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糖妈妈一起玩(白糖妈原创)
十年之前,我二十来岁,身量轻盈,穿行于大学校园。
那时候最没有荒废的就是青春,我用大把大把的青春,全力以赴地恋爱。
虽有年轻的容颜和热烈的爱恋,可好友却一针见血:我觉得你虽然外表年轻,内心却很苍老。
这句话对我是一个刺激,所以我记住了,但直到十年之后才理解。
犹记大二那年和同班女生靠在宿舍外的栏杆上聊天,她说:“所有热情都会冷却,能留下的只有回忆。”我矫情地点头。
哦,是的,能证明那时我年轻的,还有矫情。
但我点头并不只是因为矫情。那时的我固执于怀旧,舍不得一切过去的东西,旧人,旧物,旧念想。
我儿时的所有玩具、书本、奖状一件不落留在家中,甚至自己斩钉截铁挥手再见的前男友,也毫不客气地盘踞在记忆之中,以坚定的姿态。
我像一个老人一样,不断地回头张望,守着记忆中落灰的一切,仿佛那都是宝贝。
而对于未来,我却很少有美丽的幻想。后来我才明白,我那么紧地抱着过去,是因为我以为自己拥不到未来。
我那时可以想到的最美丽的未来,就是找一份清闲而稳定的工作,每天可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是的,还未毕业我就断定将来的那份工作,必将不是我所喜爱的工作。我以为,能在不喜欢之余,拥有一点时间做喜欢的事,已是生活最动人的状态。
因为我所读的专业,也并不是我所喜欢的啊。我每日的生活,就是用刚刚好的时间,去学习这些我无法给予热情的专业课程,再把剩下的仅有的一点时间,留给自己。
我习惯了这样的模式,我以为,一辈子都将这样度过。
那时的我慵懒,困惑。身边的朋友都很勤奋,一个个出国、读研、考CPA……而我,只是给自己贴了一个“我很懒”的标签。
我的懒几乎体现在生活的全方位。我读长辈为我选的大学和专业,穿妈妈以及妈妈朋友为我买的衣服,用他们提供的所有生活用品。我连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都是属于老一辈的。
在大家天南海北找工作时,我根本没有踏出过厦门一步,我放弃了所有北上广深的工作机会,因为我早就听话地决定自己一辈子,都留在厦门这个父母触手可及的城市。
我唯一自己做决定、一步也不肯退让的,只有找男友这件事。
生活对二十岁的我来说,仿佛已经是凝固的,不会有波澜,也不会有改变。我从二十岁,一眼望到六十岁。
我从来没有想过,在三十岁这个十年前的我觉得很可怕的年龄,生活却变成了另一番模样。
我毫不掩饰地告诉别人我的年龄,笑容灿烂地说我觉得我现在很年轻。
我从初中开始相伴十六年的间歇性胃疼,不知不觉消失了。
我一个人带着宝宝走南闯北,在二十多个陌生的城市留下脚印。
我一反过去糙得不行的生活状态,开始接受自己值得过更好的生活。我给自己买好的护肤品,认真敷面膜。
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懒,我其实是一个“工作狂”。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号,我却可以在娃睡着以后,坐下来五个小时不挪窝地码字、配图、整理思路。
我开始相信,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我是自由的,不应该把自己就此束住。
哦,那个以坚定姿态盘踞在记忆之中的前男友,也悄悄黯然离场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
第一,做一件你的常规生活圈里,没有人认为你能做到的事。
昨天整理旧物,发现小学时在省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写到自己时,很不客气地贴了这样两个标签:胆小,依赖思想严重。以前看到这个从来都无感,而这次看到,却莫名为当年的自己感到心疼。这是在我身上贴了二十几年的标签,不是我自己贴的,我却全盘接受,并把自己的前三十年,过得和这个标签一样。
转折发生在两年前,我第一次无比坚定地决定一个人带一岁多的孩子去台湾待8天。感谢那一次的天时地利人和,客观条件决定没有人可以陪我们一起去。那是我第一次不受干扰地和小白糖在一起,每个夜深人静时,更是我独处的时光。那一次,也让我发现了原来我可以挣脱贴在我身上快三十年的标签,原来,我可以。
那次台湾行给我内心带来的触动是巨大的,但最明显的改变是,我发现我可以,我的常规生活圈也发现了。
第二,创造暂离常规生活轨迹的机会。
小白糖两岁开始,生活有了空档,我开始比较密集地独自带她旅行。我爱深度游,喜欢和她一起看世界,在每个城市感受不同的气质。
打破常规的远行让我离开了三十年习以为常的生活步调,我在台北的酒店窗前、在无锡的正午大道、在上海的绘本馆里、在长沙的马栏山中……在每一个陌生的、不带一点常规气息的地方,与孩子和真正的自己共处,一点一点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
看过一篇李安的访谈,他说他在纽约,和在台湾(家乡)时,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家乡时会有更复杂的情愫和羁绊,而在纽约时,则可以不受干扰地创作。
就是这种感觉。在常规之外的地方,我撕掉了贴在自己身上的所有所有所有标签,放下了所有所有所有顾虑,不受常规惯性的驱使,而去一点一点收复做自己的感觉。
第三,抛弃旧物,意味着有勇气拥抱新生活。
我看断舍离,看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看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把自己从被旧物的捆绑中解救出来,收获对生活的掌控感,更明白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
我的橱柜中,不再有满满一箱过期的未拆封的食品、用品,因为喜欢而舍不得拆封,却只能一箱箱的倒掉。我让收在柜中的每一样东西重见天日,物尽其用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对待。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所谓念旧,不过是曾经对自己的不自信。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未来不可控,所以需要牢牢抓住过往的一切,来证明我好过,我有过这么多美好。
我要撕掉所有负面的标签。我,很,好。
第四,热爱学习,保持自省的习惯。
我保持每天看书的习惯,在阅读中想通了很多事。在每一个城市行走,也总能发现给自己启悟的事。
最重要的一课,是大四时和好友长谈后得到的启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要试图改变他人。改造梦想是造成很多生活悲剧的原因,不要把自己快乐的希望,寄托在把别人改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之上。
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代表把一切错都归咎到自己身上,而是承认很多事态的发展,是双方互动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单方的问题。同时,看到真实的对方。
第五,划清生活界限,捍卫生活边界。
我们开始和双方父母保持合理的距离,让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空间。我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双方长辈对我们家中用品添置、生活习惯等的好心建议和馈赠,慢慢收回对自己的家的掌控权,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双方父母的生活。
我一步一步,把自己从某某人的女儿,变为了我自己。我毫不客气地维护了自己的边界,捍卫了我之为我的权利。
收获了自己,不仅眼睛会放光,生活也会发出光来。
十年后的我,比十年之前年轻得多。
但是我也同样感谢我之前走过的路。既然已经发生,就坦然接受。不论是在银行,还是在大学的商科,每一步我都觉得我收获了很多,友情,知识,舞台,机会。每一个阶段,都是我的一部分。
因为自己的经历,我更明白在对待孩子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尊重孩子做自己的权利,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尚在成长之中,没能力也不懂去拒绝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就像我的“胆小,依赖”一样,这样的标签洗脑,真的可能把孩子变成那样的人。
不把自己的梦想、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喜好其实是可以培养的,给孩子怎样的生活环境,孩子就会更喜欢相应的东西。但粗暴地强迫孩子延续自己的梦想,或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一个人,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有权做自己想做的事。
把属于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适度放手,给孩子一定的掌控权,不要自己总是冲在前面,把原本孩子应该自己去感受去经历的,都抢走了。我们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才发现,原来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经历以后才会明白的,父母以过来人的姿态说十遍,不如孩子自己过一遍。
有一本很经典的绘本,叫做《活了100万次的猫》。和小白糖一起阅读时,不仅她津津有味,我也感受到很多。
那只猫,曾是国王的猫,被箭射死。曾是水手的猫,落水而死。曾是魔术师的猫,魔术师失手杀死。曾是小偷的猫,被狗咬死。
每次他都死而复生,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但每次,他都只是别人的猫,过着别人的生活。
直到有一次,他成了一只野猫。没有了主人,不用再过别人的生活,他成为了他自己。那一次,他收获了爱情,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下一代。
这次生命他过得很幸福,没有再在中途死去。当这次生命终结时,他再也没有活过来。
活100万次,都不如这样活一次。
配图来自网络,系日本插画师Tatsuro Kiuchi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