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革命尚未成功!
中国传说的上古“圣王”中,神农氏有着显赫的地位。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神农(炎帝教民农耕,故天下号曰神农氏)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经考古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中国之一。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让中国人告别了饥荒,他本人也被誉为当代“神农”或“魔稻祖师”。但是人生有限,忠孝无悔——
2021年5月2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袁公隆平辞世,享年91岁。
#01
农业的重要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铁的定律”。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首先能够生活,而要能够生活,就必须解决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食物供给及其营养物质的来源,而农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供应源,可谓是“百业之母”。
因此,不论是在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哪种社会形态,农业(狭义:仅指耕作业,又称种植业;广义: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始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
注: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粮食是人们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02
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
水稻是热带和副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热,尤其是需要大量的水分,即雨热同期)地区的高产(除玉米外——玉米多用作饲料——水稻是单产最高的作物)农作物。经过改良,水稻种植范围可以扩大到具有充足水源的暖温带和温带地区,并获得高产。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中国南方)、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即水热充足的平坦地带)。其中,中国的稻谷产量居世界各国之首,而印度次之。此外,还零星分布于世界各地,诸如南欧地中海沿岸,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及刚果民主共和国,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水稻生长(条件)除喜温喜湿外,还需要人们平整的土地、方便的排灌(水利设施)。再加上水稻的生产过程复杂(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水稻需要“先育秧,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选行移植;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为保证秧苗生长,还需除草、及时供排水”),耗费劳力较多(精耕细作),并不太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经营。因此,水稻种植业多分布于人口密集地区(亚洲)。
水稻一年可种1至3次(即一年一熟到三熟),具体情况视温度、水分、肥料、劳力及经济效益而定。与此同时,水稻种植地区,还有畜养禽畜,以猪(供给肉食)牛(适应水田劳作,黄牛、水牛)及鸡(数量最多)鸭(鹅)为主。此外,当地还会有较多的经济作物,诸如茶、甘蔗、蚕桑、黄麻等。
在中国华南(珠三角)地区,农民多发展“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的生态(混合)农业。前者种桑养蚕,蚕(沙)粪喂鱼,塘泥肥桑(稻),后者种甘蔗、甘蔗榨糖后废料养鱼、鱼塘塘泥肥稻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产业,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与旱作农业相比,水稻需要水平土地。在地形起伏地区,水(梯)田多沿等高线展布,增加耕地数量的同时,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种植大片水稻全是采用机械化劳作的,改变插秧为直播法,用除草剂解决杂草问题,产量大,其产品的商品率高。
中国水稻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区,占比较大,北方水稻区主要在松辽平原、三江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布局较分散。但是,近年来,随着南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东北农业的开发(发展),水稻主产区亦有北移的趋势,主要产区则是东北地区(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其中,南方一带多为双季稻的稻作区,而北方(含东北、西北)多为单季稻的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
注意: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中国以冬小麦为主。小麦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河南、山东、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区,形成从东北一华北一西南的分布地带。总的来说,全国主要产粮大省为河南、山东、四川、黑龙江、江苏、湖南、安徽。
#03
历史上的中国水稻种植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种植已经普遍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广大华南地区。但是,当时的南方水稻种植农业发展缓慢,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即“火耕水褥”技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当时中国南方虽然自然条件良好,居民少有饥馑的危害,但是也没有多少剩余粮食,无法摆脱贫困。
到东汉时,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由撒播变成育种移栽办法,使水稻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南方水稻农业发展除本身技术改进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北方政治或动乱等影响,南迁劳动力的增加(农业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二是优质稻种(早熟占城稻)的推广,使水稻产量迅速提高(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在宋代时,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成为主要的粮食种植基地(确立了南方地区经济重心的地位)。
元明清时期,南方地区水稻生产发展较快。除了南方传统种植区的“稻麦轮作”制,更有流行双季稻的(其他山地丘陵地区流行早熟抗早的水稻)。由于水利技术和良种推广的进步,水稻的种植分布北界却向北推进,北达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辽河流域,北界达44°N(吉辽省份)。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耐旱水稻品种的培育,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扩展,分布北界则进步向北推移,可直抵东北黑龙江流域(三江平原)。
最后的话
昨日的地震,连绵的淫雨(强对流天气),离世的伟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卷“五月人间世”的凄惨画卷。人生百年,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常态中的常态。“昔人已乘黄鹤去”,唯留你我空嗟叹。他(们)真的离开了吗?不,“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夜正长,路也正长,他(们)用青春开辟的“血路”,生命鼓吹的号角,激励我们“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悲欢离合总无情,但事物是发展的。我们得向前看,而不去做“伏惟尚飨”的老调子。他(们)毕生的使命,没有结束,等待后来人的“努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人的一生不应当碌碌无为、虚度年华,为人卑劣、生活庸俗……我们悼念他,更是悼念自己——送别一个不堪的自我,迎来一个全新的自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袁隆平:“……累肯定是累的。但是……不亲自下田不行的,不能隔靴搔痒啊!必须要到现场亲自看……我说电脑很重要,但是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书本知识也很重要,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你必须到田里面,才能种出水稻出来。”
练一练
2021年4月浙江省“山水联盟”高三联考
下表是某地理小组对我国某农村地区水稻种植情况调查表,完成 11、12 小题。
11、下列关于遥感技术为该粮食作物生长健康把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获取病害植被外观显著变化
②利用特定卫星图像上不同健康状况植被颜色差异
③可以提前发现植被的病虫状况
④比较不同健康状况植被某些波段的反射率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造成该地区种植制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劳动力成本上升
②全球气候变暖
③土壤的污染
④工业化进程加快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及答案
11、D
遥感(RS)一般指在人造卫星或飞机上对地面进行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分析利用的技术。现代遥感技术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遥感数据的传感器。遥感技术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如资源普查(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地图测绘、天气预报、军事侦察、环境与灾害监测(含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换言之,RS就是“人眼”的拓展。
因此,遥感技术,可以利用特定卫星图像上不同健康状况植被颜色差异,也可以提前发现植被的病虫状况,更可以比较不同健康状况植被某些波段的反射率变化,为粮食(农)作物生长健康把脉。但是对于“获取病害植被外观显著变化”,这已经用不着遥感技术,直接肉眼即可见。故①项错误,②、③、④三项正确。
12、B
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知该地区种植制度从一年双季(稻),变成了一年一季(播种、收获),降低了水稻复种指数,其中原因不外乎生产成本的提高(或利润下降)。结合题目选项,一者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外流(或“转业”)较多,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二者,工业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吸引劳动力就业(相对农业,工业获利大),另一方面挤占耕地(造成农田减少)。故①、④二项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缩短霜期(延长无霜期),一年中作物的生长期限得到延长,理论上(水)热条件得到改善,熟制将会发生变化——由一年两熟,变成一年三熟等,并不会“缩水”,变成一年只播种(收获)一茬。故②项错误。
土壤的污染,是工业化(现代化)难以避免的事,但是如果有利可图,可以采取治理手段,缓解(或改变)污染。故③项错误。
2021年4月湖北四校高三年级联考
科皮村地处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西南部,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的贫困村,总面积12.24平方千米,居民1288人。过去主要种植水稻,近年来科皮村创建了猕猴桃种植协会、湘西黑猪养殖协会、水产养殖协会、中药材种植协会、生态禽类养殖协会、油茶种植协会、和谐科皮文艺协会等专业合作社。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突破8000元。据此完成1--3题。
1、科皮村创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类型多,主要是基于当地
A. 地势起伏较大
B. 土地连片集中
C. 村民生活需求
D. 气候类型多样
2、科皮村种植水稻村民不能致富,主要是因为
A. 劳动力缺乏
B. 产品较单一
C. 生产规模小
D. 产品单产低
3、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A. 扩大种植面积
B. 抵御市场风险
C. 减少运输成本
D. 增加产品种类
解析及答案
1、A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类互助性组织,属于集体经济范畴。科皮村创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类型多,可能原因是地处武陵山区,地形类型多样(但耕地较为支离破碎),且地势起伏较大(垂直差异明显,会有一定的小气候,但不会出现气候类型多样),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诸如立体农业等)。故A项正确,B、D二项错误。
成立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而不是满足村民生活需求(或者说满足需求是深层目标,而非直接原因。生产合作社主要任务是各类型产业生产,与生活无关)。故C项错误。
2、C
水稻虽是高产作物(单产高),但是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而人多地少的地理条件限制小,生产规模小,盈利较小(或基本属于“亏本买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根据材料,科皮村(可)耕地面积小,而居民超千人,劳动力资源充裕。其次,结合实际,“人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古今,在没有社保前提下,特别是贫困地区,多子多孙是最大的保障,所以当地肯定不会缺人。故A项错误。
美国的农业地区专门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产品单一”,但是其收益较高,并无所谓“贫困”现象。由此可知,产量大,再加附加值高,产品单一不是问题。故B项错误。
3、B
成立专业合作社,不过是农户报团取暖,提高自身抵御市场风险,营造规模化、品牌化效益,统一生产(经营)而获利,并不会一味的扩大种植面积(注意,山区扩大种植面积难度大)。故B项正确,A项错误。
合作社的统一生产(经营),一定程度而言,可以减少运输成本(统一运输),但如果是内部运输量(类似走街串户,距离不大)的话,减少的成本幅度有限。故C项错误。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同类农产品的“集结”生产经营(类似猕猴桃合作社,杨梅合作社等),而非多种产业(或产品)的“集合”,并不会增加产品种类。故D项错误。
图文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系列、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赵荣等《人文地理学》、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王考拉
审核 | 利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