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果珠乡高坡村纳支寨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线,以脱贫攻坚、党的建设为统领,坚持“基建兴村、文化美村、产业富村”,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列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点进行打造。通过干群齐心努力,这个曾经被冠以贫穷落后帽子的地方,开启了加速发展的新征程。

致富养殖土鸡音乐下载_养鸡音乐人_土鸡养殖致富音乐

纳支寨民风淳朴,彝族文化底蕴深厚,现有人口83户323人,均为彝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户161人,已于2017年全部脱贫。纳支寨是一个古彝族村落,是全乡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据考证,纳支是彝语,纳是手,支是手指,纳支是亲密无间的意思。纳支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土匪侵袭。清朝同治年间,又有一股土匪预抢夺这块风水宝地,将整个寨子围得水泄不通并强力攻击。纳支人紧密团结、英勇抵抗,土匪久攻不下,废钱粮损兵丁后败兴而归。从此,匪患不敢侵犯,周围的人敬重纳支人为“大拇指”,纳支寨的含意延伸为“大拇指”居住的地方。

党员示范引领,群众跟着“动”起来

以前,纳支寨各方面条件都落后,土地边远贫瘠,车路不通、水电不通、通信不通,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突出,2013年年末,当地311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8.55%。因为曾经贫穷落后,村里的姑娘都往外村嫁,外村的姑娘不愿意嫁进来,有些已经嫁进来的,嫌日子苦,就离婚走了,纳支寨一度成了“光棍”最多的村。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后,为了挣钱养家,纳支寨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远离家门,外出务工,寨子里的4名党员同大多数人一样,参与到打工团队。常年的打工生涯中,他们没有挣到多少钱,却增长了不少见识。纳支寨平均海拔1300米,有耕地461亩,林地、荒地812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加上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这就是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最好的机遇。”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几名党员形成共识。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致富才算富。”纳支寨的4名党员思想高度吻合。他们决定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于是,4名党员率先行动起来,挨家挨户的谈想法、做工作。经过三番五次的商议,全体村民统一了思想,决定变“单家独户干”为“大家抱团发展一起干”,共同出土地、出劳力、出资金,走出加快发展的第一步。

基础建设先行,生活条件“好”起来

脱贫攻坚启动后,纳支寨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纳支寨整合“百村示范万村整治”、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设及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通过党员干部宣传发动,带头带动筹资筹劳,实施住房风貌改造83户3120平方米,安装饮水管道10公里,新建彝族风格文化活动广场2个6000平方米,完成绿化1927平方米,建设草坪1860平方米,油化村组路1.7公里,硬化户间道6860平方米,种植行道树430棵,安装路灯103盏,建成公厕1个120平方米、垃圾收运房20平方米及焚烧池1个,安装垃圾桶6个,完成户厕旱改水卫生厕所83个户,铺设污水处理管道3000米,建设污水处理池60立方米。

到2019年,纳支寨“七改三清”全面完成,沥青路通到了村民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住进彝族特色民居房。通过大力开展山坡披绿、村庄增绿、道路植绿、庭院围绿行动,整个村寨基本实现了山地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走进纳支寨,优美的人居环境、浓浓的彝族风情、浓厚的发展氛围让人流连忘返。

合力抱团发展,创新模式“活”起来

在改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条件的同时,通过分析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验,结合纳支寨多数劳动力在外务工、边远坡地大面积撂荒的实际,纳支寨4名党员决定带领群众自己组建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带领大家抱团发展。

2018年,群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经过共同协商,纳支寨83户村民将所有的土地全部回归集体,全体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利用退耕还林等惠民政策统一种植方竹,养鸡、养鱼、养猪,并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土地入股后,劳动力能够外出的集中到安徽和广东务工,不能外出的由合作社组成劳务工作队,在当地建项目、建产业时就近务工。针对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年后客观存在的一些农户人多地少、一些农户人少地多的实际,合作社实行“433”效益分红标准,即人口占40%、土地占30%、合作社占30%(其中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最大限度实现利益分配公平,顾及村民整体利益。

群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一些农户因长期外出土地闲置的问题,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最大限度发挥了土地效益。因此,在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纳支寨全体村民齐心协力、目光长远、顾全大局。这也是群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

抓好产业发展,村民钱包“鼓”起来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纳支寨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以种植、养殖为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纳支寨四大产业初步成形。一是养鸡产业。建成蛋鸡养殖场占地70亩,其中圈舍3幢2650平方米,可养殖蛋鸡40000只,散养土鸡10000只。二是养鱼产业。建成鱼塘4个占地16亩,投养鱼苗中华鲟、鸭嘴鱼3万斤,鲤鱼、草鱼1.2万斤。三是竹产业。种植方竹800亩,并建设了采笋道、观景道和管护亭。四是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古彝族村落优势,着力打造彝族文化品牌,已建民族文化大舞台400平方米、露营基地1处、真人CS(射击游戏)1处6600平方米,同步打造花海和园林景观,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农庄,开展农耕体验。

目前,纳支寨民俗旅游已开始创收。2021年,预计年净收入36万元,其中民俗旅游10万元、鱼塘16万元、养鸡10万元,村民分红25.2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贡献1.8万元。2023年,年净收入增加到162万元,其中民俗旅游20万元、鱼塘32万元、养鸡110万元,村民分红113.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1万元。到2025年,方竹丰产,纳支寨年净收入增加到332万元,其中民俗旅游30万元、鱼塘32万元、养鸡110万元,方竹160万元,村民分红232.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6.6万元。下步,纳支寨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养殖,用当地优质水资源酿酒,日产酒1000斤,配套建设养猪场1个,养殖规模8500头,并用酒糟养鸡、养鱼,形成“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创收的良好局面,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弘扬彝族文化,彝寨名声“响”起来

彝族文化是彝族乡镇的“根”和“魂”,是果珠乡最靓丽的“名片”。为了打好彝族文化这张“名片”,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专门派人外出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大力保护、挖掘、传承、弘扬彝族文化,以纳支寨为引领,常态化开展彝族语言、文字、礼仪和歌舞培训,大力推广彝族服饰、刺绣和饮食文化。纳支寨自创舞蹈《撒麻舞》曾获市级奖励,自创歌曲《彝族人家有好酒》乡内外广泛传唱。近年来,全乡精心打造拉埃发贡寨至高坡杨家坪一线彝族文化示范长廊。每天傍晚,各个广场、村寨路灯亮起来、音乐响起来,群众自发唱起歌、跳起舞,歌颂党的好政策,歌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洋溢着满满的彝乡情怀和对党的恩情。

为了不断提升纳支寨村民的文化素养,从2019年开始,纳支寨开办了“双语”培训班,利用空闲时间对在家的村民进行培训。培训分室内课和室外课两类,室内课主要是政策传达和解读、彝族文化传授,室外课在活动广场进行,平常主要教习彝族歌舞,在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就教唱红歌或革命歌曲,引导群众自立自强、诚信感恩。

为了不断的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努力扩大彝族文化对外影响,并借机宣传、推介当地山水溶洞风光和竹笋、李子、板栗等优势资源,引导游客参与垂钓、射击、露营拓展训练和现场观光采摘,让远方的客人慕名前来、留得下来,最近几年,果珠连年举办火把节,广大群众热情高昂,积极响应,每年活动期间,吸引外来游客几万人。今年端午节,纳支寨启动了首期彝族文化活动节,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活动规模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彝寨名声已经传遍全县。目前,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推介彝族文化,纳支寨已具备乡村旅游条件,能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垂钓、拓展训练、歌舞、游乐、休闲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服务。

实现乡村振兴,幸福日子“火”起来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纳支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已从2014年的2329.44元增加到2020年的9619.77元,因病致贫、因学致贫两大“顽瘴”已经消除,161名卡户人口中,有劳动力97人(含弱劳力、半劳力2人),其中就近在合作社固定务工42人,加上临时用工,卡户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比例达50%以上,群众生活已经完成了从吃饱穿暖到吃好穿好住好的华丽蜕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纳支寨全体村民的共识。为了实现村民自治,纳支寨村民自发选举产生监督小组,制定村规民约,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将83户人家按区域分成7个小组,分别由7名监督小组成员负责联络和监督,一家也不撂下。每天早上,村民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集体打扫卫生。对农户操家理屋、提升人居环境和投工投劳参加公益事宜等情况,监督小组每天检查,定期评比,奖惩分明。现在,整个村寨人居环境彻底好转,群众安居乐业,孝老敬亲、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当前,纳支寨幼儿园、养老中心等正在申报修建,村民统一伙食一事已提上议事日程。不久的将来,纳支寨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还要最终实现“两托两免一统”,即儿童托管、老人托养,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村民医疗费等由合作社统一承担,村民统一伙食,纳支寨已基本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