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贵州大学党委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积淀的教育、学科、人才、智力、科技优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肩负起贵州乡村振兴时代使命,注重多学科协同,为全面振兴乡村注入强大的科技、人才要素,为贵州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中贡献“大”的作为、彰显“贵”的地位,探索出贵州大学支持贵州山地高原乡村振兴独特之路。

为扎实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贵州大学坚持党建引领,充分把握贵州“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生态比较优势和动物学科积淀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以畜牧业为突破口,持续实施“博士村长”行动计划和部署建设贵州科技小院,发扬“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精神,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实施“关岭科技小院+博士村长”行动,培养一批产业技术人员,获得最佳茅台酒糟饲料配方,极大降低肉牛养殖饲料成本。在学校协同相关学科支持下,动物科学学科群立足学科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坚持以党建引领“动”起来,科技赋能“旺”乡村,坚持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成立专项工作组,助力乡村振兴开新局著新篇出新绩。

二、实施进展

(一)顶层设计,为乡村“强根基”

动物科学学科群积极发挥牛羊产业团队、生猪产业团队、家禽产业团队、生态渔业产业团队等四大生态畜牧产业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始终坚持“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始终坚持依托龙头企业,以产业为核心,项目为载体,发展畜牧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始终坚持通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增加效益;始终坚持把畜牧产业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乡村产业“接二连三”,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强根基”。2021年以来,为贵州省编制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1个、种业行动方案1个,参与编制贵州省“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1个,校地乡村振兴产业规划10个、校企合作发展规划6个;生态渔业产业团队充分挖掘贵州稻田土著鱼类资源,在黔东南、黔南都等地进行调查,采集金背鲤样本,2021年4月,首次在都匀市匀东镇甲登村开展金背鲤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生产鱼苗20万尾,并拟定金背鲤的繁育技术规程;持续对雷山县开展技术培训,今年6月,该村出售鱼苗3万斤,获利近50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技术培训,为产业“增动力”

2021年以来,动物科学学科群专家、教授、博士村长等服务地方500余人次,为贵州省地方政府、养殖企业、养殖合作社和养殖户提供决策咨询100余次,深入乡镇进行现场指导300余次,开展技术培训132场次,指导建植人工草地50余万亩,改良天然草地20余万亩,受益群众达2万余人。其中,动物科学学院驻贞丰县双峰街道冬妹村“第一书记”程振涛教授,走访调研680户,深入了解全村3368人的基本情况,对全村450余头黄牛、水牛养殖及疾病诊断给予技术指导;驻贞丰县平街乡营盘村“第一书记”郑寅博士,摸索出“黑水虻-黄粉虫”二元生物转化模式,使牛粪转变为可以喂鸡的虫体蛋白,制定了“以虫吃粪,鸡吃虫,粪变有机肥”的发展新思路。此外,2022年3月中旬以来,动科院组织师生20余人,在坳田村开展肉牛养殖技术服务、技术研究与推广,补齐肉牛养殖的饲料、种源、养殖方式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短板,以科技力量为当地发展产业“增动力”。

(三)推广示范,为发展“固成效”

近年来,生态渔业产业团队建立示范基地11个,推广“稻+N”、山地循环水养殖、养殖尾水处理等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新技术6个,示范推广稻田、水库及养殖池面积12万亩;制作的稻鱼鸭教学视频,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认可,作为今年8月在老挝开展的“促进综合农业-水产养殖,改善粮食和营养安全减少贫困”活动的培训材料。牛羊产业团队建设德江坳田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示范养殖60余头肉牛,并在石阡大屯村实施推进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养牛、酿酒产业融合项目,拟引进湖南一企业进驻大屯村,帮助设计200头牛的养殖场,免费提供牧草种子,指导种植牧草210亩,广泛推广应用科研成果“茅台酒糟生物饲料和高产优质饲草科学饲喂”,降低肉牛羊养殖成本10%以上,切实提高企业利润。通过推广示范点,为产业发展“固成效”。

三、主要成效

(一)人才培养效果明显

2021年4月15日,在中国农技协和贵州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大学依托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人才等科技资源优势,围绕贵州现代农业产业重大需求,精心筹划、科学选址,向中国农技协申报建设了11个科技小院(7个养殖业、4个种植业)并挂牌。 一年多来,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科群服务地方500余人次,进行现场指导300余次,开展技术培训132场次,受益群众达2万余人。

(二)产业模式环保高效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科群团队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把握贵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比较优势,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打造了“威宁模式”“独山模式”“晴隆模式”“松桃模式”“长顺模式”等草业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相结合。

(三)科技成果实效丰硕

动物科学学科群带头人陈超教授带领的产业团队以科研力量助力坳田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坳田模式”,黄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2年4月1日,人民网以“贵州大学科研团队进村,农村产业更‘牛’”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驻贞丰县平街乡营盘村“第一书记”郑寅博士,摸索出“黑水虻-黄粉虫”二元生物转化模式,该案例被贵州日报作为绿色发展典型报道。动物科学学科群高度重视大学生培养质量,坚持把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机融合,成效显著,如“博士村长”学生党员张明华、纪达、那彬彬所参与的团队分别荣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2021年,两个项目获得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

(四)揭榜挂帅三方满意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兴农和深化科技兴农改革,采取揭榜挂帅激励机制。目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科团队揭榜挂帅2个榜单,成效显著。在德江坳田村接受了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蓝绍敏副主任的调研指导,示范养殖60余头肉牛,指导种植优质高产牧草150亩,救治生病肉牛21头;在石阡大屯村实施推进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养牛、酿酒产业融合项目,引进湖南一企业进驻大屯村,帮助设计养殖场并免费提供牧草种子、指导种植牧草,实现了“让师生满意、让农户满意、让政府满意”三方满意的目标。

四、主要特点

(一)强抓组织建设和思想引领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由动物科学学院党委组织动物科学学科群各支部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服务型党组织,持续抓好各学科群党支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切实肩负起乡村振兴时代使命,持续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自觉肩负起乡村振兴伟大使命。

(二)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科群团队充分认识到贵州生态优势和生态脆弱并存的客观现实,必须切实践行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从传统畜牧业和种植业向现代山地生态草食畜牧业发展是唯一和必然选择!在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充分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

抓住农业专业学位授权点机遇,贵州大学通过科技小院平台增加专业硕士名额,积极申报科技项目,以项目落地助推产业发展,便于科技人才长期驻扎基层一线服务产业。积极争取教育、科技、发改等单位资源,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技术型人才,扩大乡村振兴成果。

动物科学学科群抓住学科优势,助力产业振兴;抓住人才智力优势,助力人才振兴;抓住条件优势,助力文化振兴;抓住资源优势,助力生态振兴;抓住政策优势,助力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创建“乡村振兴”流动博物馆,展现“科技助农”成果,打造动物学科群助力乡村振兴品牌,探索形成了“五抓五助一馆”乡村振兴模式。

五、主要经验

(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提升学科资源优势

贵州大学部署建设贵州科技小院,实施“博士村长”行动计划,大力助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动物科学学科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打造生态智库,持续做好服务地方工作,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展产业技术服务,深入开展政策宣讲、国情考察、科技支农、文化惠民等实践活动,师生足迹遍及贵州大地,涌现出一个个“牛书记”。

(二)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全面提升三农发展动力

高校在科技乡村振兴行动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看能不能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动物科学学科群始终坚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把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关注的生产生活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将最新的养殖技术带到农民身边,使农民成为有技术、有智慧、有能力、懂市场的新型农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

(三)坚持以科技为杠杆,撬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开展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就是要把老祖宗、老天爷的经济,变成老百姓的经济。动物科学学科群依托各地龙头企业,打造了关岭“牧场+屠宰场+零售市场”全产业链模式、凤冈“1亩草+1头牛+1亩田”绿色养殖模式、六枝“三变+N”等发展模式,并建立示范点,由长期驻村的专家教授和博士村长做示范养殖,让农民与传统养殖技术对照,进而接受现代养殖技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

(四)坚持以集成为方法,高效率集约化降本增效

科技扶贫既是增强“造血”功能的有效举措,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动物科学学科群锻造牛羊产业团队、生猪产业团队、家禽产业团队、生态渔业产业团队等四大产业团队,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一系列行动,将人才链和知识链转化为产业链,让科技成果走进田间地头,带动更多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户致富,真正实现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

(五)坚持以畜牧业为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动物科学学科群团队始终坚持“种养”结合,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打造示范基地和典型样板,充分发挥畜牧产业“接二连三”的特点,推动示范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附加值扩大,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形成乡村振兴的技术堡垒,总结机制体制和技术规范。

六、未来打算

(一)联动党建三大合力,高质量帮扶谋划新篇章

动物科学学科群以党建为桥梁,依托学科资源,从党建、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优选3个党支部与3个帮扶村支部进行结对共建,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扶”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实现党建创新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双促进,以党建合力引领乡村振兴。

(二)打造系列课程思政,厚植知农爱农兴农情怀

打造一系列以“乡村振兴”为鲜明主题的特色课程思政,建设“通识型—嵌入式—体验类”双创教育思政三维体系架构,在学生脑中植入扎根农村、创新创业的种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和实用技能,实现双创技能培养和“三农情怀”培养“协同式”推进,厚植学生知农爱农兴农情怀。

(三)驱动两大品牌项目,实施“领梦”“美育”行动

一是“领梦行动”。组建一支博士宣讲团,在校内对学院学生宣讲,激发青年学子“三农”情怀;在校外对帮扶乡村的学校师生及群众宣讲,通过青年视野、青年思维和青年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和科技兴农实践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美育行动”。强化组织建设,营造显著特征的共享育人环境;孵化美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项目,促进项目成果转化;结合暑期“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形成美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行动机制;深入乡村地区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形成多元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四)锻造四大头雁方阵,产业团队助力乡村发展

锻造牛羊产业团队、生猪产业团队、家禽产业团队、生态渔业产业团队等四大产业团队,充分利用学科及人才优势,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深入贵州省30余个经济发展不充分乡镇,积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

(五)聚焦五大振兴计划,绘就乡村振兴发展宏图

以“五大振兴”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征路”。一是抓住学科优势,助力产业振兴,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二是抓住人才智力优势,助力人才振兴,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三是抓住条件优势,助力文化振兴,绘就“箫鼓春社,古风依存”的祥和图;四是抓住环境优势,助力生态振兴,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五是抓住政策优势,助力组织振兴,绘就“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