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科技特派员、上思县思阳镇江平村赵振华

□ 宁初旭

赵振华是上思县思阳镇江平村人,近年来,他的名字与父亲的名字一起伴随着“上思花鳖”,一同走出了大山,蜚声区内外。

走进他的养殖场,人们都会被前面的景象所震撼:养殖场的南面是一栋两层“碉堡”式的楼房,那是年产数万只鳖苗的孵化房。养殖场内有15个池塘,错落有致,刚饱食的“十万大山花鳖”在静静的翡翠绿的水面安详地休憩。

赵振华出生于一个农村的“建筑世家”,他的父辈长兄们是搞建筑的,其父亲还是七八十年代上思县赫赫有名的建筑助理工程师呢。后来他的父亲发现外县的村民养殖塘角鱼和鳖能赚钱,便萌发了养花鳖的念头。1994年7月赵振华高中毕业,回到江平村那思屯开发水产养殖,随父亲开始了边学边养的发展养鳖之路。

赵振华及家人养殖花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没有养殖技术和经验支撑,第一次从玉林等地买回的5万尾鱼鳖苗,由于长途运输刚拉到家里就死了一半;而另一半鱼鳖苗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喂养,刚有了一点起色,却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到来,水质的变化,不到10天,2万多尾鳖鱼全部死光,惨不忍睹,他家里的几年积蓄血本无归!

沉痛的教训让他深深体会到没有技术,搞规模水产养殖成功的机会太渺茫。由此,他开始订阅《中国水产》、《科学养鱼》等大量的科技书籍,常走书店、泡图书馆,凡是介绍水产养殖的书,他都想办法买来看,久而久之他家里都成了小图书馆。那段日子,赵振华不但是一名养殖户,同时也变成了一个钻研人,口袋经常带着笔记本、钢笔、书籍,一边记一边总结,还经常走访水产养殖技术员、专家,从而攻克了一个个养鳖技术难关。1995年,他咬紧牙关,勒紧裤带,自费到广西水产学校学习。两年后,他从水产学校毕业,掌握了大量的养殖技术。

赵振华回到家后,用庭院和责任田修筑了2亩池塘,采购引进鳖鱼苗进行放养。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他将池塘2亩扩大到5亩,并大胆收集野生鳖种进行驯养繁殖、选育良种和人工孵化鳖苗。1997年,赵振华在信用社贷款10万元,开始走上规模养鳖之路。他与父亲到上海购买了光合细菌种子回来自己培养,定时以光合细菌净化水池,利用喷洒石灰水等常规方法消毒水池,引来山中泉水,让水池的水轻轻地流动保持清洁;在池塘里混养鲤鱼、塘角鱼吃掉花鳖的粪便,这就是他从水产学校出来探索出的仿生态养殖。

仿生态养鳖技术获得成功,而且养鳖的“蛋糕”越做越大。通过多年实践,赵振华摸索出了“以光合细菌净化鳖池、经常消毒池塘、微水循环保洁、及时处理粪便和池塘种植水草吸掉氨、氮气” 的养鳖法宝,极大地提升了养殖的成功率。他应用电子技术“控温、通风、控湿”全自动操作法进行人工鳖卵孵化,使鳖苗产出率达80%以上。同时,他采用电脑网络销售,大大拓宽了销售渠道和降低了销售成本。赵振华平日潜心于鳖种的改良,经过几年的艰苦摸索,终于驯化出独具特色的优良鳖种——上思花鳖。2009年,他的“花鳖仿野生无公害养殖示范”项目获科技部门立项并获得科技经费支持,“上思花鳖”被评为广西名特优产品,并获得农业部授予无公害产品,他靠养花鳖成了富甲一方的人。

搞养殖致富后,赵振华的精明能干,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也得到村民们的拥戴,大家一举推选他为江平村的村干,并被上级科技部门选派为科技特派员。面对父老乡亲们的信任,他顿觉身上的担子重了起来。当上科技特派员后,他心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传授养鳖技术,通过辐射示范,帮助村里更多的人脱贫致富。他说:“我虽然致富了,但村里还有许多人还很穷,如果大家都富裕了,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作为一个科技特派员,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赵振华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了周边的群众,充分发挥养殖特长,大力扶持当地农民发展花鳖、塘角鱼等养殖。在村里办起了养殖培训班,并亲自在培训班授课,至今已举办了30多期,印发各种养殖技术资料,无偿送给养殖户。近年来,他先后无偿提供给贫困户3000多只鳖苗,提供塘角鱼和鲤鱼苗120多万尾,总计资金10万多元。如今,在赵振华的带动下,村里就有 52户加入养鳖行业,养鳖户人均年收入10000多元,经营较好的养殖大户,年收入达10万多元,从而带动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