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为巨蚓科动物参状环毛蚓、正蚓科背暗异唇蚓的干燥体。前者习称“广地龙”,后者习称“土地龙”。别名地龙、曲蟮等。“广地龙”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上地龙”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蚯蚓原系野生,因其不仅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且是轻化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同时也是人类食物及家畜、家禽、鱼类的饲料蛋白质新的来源。因而,近年来,蚯蚓的养殖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经济价值

蚯蚓在医学上药用历史悠久,药材名“地龙”。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功效。主治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等症。近来药理和临床报道,地龙有降血压、抗组织胺、抗惊厥和抗菌的作用,并用以治疗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腮腺炎、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另据记载,欧洲在14世纪曾用蚯蚓烤干与面包同食,可使胆结石缩小而排出,并用于治疗黄疽病;又可作助产药,使产妇易于生产;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可治秃发;又可作壮阳药。古代阿拉伯也曾有用蚯蚓治疗痔疮的记载。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参状环毛蚓,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2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2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11—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节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

背暗异唇蚓,体长10—27厘米,宽3—6毫米,背孔白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4对,生殖带在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

(二)生活习性

蚯蚓以生活在土壤上层15—20厘米深度以内者居多,越到下层越少,这是因为蚯蚓的食性所决定的。土壤的上层,常有大量落叶、枯草和植物根茎、碎木屑等,有机质丰富,同时又有多种细菌分解这些植物体,这些植物体都是蚯蚓的最好的食物。

蚯蚓喜欢温暖、湿润和安静的环境。一般在15—25℃都可以很好地生长和繁殖;在0—5℃时,蚯蚓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容易冻死,超过40℃,蚯蚓会死亡。自然界中的蚯蚓对温度很敏感,为了避暑或避寒保全生命,它们会根据气温调节在土壤中的深度,蚯蚓要求的相对湿度为60%一80%,在干燥的环境便集抱成团,不吃不动,以减少消耗,并从背孔中喷出体腔液维持体表的湿度。干燥时间过长将造成蚯蚓体内水分大量散失,严重威胁生命。湿度过大,土壤中水分过多,对蚯蚓的呼吸不利。

蚯蚓对光线非常敏感,喜暗怕光怕震动。活动几乎是“昼伏夜出”,经常在月夜、清晨和黄昏时爬上地面觅食,交尾,呼吸新鲜空气。

蚯蚓在土壤中是纵向栖息的,口朝下,肛门朝上,有规律地把粪便排积在地面。

(三)繁殖

蚯蚓虽属雌雄同体动物,但绝大多数种都需行异体受精,也就是要进行交配。在自然条件下,除了干旱之外一般春初到秋末都可能繁殖,如参状环毛蚓的生殖季节在8—10月,但有时4—6月也可见到。

蚯蚓的交配多在夜间进行。交配可以在土内,也可以在地表,交配时两条蚯蚓进行倒抱,即两条蚯蚓头部迎面互相接近,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然后各自从雄生殖孔排出精液,经受精囊孔而进入对方的受精囊中,并且逐孔向前移动,使每个精囊中都能得到精子。交配时间1—5小时,因种而异。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便自动分开。一般认为,交配时间越长,交流的精液量越多,每次产卵的数量亦多,繁殖率也越高。

蚯蚓在交尾1周后开始产卵,成熟的卵落入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地逐渐向前运动,当移至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内受精。蚯蚓身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茧含有1—3个胚胎,约2—3周孵出幼蚓。幼蚓发育成熟约需38—50天,蚯蚓的寿命一般为1—3年。

三、养殖技术

(一)养殖场地

蚯蚓对养殖场地要求不高。一般来说,由于蚯蚓对噪音和振动特别敏感,选择养殖场所时,应尽量避开公路、铁路等震动大的地方,同时尽量选择环境污染少、天敌少,有利于防旱、排涝,防寒保暖的地方。

(二)养殖品种

蚯蚓的种类很多,能适合人工养殖的品种也不少。究竟养哪一种要根据养殖目的来确定,如果是用做蛋白质饲料,一般可选择环毛蚓、背暗异唇蚓、绿色异唇蚓和正蚓等。它们生长繁殖快,易养殖,动物的适口性好,常用来喂养鱼类和畜禽。还有从日本引进的大平二号、北星二号和我国的赤子爱胜蚓等,不仅好养,蛋白质含量也很高,不仅可作饲料,还可作人类的美味食品。

(三)养殖方式

蚯蚓的养殖方式有多种,如槽养、箱养、室内高床养殖、田间养殖等等。选择哪一种养殖方式最合适,需要根据不同的养殖目的和物质条件来决定,因地制宜。

1.槽养

这是一种比较简便的养殖方式,只是需修建养殖槽,其形状、大小可因地制宜,室内和室外均可筑建。一般来说,养殖槽不宜太宽,以1.2米为好,既便于投饵,又有利于蚓粪的回收。养殖槽的长度可在1.8米左右,但高度应离地面40厘米,材料可选用砖、木、石、水泥板等。槽墙不必砌得太严,蚯蚓是不会逃跑的。槽底部可选用利于排水的砂砾等,厚度有10厘米即可。

养殖槽建成后,可填放饵料,厚度不超过20厘米。上面再加盖一层杂草,适当淋上一些干净水就可以放养种蚓了。如果是露天养殖,遇下大雨时,要把养殖槽遮盖,以免池中积水。

2.箱养

小规模养殖蚯蚓可用箱养方式。废旧包装箱、铁皮、竹片都可利用改作养殖箱。养殖箱的高度一般为30厘米,长度60—90厘米,宽40—50厘米。不论何种材料制成,四周和底部都应留有通气孔,孔直径最好为7—15毫米,气孔的总面积一般占全部箱壁面积的15%一40%,养箱内投放的饵料也和槽养一样,厚度以20厘米最经济适宜。在饵料的上方,需留5厘米的空间。箱上加盖塑料薄膜以保持相对湿度和温度。在箱子下面可垫一层塑料布,防止蚯蚓从通气孔钻人地下逃逸。

利用养殖箱养殖蚯蚓也可以扩展规模,那就是立体养殖。办法就是将养殖箱进行多层堆垒,最上面的箱子可盖上塑料薄膜。立体养殖要求养殖箱的规格统一。为了促进通风,养殖箱的间隔不能少于5厘米。立体养殖箱不能做得太大,一般规格是60厘米X30厘米X20厘米,容积36升。

3.室内多层床养殖

多层床养殖可以克服立体养殖箱通风不良的缺点,而且更便于日常管理。方法是:像搭蘑菇高床一样,可在室内两侧制作木架、铁架或水泥架作养殖床。床宽为l米,高2.5米,共5层,每层高0.5米。养殖箱的形状为长方形,用窗纱作底,箱上盖塑料薄膜。如不做养殖箱,直接在床架上堆放饵料进行养殖也行,但床边必须用木板或砖砌挡住,床底要通风透气。

4.露天养殖

露天养殖成本低,简便易行,既适宜大面积田间养殖,又适合于农家房前屋后的小面积养殖。

(1)饲料来源和发酵

田间养殖,要想获得高产光靠土壤中的自然饵料是不够的,必须广辟饲料来源。用来养殖蚯蚓的饲料很多,可充分利用的饲料包括城镇生活垃圾、工厂的酒糟、糖渣以及粪便、杂草、秸秆等。可先将城镇生活垃圾人工分选,除掉砖瓦、石渣、塑料、玻璃等。然后按有机垃圾40%,糖渣40%,杂草、秸秆15%,禽畜粪便5%混合堆制发酵。发酵方法是:以一层乱草加一层混料洒一次水,一直垒高到1.3-1.5米。洒水量以堆底有水浸出为度。

当气温10C以上时,堆温4—5天可达75—80C,以后慢慢下降。堆到第7天开始翻倒,应将上面的料翻到下面,四周的料翻到中间,料干时要洒水,继续发酵。当堆料熟化、细碎、无酸、无臭时,呈深棕色,即料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分解后,成为发酵饲料。

(2)分层加饲法

露天养殖与作物套养或采用坑池器具养殖,都可以用分层加饲法。其方法是:在养殖的地方先薄薄铺上一层乱草(包括旱生和水生的无毒杂草),再铺上一层发酵料。一共可铺4—8层。春、夏、秋三季铺床厚25厘米左右,冬季可铺到50厘米厚。铺上几层乱草的目的是使养殖床的通透性得到改善。不过,当气温在10C以上时,10天左右乱草也会慢慢开始自然腐熟。

铺好发酵饲料,调整湿度为70%左右,即可投放种蚓。投放密度为2000—3000条/平方米。3个月后,蚯蚓将大量繁殖,每平方米可达万条以上,这时可采收。每次采收后要及时补加饲料。

(3)表层加饲法

蚯蚓约在交尾1周后,开始产卵。当卵包成批孵化出来以后,必须及时翻松床土。幼蚓在疏松、氧气充足、活动环境良好的床土中生活,能大大提高成活率,翻土可使用对蚯蚓危害不大的两齿锄,将床土按顺序彻底地翻一遍,然后及时在表层加铺新饲料,并盖上一层草以保温保湿和遮光。

这种表层加饲法,利用了蚯蚓的倾食性,可将蚯蚓经常诱引到氧气充足的床土表层,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蚯蚓的生长和繁殖。

(4)侧面投料法

在养殖点先以长条形分层铺好床土,放人蚯蚓。25天后,将床土的一侧加层新料,并盖草遮光和浇水保湿,让蚯蚓自己进入新料中。等表层绝大多数床土粪化时,再在一侧加铺新料。这样不断以侧面投料的方式,将蚯蚓引到新饲料中。待老床土中的蚯蚓卵包全部孵化出幼蚓并转入新饲料后,老床土即可清出。老床土基本成分为蚯蚓粪。空出的位置可重新用分层加饲料和侧面投料的方法养殖第2批蚯蚓。

四、釆收加工

蚯蚓多在7-9月采收。采收方法是用锄头翻土、竹筛过土的办法采集。收集后,用温水稍泡一泡,拌上稻草灰,让它呛死,并除去体外粘液。然后用小锥子在尾端把它钉在木板上,从头到尾将腹部剖开,用温水洗去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地龙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