牛在实施皱胃整复手术后,钢管音可即刻消失,手术后6~12小时后,瘤胃臌气可得到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