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融媒3月14日讯(通讯员 丘智超)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战略提出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其中不乏一些“天赋不高”“资质平庸”的丘陵“内陆”村,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的飞跃村就是其中之一。

飞跃村位于岚角山街道“腹地”,这里山林环绕,既没有江河流经,也偏离冷零两区联城主干道,这种“先天不足”让飞跃村一直以来都未曾“飞跃”,同时伴随着在“起跑线”上落后的还有水、电、路等各项硬件设施的建设滞后和村民发展理念的陈旧闭塞。在多种负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曾经的飞跃村矛盾频发、环境破坏严重、小农生产效率低下,年轻人纷纷逃离,怎么看飞跃村的村民都像是共同富裕中最后一批“富起来的人”。

近年来,飞跃村通过“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从贫困向富裕的华丽蜕变,成为了湖南省西南边陲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案例。

飞跃村总面积为4.85平方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1122人,设党支部一个,党小组3个,党员人数36名。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05人。该村可利用资源有水田2008亩,山林3500余亩,旱土200余亩。

飞跃村面对的发展困惑

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落后。水稻种植是飞跃村村民曾经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这种传统的耕作模式严重制约了飞跃村的发展上限,村里种植的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在产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时市场的需要。附加值和总体利用率偏低,农业抗风险能力差,加之田亩到户的“碎片化”(一户只有几分田的现象十分普遍),让农业生产的作用仅限于“糊口”。

青壮年外出务工成为主流。“辛苦在家种地一整年,不抵外出务工两个月”,这是飞跃村年轻一代曾经的共识。人均经济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不同步,农村人居环境的脏乱差,基层社会治理上的落后等多种因素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出走”他乡,外出务工成为了飞跃青年的就业主流。据统计,飞跃村户籍人口虽有1122人,但长期居住在本村的人口仅有326人,不足总人口的30%,且平均年龄超过58岁。

基层党组织建设疲软。青壮年的外流导致飞跃村基层干部队伍人才的可选范围进一步收窄,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成为了当时飞跃村村支“两委”的基本特征,改变现实的“有心无力”加剧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的缺失,同时也进一步拉低了对外出人才的吸引力。在恶性循环不断加持的背景下,当时的飞跃村急需一位想干事、能干事、可以干成事的“领头雁”出现。

飞跃村交出的“破题”答卷

“筑巢引凤”回引人才。为解决基层发展领头人问题,岚角山街道积极开展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老党员老干部留人计划和乡贤组织建设等工作,大力吸引能人回乡,其中现任村支部书记陈为春就是其中一员。陈为春是土生土长的飞跃人,年轻时外出务工,后经商办了服装厂,专注外贸出口,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宽的他对于家乡贫穷落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党组织召唤和“乡愁”留人计划的推进,年过半百的陈为春于2013年毅然回到村里,从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到村支部书记,从没有一家村集体经济组织,到目前拥有永州山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顺利香牛蛙养殖有限公司和蔡家食品公司等多家集体经济组织,这些都有回乡“能人”陈为春的身影。同时通过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从入党积极分子和新乡贤中汲收了一大批新生的力量,其中唐钱妹、陈为光、卢婷、胡宝砖等多名年龄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已成为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中的骨干工作力量。

“借鸡生蛋”发展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首当其冲,有了产业才有收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发展”。根据飞跃村当时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方考察调研,经村集体研讨,一致认为只有发展技术门槛低、劳动力需要少、农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种养殖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7年,时任村支书的陈为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长沙、广州等地餐饮行业对牛蛙的需求量巨大,他主动联系外地老板和养殖户,以“地”引“资”、以“地”引“技”,通过政策扶持和土地租金优惠等有利条件让牛蛙特色养殖得以落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飞跃村的部分村民们也逐步掌握了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能够熟练地进行具体操作和管理。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环境,增加养殖效益,飞跃村在牛蛙基地周边逐步完成了机耕道建设、水源循环管道铺设和冷库建设,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变改革”做强产业。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下,飞跃村在全区率先推行“三变改革”试点,不断将自己的“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自2019年起,飞跃村就不断挖掘本村生态资源潜力,在“地”“田”“山”“林”上做文章。在“地”的方面,飞跃村进一步加快推动土地流转,积极整治抛荒,配合平整土地,将原本的“小丘”改为“大丘”,让“小土丘”连片成为“大块地”,让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成为可能,进一步提升耕作效率;在“田”的方面,飞跃村将原有的3.5亩稻田进行改造,吸引福建老板过来合作,打造牛蛙养殖基地,自此牛蛙养殖成为了飞跃村的拳头产业;在“山”的方面,飞跃村将荒山进行改造利用,建设大米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面条加工厂和冷库,并根据农产品的季节性差异进行错位加工,保证机器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林”的方面,通过争取政策扶持,飞跃村开展景观苗木种植,期间共种植了90亩红枫、30亩红叶石楠等观赏苗木,其中苗木为区林业局提供,村里只负责人工成本。按照这种“三变+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飞跃村不断将农业产业做强做大。2022年,永州山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优质稻800亩,产粮48.3万斤,年销售收入达到67.2万元;永州顺来湘牛蛙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养殖牛蛙35亩,年出成蛙30万斤,年销售收入270万元,蔡家食品公司(屠宰场)年纯收入达8万余元。产业的蓬勃发展,让飞跃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22年达到了20.7万元,各集体经济组织为飞跃村民就近提供了22个就业岗位,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增加,2022年,在飞跃村集体产业就业的村民年均工资在3.5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扮靓村庄。随着集体收入的持续增加,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也在不断改善。通过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2022年,飞跃村完成了5公里的通组道路铺沙,1公里的道路硬化,2.6公里的道路拓宽;完成了9个组45盏路灯的安装,方便了本村村民的夜间通行;完成了116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完成了水利设施改造,实现了所有田丘有水灌溉;为9个组191户安装了自来水,让村民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福利”。同时在村支“两委”带动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深入,2022年村里清理陈年垃圾16吨,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空心房25栋、旱厕67处。农村集中建房也在稳步推进,16栋新型的农村别墅建设业已完工,村民少量出资就可以住进农村新别墅,极大的调动了飞跃人脱贫致富、回乡创业的信心,自此飞跃村的乡村振兴发展驶入了正向循环的快车道。

经验启示

筑牢基层组织堡垒。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话,可以落实在农村基层的各个方面。要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尤其是支部书记,不仅要政治素质过得硬,在党员群众中有威信,还要具备一定的带富致富能力。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作为身处农村基层组织“细胞”,要充分调动好其中的积极力量,通过“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行为,增强组织感召力,通过党员来宣传政策,使党的政策更有生命力,在基层落地生根。还要建立村里的国家公职人员、大学生、能工巧匠、新乡贤等各类人才资源库,扩大人才发展渠道,不断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农村基层从根本上解决“缺人”的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关键。发展产业要立足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科学选择,充分考虑丘陵、山地、市场等要素,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例如飞跃村就是根据本地地理、气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了牛蛙特色养殖,打通了供销端,实现了生产与经济效益的有效链接。同时要用好“三变改革”这项政策,综合各类资源,实现协同发展。

激活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特色农业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特色产业的激情,提振信心。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快培育壮大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以股份合作、资产收益、劳务合作、联合发展等为主要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让农民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同时还可以深化供销社、农村物流等组织机构建设,帮助农村经营主体打通销售渠道,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持续推动环境整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付诸实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农业发展上统筹好大局意识,擅于用科学长远的眼光谋篇,擅长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布局,才能筑牢安全与发展这条主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方针,始终坚持以保护与发展并重,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好,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