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连日来,在贵池区牌楼镇佳山村田野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几台挖机正在田间进行整地、翻埂。“这是我今年新增的50亩水蛭养殖基地,最近天气好,赶紧把地整好,建好蓄水坝”,该村80后大学生刘宏告诉笔者。

提起水蛭,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吸血虫”。然而就是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软体动物,竟被佳山村的刘宏当作宝贝一样,精心“侍候”着。

8年前,面对家人和乡亲们的不理解,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牌楼镇佳山村大学生刘宏毅然辞去大城市的“体面”工作,回到家乡办起了水蛭(俗称蚂蝗)养殖基地。

1989年出生的刘宏,2012年毕业于浙江海洋学院化学工程专业。一个学习化工专业的大学生,怎么会对养殖蚂蟥感兴趣?原来在读大三的时候,刘宏发现浙江人热衷于捕捉野生蚂蟥,1公斤当时能卖到100元。 这个价格对于当时的刘宏来说十分有吸引力。“当时我问他们这是干什么,他们就说是提取水蛭素,治疗高血压和血管性疾病的。我感觉现在高血压人群越来越多,老家池州的环境跟浙江差不多,如果回家搞规模化养殖,收益一定很可观”。刘宏总结道。于是,喜欢“折腾”的他毅然辞去了在杭州找到的工作。

2012年5月,在父母的帮助下筹集了30万元。靠着家里的几亩田,刘宏开始了养殖之路。养殖场建成初期,成了刘宏的“新家”。每天,他都要围着养殖场转几圈。此外,他多次向省外一些养殖大户“取经”,并通过网络、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等途径,努力学习养殖技艺。

水蛭养殖项目对技术要求很高,仅育苗这个环节,就给他来了个 “下马威”。 “水蛭基本以螺蛳为食,开始育苗的时候,螺蛳太大容易夹死水蛭幼苗,把螺蛳敲碎投喂,效果也不理想,而且腐烂的螺蛳肉还污染水体,影响幼苗的成活率。 ”经多方打听,刘宏联系上了一位能长期大量提供各种规格螺蛳的商家,终于解决了水蛭不同生长阶段所需各种规格螺蛳的问题。因水蛭喜阴,刘宏又种植了水葫芦。养殖过程中技术难关一个接着一个。车已上路,自己选的回乡创业路,面对全村乡亲关注的目光,刘宏咬碎了牙也得干出个样子来。

通过两年的摸索,刘宏解决了水质调节、蛭种投放、饲料喂养、水鸟偷食等难关,积累了丰富的水蛭养殖技术和经验。村里人对于刘宏的坚持都看在眼里,也在心里给竖起了大拇指。村民们赞叹道:“一个大学生这么能吃苦,有钻劲,确实让人敬佩。”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13年盈利近8万元。2014年初,刘宏将附近村民空闲的田地租赁下来,将养殖规模扩大到40亩。岂料当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竟将他的养殖田冲毁大半。面对一片白茫茫的养殖基地,刘宏大哭一场后,又重新振着起来。好在他培育了300多万尾幼苗,而且长势很好,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吃一堑,长一智,刘宏对培育好种苗又有了新的想法。

2014年底,刘宏注册成立了安徽省池州市牌楼宏丽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水蛭苗种选育、孵化、养殖、加工和产品回收销售并提供技术培训,建立标准化繁育基地20亩,标准化高效养殖基地200亩,年产水蛭苗1000万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30余人,带动20户贫困户分红、4户贫困户就业;带动省内外近百家养殖户的发展,推动了水蛭养殖这一特色产业在偏远山区的迅速崛起。

当时由于种苗有限,刘宏总是优先支持合作社成员,为此,他的养殖基地还闲置了一部分水田,仅此一项,就减少收益近百万元,不过刘宏却认为,这样做很值得。他告诉笔者,目前在中国市场,作为治疗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药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水蛭素,还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仅凭自己一人单枪匹马是肯定不行的。“我创办合作社,发展养殖户,这样总体产量就会上去。以前都是我去联系亳州的药材商,现今,看到我们这边量大质好,他们主动上门,价格就更好商谈了。”刘宏说,成立合作社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着大伙一起发家致富。

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刘宏有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养殖方法,在水蛭养殖网箱里套养泥鳅,泥鳅以腐食为食(水蛭食用螺蛳剩下的残渣),在网箱外养殖草鱼和龙虾,草鱼以田边的水草为食,可以减少人工除草的成本,不但能进化水质,还增加了附加值。“不过这些泥鳅、草鱼和龙虾基本都送给乡亲们吃了,不对外销售,反正成本也不大,都是生态的食品”,刘宏憨厚的笑着说。

在创新改进养殖技术的同时,刘宏还积极引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不仅创办了合作社专门网站,还准备推进产业化养殖。“下一步计划实行公司化经营模式,公司提供资金和种苗以及技术,聘请专业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管理,把养殖环节交给养殖户。”

如今刘宏的水蛭养殖基地已经达到220亩,经验丰富的他判断2020年水蛭的行情会更好,这次又从农户手里流转了50亩田,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逐渐从养殖发展到种苗孵化和技术培训一体化上面来。刘宏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按照水蛭干货1250元/公斤,每亩产量300-500公斤鲜活(40-75公斤干品)计算,今年1亩水蛭能获纯利2- 4万元。良好的收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优良的品质和高产量,让不少村民坚定了入社的信心,也吸引了湖北、浙江、江苏、江西以及周边地市的大量养殖户慕名前来考察学习。

下一步,刘宏还计划建一栋产、研、学一体化综合楼(目前3.7亩建设用地已报批),提供水蛭养殖技术培训、学术研讨、住宿等一条龙服务,把水蛭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人走出一条特色致富路。

杜向英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