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校校本研修现状分析

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两方面含义,是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由学校自主确定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其中校本培训是校本研究的基础,校本研究是校本培训的拓展。校本研修的目的是使教师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发点是创造了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了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达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目的。2009年我校创建为成都市校本研修示范校,2014年创建为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校。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基地校的培训、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和创新校本培训模式,让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提升的助推器。

亮点:

1. 健全和完善学科校本研修的组织机构。为确保培训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牵头,主任具体负责、培训组长、教研组长具体实施的校本培训机构。

2.构建了“五个板块十大培训课程”培训小组

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建设创新建

职责:对学校教师每周一次全员校本培训工作规划,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研训实施方案,落实校本研训的具体活动,评估教师参加校本研训的表现和效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师队伍的特色发展。

3. 健全制度,多元评价培训,让校本研修促教师的自我发展。

4. 常规课程培训,规范扎实开展,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实现专业发展。

5. 发展培训课程,创新研修内容,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实现专业发展。

6. 创新集团联动校本培训模式,辐射引领,促进集团教师的专业发展。

7. 开展问题式研修校本模式,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科研能力。

问题: 1. 校本培训系统化、深度化、全面化,但校本研究还缺乏系统构建,教师研究的缺乏深度化,课堂研究还不够深入。

2. 校本研修我们采用“自主研修、集中培训、团队分享、骨干引领”等形式开展活动,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

3. 校本研修的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教师参加校本培训考核的量化、定性、定量标准模不清,奖励和惩罚机制还不够健全。

4. 教师的课堂问题颇多,课堂转型不够。教师包办过多,讲得过多,课上得很累;问题过多,过碎,追求同样答案;学生被动听讲,缺乏探究和交流。

二、我校校本研修问题分析

我校校本研究缺乏系统构建,缺乏深度化,具体分析有以下的原因:

1. 教师的动力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好书,上好课,学生拿高分就行,至于教育科研那是专家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

2. 教师的精力不够。有的老师觉得平时的教学工作繁杂,应付其他事情都很辛苦,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校本研究。

3. 教师的能力有限。我校教师的年龄偏大,学习、吸纳新理念、新思想、改变自己的愿望不强。对自己的课堂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4. 学校校本研究的推进路径不够清晰,研究的问题不聚焦。

5. 教师课堂原因分析。

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建设创新建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

三、校本研修培训学习借鉴

在这次培训中,专家的理论研究和到学校实地地考察和学习,给我们分享了许多校本研究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创举,给我们的启发很大,让我们看到了校本研修的专业化、一体化、协作化。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的专家分享的《从研修一体到研学共振》指出校本培训要做到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化。这样可以减少冲突,减少教师负担,提高效率效果,一致性,促进问题解决和有效的教师发展,给我提供了创新校本教研的新思路。朱立祥的《基于课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重难点分析》让我领悟到教育生本化,要从学生学习成长的角度,改进我们的教学。那校本教研也要生本化,从教师的发展需要来改进我们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分享的《摆摆教研的“龙门阵”》更让我体会到校本教研的价值要“实用(解困惑,有收获。----基于教师)、实效(可操作,愿参加。----基于教学)、适合(创特色,促发展。----基于学校)。借鉴专家的研修经验,我们学校本期开展”多元课堂改革”,也想过“多元课堂大实践”,围绕教材、教法等开展的研讨交流。(以课例、课本、课堂、教师、学生等研究为载体,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水平为目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行为转化,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课堂的快速转型。

校本研究聚焦点——多元课堂四环节的落地生根 提升教师素养

校本研修的方式——理论学习、人人课例实践、课堂展示、分层指导

校本研修的形式——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四、我校校本研修具体内容

为了深化多元课堂改革实践活动,我们将结合我校特色课堂—多元课堂,深度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多元特色课堂。本期我们将按照“规范备课、全员参与、入格实践;——自主申报、重点指导、典型培植;——三种课型、深化研讨、梳理成果;——专家指导、答疑解惑、深度提炼;——特色课堂、个性展示、孵化主张”的思路有效推进,让我校的多元课堂凸显特色,开展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1. 理论学习,经验分享,建构多元课堂理论系统

我们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把三性教育、生本教育、构建学习主义、多元学习、海量阅读、大语文观等理论融入学校的课堂改革,让每位教师结合学科建构系统的多元课堂理论,让每个教师做到“准确把握、深度内化、智慧分享、系统构建”,为课堂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一是教师自主学习。教师人人学习区三性教育系列读本、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专著、生本教育优秀教师的实践专著、构建学习主义、多元学习理论等,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同时将自己的所得所思运用于教学实践。

二是教研组集中研学。教研组和课题组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学习、研讨,教研组长要细化学习内容,分周落实学习研讨内容,组织教师撰写和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结合教学实践分享自己的经验,实现经验融合。

三是学校专题培训。利用学校教师会、大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等时间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系列化、专题化、深度化。通过骨干引领,专家点拨、同伴分享,让老师熟知多元课堂的理论体系,充分认识多元课堂的内涵,实现三大突破,三大变革(课堂聚焦的变革、课堂生态的变革、课堂评价的变革),实现多元课堂改革的纵深发展。

2. 集体备课,优化设计,建构多元课堂实践途径

(1) 优化备课,落实多元课堂“四环节”。

课前强化集体备课、自主内化和二次修改。老师们在优化备课设计时,要做到“五要”、落实“四环节”。“五要”:一要精致解读文本内涵;二要全面分析学生基础;三要优化活动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四要体现四个环节的基本理念;五要体现多元课堂文化,把全课程理念融入学科教学。本期我们将细化四个环节,指导教师有效开展多元课堂实践。自主先学:每个学科加强前置学习单的设计研究,前置设计要做到简单、根本、开放。合作探究:设计灵活的多元学习方式,加强对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常态训练。

展示交流:做到七放大:放大展示形式、放大展示时空、放大展示的工貝、放大展示的性质、放大展示层级的提升、放大展示的作用、挖掘展示的育人价值。 拓展提升:结合学科特点,重视学科文化和意义的建构,挖掘学科课堂文化。语文学科建立“大阅读观”,开展国际理解下的语文大阅读;数学学科建立“多元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英语学科围绕“语义、语篇、话题”建构“活动式”课堂文化。学校将做好每月一次的教案检查和反馈,对多元备课进行细化指导,分享优质教学案,优化教师的多元备课。

(2) 优化备课,突出“三种课型”的设计研究。本学期要围绕“单元课、学时课、整合课”三种课型开展主题备课活动。利用集体备课厘清三性课堂、生本课堂、多元课堂的关系,弄清三种课型的内涵,学习“三性教育启智篇”上的模式解读,优化三种课型的教学流程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三性教育”的四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思想,让老师们从不知到熟悉,从不会到入格,从入格到创新。做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建构新课型。

3. 课堂实践,主题系列研讨,建构多元课堂操作策略

本期,学校的三性教育大实践强力推进教师的课堂转型,重点围绕“单元课、学时课、整合课”开展课例实践研究,根据年段特点,低段重点研讨“学时课”、中段重点研讨“单元课”、高段重点研讨“整合课”,打造学校的多元课堂。

(1) 组内人人献课,落实“三必须”,显“三力”

4-11周,教研组教师人人开展多元课堂转型大实践献课活动,每个教研组要组织教师研究“三种课型”,每个教师突出“学时课”的转型研究,人人尝试实践“单元课”、“整合课”,每个教师本期上1-2节单元课、3-4节整合课。教研组教师对本组教师的多元课堂进行评价。每个教研组按照低段“学时课”、中段“单元课”、高段“整合课”推出三节典型课例供教研组教师学习观摩、研讨,提炼每个课型的教学流程。

教师人人开展多元课堂大实践时,课堂落实“三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力、人格力。一是必须弄清“学什么”,课前做足功夫。教师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深刻领会知识本质和三性任务: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及多维关系,明晰三性教育的思路、策略、途径;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训练点和理解过程;设计自主先学的前置内容流程:在上位目标下设计出体现生本理念的、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渗透三性任务的学习目标和前置研究,以及能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能切实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流程。二是必须要弄清“怎样学”做好充分预设。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心理需求;儿童的思维逻辑和心理逻辑,儿童是怎样学习、思考、理解、掌握的;儿童的疑点、错误点、可能的个性理解,怎样去破解和调节;怎样把“好教”转化为“好学”。三是必须弄清“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梳理小结,形成结构(知识的、能力的、思想的、方法的结构),精选习题当堂训练,反馈矫正、质疑问难、联系拓展。

(2) 课堂运用“四环节”,彰显“多元特色”,显做法

每位教师、每节课堂都要努力尝试灵活运用“多元课堂”四环节,开展三性教育多元课堂大实践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依靠学生的学,实现课堂高效。各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听评课活动中,要仅仅围绕“四环节”开展评课、议课、辩课活动。四个环节可以分环节设置小专题,通过课例进行研讨,彰显每个教师的课堂特色。

自主先学:就是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预习与先学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精心设计,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进行课前研究的前置性作业;结合班情、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方式投放给学生,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用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先学情况;依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就是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组内交流学习的环节。课堂中教师有效组织每个学生将自己在先学中独立思考或出现的问题与小组同伴分享,开展互学活动。教师要深入小组合作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展示交流做准备。

展示交流: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交流的环节。学生将自己、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成果、疑难、困惑向全班进行交流汇报,互动深化,开展群学活动。本环节教师要“致力倾听,高度关注课堂态势,现场采集学生交流的信息,及时引导、补充、纠错、纠偏,规范学科专业素养的形成,关注人格力的培养。

拓展提升: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迁移、资源拓展,从而进行新问题的解决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得结论,表扬激励、探寻规律、提炼思维、引深拓展,实现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力。

(3) “三种课型”展示突出主题,显“成果”

学科大组聚焦三种课型,开展示范引领。每个学科组分阶段推出一节典型课开展主题研讨。3月的大教研推出转型好的多元课堂学时课;4月的大教研推出多元课堂单元课;5月的大教研推出多元课堂整合课,教师们进行观课、议课,学科组根据典型课例提出我校三种课型的教学流程,让老师们学以致用,较快实现课堂转型。

(4) 以两头带中间,课堂跟踪指导,显策略

本期继续深化多元课堂改革,对教师的多元课堂分型指导,重点突破,蹲点指导,较快转型。“两头”指的是转型较快的入格课、转型慢的问题课。“中间”是在转型还没有入格的课。

入格课的转化——优质课:依据学校开展的“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的多元课堂定级活动,推荐出学科骨干教师的转型课,学科领导和中心组教师每月走进骨干教师的课堂一次,开展听评课活动,及时固化骨干教师的实践成果,让骨干教师较快成熟,形成个人特色,孵化自己的教学新主张。13周开展多元课堂转型课的展示活动,推出学校的优质多元课堂和特色多元课堂。

问题课的转型——入格课。依据学校开展的“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的多元课堂定级活动,找出问题课。对问题课进行蹲点指导,学科领导和中心组教师、师傅每周听老师的问题课一节,及时指导,找出问题,寻找策略,帮助教师较快转型。6月上旬,问题课的教师要进行课堂展示,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对其课堂进行评定,看他是否转型,是否入格。

对于课堂转型较慢的教师,教师要加强学习,主动变革,大胆实践,主动听入格课教师的课,通过多看、多学、多实践、多变革,让自己的课堂较快转型,较快入格。教研组也要对这些老师的课多观摩、多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同伴互助,通过团队的力量帮助老师转型。

(5) 分层次规划,让更多教师实现课堂转型,显力度

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针对我校教师的结构特点,学校将对教师的课堂转型分层规划,第一批转型20%的老师;第二批转型60%的老师;第三批转型20%的老师。鼓励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积极开展多元课堂转型大实践活动,对于先转型的老师,学校给予表彰和鼓励,对于不转型的教师给予考核。

4. 实践反思,提炼策略,孵化多元课堂教学主张

本期继续开展“多元课堂”的实践反思活动,重点围绕“三性教育课堂大实践理论学习、三性教育课堂大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反思,积极参加学校第十八届课改年讨会,人人撰写主题为“三性教育大实践——多元课堂,我的教学主张”教学经验论文,分享研讨成果。5月6日以前教研组上交,组织教师参加2016年顶层设计征文活动。每个教研组提炼本学科三种课型的有效操作策略,学校层面将进行推广。

5. 研讨会展示,分享研讨成果,凸显课堂改革成果

14周周五召开学校第十八届课改研讨会总结表彰会,围绕”论文交流、课堂展示、组内成果分享、读书活动,课改感悟”等开展专题研讨,多层次凸显我校多元课堂改革成果。

6. 展示交流,分享共建,丰富多元课堂的品质内涵

(1) 继续通过区级集团现场会、区级教研活动、校级教研活动等载体,开展多元课堂课堂课例专题展示研讨活动。

(2) 在集团研讨活动中联合教研深化“多元”课堂研究。加强常态集团教学研讨的力度,通过集团课题《区域性学习方式的多元》研究、教师的课堂交流、专题研讨、论文分享实施纵向交流,让集团的特色课堂相互融合,深度变革。

(3) 外出学习,吸纳借鉴,加快多元课堂模式的构建。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外出观摩课堂,组织好学校的二次全员培训。聘请教科院专家跟进多元课堂的实施,从理论和操作层面构建多元课堂的模式,形成我校多元课堂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成果。

(4) 利用学科教研活动,积极开展特色多元课堂展示活动,逐渐培养一批多元名师。

(5) 组织好学校教师参加各级赛课、区级研究课、课题研究课、集团交流课、接待课,名师工作室的省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探索和实践,实现多元课堂的优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