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的质量是育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亲贝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同时还要做好亲贝的暂养工作。应选择个体大、无损伤、活力好、性腺成熟的个体做为亲贝。亲贝暂养要做到合适的密度,充足的营养,良好的水质等。亲贝在催产前,一般要进行性腺的促熟。对于双壳类,在其产卵盛期的前1个月左右,就可把亲贝放入池中暂养,通过换水和投喂饵料生物即可促进亲贝的性腺饱满和成熟;对于腹足类,由于其繁殖季节较长,且大多数种类可多次产卵,因此,可在其产卵前一周把亲贝放入暂养池中,通过换水和人工投饵,促进亲贝的性腺饱满和成熟。

贝类的人工催产主要应用于双壳类,绝大多数腹足类不需要人工催产。目前,室内人工育苗中催产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理化结合3种方法。

(1)物理方法常用的有

变温法:通过3~4℃的升降温反复刺激,促使其排放精卵,如魁蚶、泥蚶等。

阴干流水刺激法:性腺成熟的亲贝先阴干一段时间,然后用流水刺激,就可排放精卵。这种方法在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泥蚶、缢蛏、西施舌、等种类的催产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阴干、升降温刺激法:这种方法刺激强度大,能促使缢蛏、文蛤等大量排放精卵。

(2)化学方法用0.2%的铵海水0.2~0.5ml注射亲贝的性腺,20分钟就有精卵排放。泥蚶催产常用这种方法。

(3)理化因子结合法对亲贝注射铵海水后,再结合降温、流水可促使大多数个体排放精卵。

当亲贝分别排除精卵后,移走亲贝,稀释精液,并将精液按一定的量投入盛有卵子的池中,搅拌均匀,这一过程就是人工受精。洗卵就是把卵子和受精卵用海水经过筛绢反复洗涤和不断更换海水这一过程。洗卵是贝类人工育苗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受精前的卵子和受精后的受精卵要经过筛绢用海水反复洗涤和不断更换海水过滤,受精后的洗卵更为重要,原因是通过反复洗涤和不断更换海水。因为贝类在排放精卵的过程中,往往也排出粪便和粘液。因此,在受精前,卵子要经过筛绢过滤。受精后的洗卵更为重要,原因是通过反复洗涤和不断更换海水,既可除去多余的精子、不成熟的卵和卵水等,有利于胚胎发育,又可排除受精卵的代谢产物,使受精卵保持悬浮状态,能有效地提高孵化率。

幼虫培育是贝类人工育苗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也是决定人工育苗能否成功的环节。因此,幼虫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幼虫培养应主要从幼虫培养的密度、适宜的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水温、盐度、光照、海水的溶氧和PH、原生动物侵害及细菌性疾病等方面考虑。

浮游幼虫的培养密度是否适宜,也会直接影响人工育苗的成败。对于双壳类,其幼虫个体较小,因此,培养密度一般比较高,每毫升水体可含几个。但对于腹足类,其幼虫个体一般比较大,初孵出的面盘幼虫常在200~300微米,因此,培养密度不能高,一般每毫升水体零点几个既可。

在贝类人工育苗中饵料粒径的大小、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寡都直接关系到育苗能否成功。由于贝类浮游幼虫比较小,它只能摄食单细胞藻类。因此,藻种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要选择个体小、易消化、无毒性、营养价值高、繁殖快、易大量培养的单胞藻。通常金藻,扁藻,微小的硅藻等都是培养贝类浮游幼虫的良好饵料。常用的有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绿微球藻、青岛大扁藻、亚心形扁藻、新月菱形藻异胶藻等。很多实验都已证明,在贝类浮游幼虫培养过程中,用几种藻类混合投喂要比用单一种藻类投喂效果好。育苗过程中切记不要使用已经老化的藻类饵料。尽管饵料质量良好,但如果在幼虫培养过程中,饵料数量不够,也同样会影响幼虫的成活与生长。因此,在贝类育苗生产中,大量的优质饵料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温度、盐度、光照、海水的溶氧和PH值等生态因子也是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一般来讲,滩涂贝类幼虫也都有较宽的温盐度适宜范围,只要不是环境条件发生骤变,一般都能良好地成活、生长和发育。

在环境因子中,光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然而,在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光又是影响幼虫和稚贝运动及完成形态构造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担轮幼虫和初期面盘幼虫都具有明显的趋光性,而变态期的面盘幼虫和稚贝则表现出明显的背光性。鉴于此,育苗室内的光照要力求均匀;变态附着时,尽可能增加附着物的阴影;稚贝期的培育可适当增加光照时数。

贝类人工育苗中水中溶解氧一般要维持在4mg/l以上,PH的允许范围一般为7.5-8.4。

育苗水中原生动物的出现,标志着育苗水质开始恶化。它不但侵袭幼虫,而且分泌物可使水质败坏,造成幼虫大量死亡。对原生动物一般采用倒池过滤、药物除杀、防治结合等措施。而对于细菌性疾病防治主要采用紫外线照射灭菌、臭氧灭菌、抗生素防治及氯化消毒或高锰酸钾消毒。

室外人工育苗也称土池人工育苗,是在室外土池中进行的。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土池人工育苗中首先应十分重视室外土池的构筑。土池应选择在不受台风洪水威胁、无污染、砂多泥少(砂80%、泥20%)、大小潮水均能进入的内湾海边滩涂。土池面积应因地制宜,一般以5亩左右比较适宜。土池岸边最好用石头砌成,土池内水位根据所养种类而定,一般应在1米以上。在土池靠水一边开设一个装有细网目筛绢网袋的闸门非常重要。闸门可海水进、出土池和适于流水催产,网袋可以防止有害生物和大型浮游生物进入土池,同时网袋还可以防止所培育的贝类浮游幼虫的外流。利用废弃的养虾池做为贝类育苗池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场所,对于面积比较大的虾池可划成若干小区。

此外,在土池育苗中,亲贝催产主要采用阴干加流水刺激法,其技术要点是:一般在大潮期间,先将亲贝阴干,不同的贝类阴干时间不同,如缢蛏需阴干6~8小时,蛤仔需阴干15~18小时,长竹蛏5小时左右,然后流水刺激2~3小时即可排放。

第三,与室内人工育苗不同,土池育苗开始前应将原有土池的沉积淤泥除去,然后加砂翻松耙平,为幼虫的附着做好准备。育苗前10天,用药物清除池中的敌害生物。土池育苗中,在培养浮游幼虫期间,可采取每天逐步增添新海水的方法来控制水质。当幼虫附着变态后,可采取排、进换水的方法来保持水质的新鲜度。同样,饵料的质量和数量也是决定土池人工育苗幼虫和稚贝成活和生长好坏的关键。为了使土池中浮游植物的密度适宜,可采取少量而经常施肥的方法来控制。此外,为了补充幼虫适合的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可以在滩涂表面刮取“油泥”或人工培养一些饵料生物投入土池中。

滩涂贝类在养成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择养殖场所和整理一般要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滩涂。滩面要平坦广阔、略有倾斜,大小潮水都能淹没和干露。虾池、潮沟等砂泥质底质的地方均可作为养成场所。滩涂贝类养成场所的底质以砂泥质为主,砂的含量应在60%以上,当然砂的含量也应视不同的养殖种类而定。为确保种苗有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播苗之前应将虾池、蚶田、蛏埕、滩面翻松,以利于种苗潜入地表,如有洼地应整平防止夏季落潮水温升高引起苗种死亡。此外,苗种播放前清除玉螺、蛇鳗、海鲶、蟹类等敌害生物也非常重要。

2、播种贝类种苗的播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水播,当海水涨满潮时用铁锹均匀地将苗种撒入水中,这种播苗方式种苗的成活率比较高,缺点是因潮流或风等因素影响使苗种不容易播撒均匀;另一种方法是干播,即在滩面露出时将苗种均匀地撒在滩面上,一般选择大潮水早晚退潮时进行,但应注意苗种在滩面上干露的时间不易过长。播种的数量和密度要考虑到水域种的饵料和滩涂的质地结构以及其它贝类的资源量。同时还应根据苗种大小和放养面积而定。一般情况下,水中饵料生物丰富,质地又疏松可适当多播苗;反之则少播苗。大规格的苗种可多播;小规格的苗种可少播。低潮区播养密度可大一些,中高潮区则密度小一些。

3、养成管理苗种播完后,能否取得丰产丰收,管理也很重要。许多经验都表明:一个良好的海上安全秩序是贝类滩涂增养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滩涂贝类的增养殖过程中,一支能够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滩涂护理队伍是增养殖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这支队伍除了维护滩涂秩序外,还要从事日常技术方面的管理,包括定期测定温度、盐度,定期取样观察和测量贝壳的壳长、壳高、壳宽、体重,做好生产记录,经常巡视养殖区域,注意堤坝、围埂、围网的防漏,对养殖区域内的敌害生物定期防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

滩涂贝类一般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易采捕等特性广受大众喜爱,近年来对其需求量日趋增加。为了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积极开展滩涂贝类增养殖的同时,还应保护其资源。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苗种场地的管理

2、规定采捕规格;

3、划定禁捕区;

4、规定禁捕期;

5、建立护养区;

6、控制采捕量;

7、适时地向海区增补苗种;

8、开辟新苗场和养成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