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翻新土,喜燕来衔泥。3月25日,记者走进三伏潭镇毛小村蔬菜大棚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齐排列着,颇为壮观。走进棚内,三五村民正忙着进行蔬菜日常管护。
“我们采用的是立体种养模式,主要利用大棚葡萄栽培设施和架下空地,推行多种农作物套种,目前大棚内一年四季都有货,基本上实现了‘冬卖辣椒春卖芦笋,夏卖葡萄秋卖瓜果’的美好愿景。”觉悟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毛珍祥笑呵呵地说。
立体种植为何能实现一棚多收?这与毛珍祥独到的眼光和科学的管理分不开。
今年47岁的毛珍祥早些年在外地经商,之后回乡做汽修业务,有了些积蓄。2015年,他回村流转土地,种起了葡萄。不久,他借鉴山东的一家葡萄园负责人巧打时间差,拓宽增收渠道的经验后,便开始摸索“葡萄+土鸡+芦笋”立体种养模式,希望能走出一条新路子。
2020年,在村里支持下,毛珍祥又在村流转土地70多亩,推广此模式。在葡萄园种上芦笋的同时,还养殖1620只乌鸡。
“鸡可吃虫除草,鸡粪用来种葡萄,种出来的葡萄味道更好。而种芦笋与葡萄成熟季又可打时间差,不但能赚些‘外快’,芦笋叶还可拿来喂鸡。”毛珍祥表示,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好处多多,除了能增加额外的收入,还能节省药肥和人工成本,提升葡萄品质。
由于棚内蔬菜都是采用农家肥,毛珍祥产的辣椒和芦笋色泽鲜艳,而且绿色健康、营养丰富,在市场上格外抢手,蔬菜除了供应本市外,还常年供应到全国各地,销路不愁。
精心呵护能否换得喜人“钱景”?毛珍祥成竹在胸:今年春节期间,他平均每日能卖出大几百斤辣椒。芦笋上市的季节,每亩产量3000斤,对外批发价15元/斤,深受市场喜爱。
大棚蔬菜销路不愁了,配套设施也要跟得上。近年来,毛珍祥的蔬菜大棚得到多部门的支持,安装了防虫网、黄板、智能摄像头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产资料施用追溯体系。通过健全软硬件设施、严格管理制度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农产品品质精准管控。
茁壮成长的蔬菜基地,不仅造福了毛小村的经济,也带动了附近的村民增收80多万元。
目前,毛珍祥已在蔬菜大棚基地投资300万元,而他蔬菜大棚数量已发展至170个。毛珍祥表示,下一步他准备将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村里有需要的乡亲,带着大伙儿一起加油干。(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