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一顶遮阳帽,身着一件红T恤,脚穿一双沾满泥土的解放鞋……记者见到邵启江时,他刚驾驶三轮车从烤烟地里赶回村里运送烟苗。中等个子,皮肤黝黑,一副地道的烟农形象。
烟苗移栽时节,记者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鱼泉村采访时看到,该村烤烟专业种植户们正积极组织工人,抢抓晴好天气栽种烤烟苗。邵启江就是鱼泉村烤烟专业种植户之一。
“为了照顾父母和孩子,外面再好,也得回来。宁做一分钱的老板,也不做1元钱的打工者,不可能一辈子就在外打工。”谈及当初返乡创业的初衷时,邵启江语气坚定地说。
邵启江一家6口人,曾经他和许多村民一样,常年在广东省东莞市打工挣钱养家。然而,在外摸爬滚打多年,他并没有如愿淘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06年,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邵启江毅然回到位于印江县鱼泉村的农村老家,决定依托山地资源,靠山吃山,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说干就干,通过一番走访考察后,他最终决定加入到收入稳定的烟草行业,在老家发展起了烤烟种植。第一年,不懂技术的他尝试着栽种了20亩烤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二年,他逐步增加了种植面积,由于其勤学好问,善于琢磨和专研烤烟生产技术,烟叶收成不错,交售后效益也很好。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走烤烟规模化发展之路。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当时的烤烟生产全靠人工肩挑背驮且效率不高。为此,他受“老牛拉破车”这句话的启发,将用于烤烟生产的便道进行维修扩建,运用牛拖车的运输方式,轻松解决了肩挑背磨的难题,引发村里的烟农纷纷效仿。
“我起步比较高,是村里第一个种植50亩以上烤烟的,也是全村第一个搞规模化种植烤烟的。”邵启江自豪地说道。
有志者,事竟成。由于邵启江敢想敢为、敢拼敢闯,很快就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2007年,他投入20余万元,在老家修建了2层楼的小洋房。
尝到甜头后,邵启江一边自学种烟技术,一边琢磨着如何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继续坚持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2013年,邵启江购买了一台货运三轮车用于烤烟生产运输等,率先迈出了农业生产、交通先行的第一步;2014年,他再次对机耕道进行改扩建,并购买了双排座农用货车服务烤烟生产,开启了鱼泉村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大大节省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经济效益。
同年,邵启江用发展烤烟赚来的存款,在铜仁市碧江区新购置了一套商品房。
在邵启江的能人带动下,鱼泉村的烤烟生产逐步从传统种植模式转变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2017年,铜仁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协调解决了200万元新农村扶贫项目落户鱼泉村,帮助村里硬化了通村路,修建了机耕路、公厕并安装了路灯等公共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更加坚定了邵启江等创业能手扎根农村发展烤烟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请工人已累计达到了100余个工时,仅发工资就支付了8000余元。”邵启江说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农业现代化以及“科技兴烟”理念的深入实施,有力地助推了烤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邵启江的烤烟种植规模已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了如今的70 亩。
“以前在厂里上班就是拿死工资,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我每年种烟纯收入有10万余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邵启江微笑着告诉记者,随着生活和出行需求的提高,2020年又新购置了一辆小轿车。
“邵启江敢为人先,敢闯敢干,是鱼泉村第一个实施烤烟规模化种植的种烟专业户和产业发展领路人。”印江县合水镇烟叶站副站长冯友超说。
自2006年自主创业至今,15年来,邵启江依托发展烤烟产业,不仅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头脑和勤劳双手开启了致富的大门,也成了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种烟能手、致富能人和产业发展领路人。
从不断改变运输方式到规模化种植再到专业化发展,邵启江为鱼泉村甚至是合水镇烤烟种植专业户及烤烟产业发展开创了先例。
2020年,鱼泉村实施了土地整治坡改梯工程,烤烟发展风生水起。如今,该村烤烟规模从过去的150亩扩增到了700亩,不仅有效带动了村民及周边村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烟叶示范村。(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