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发展致富

“养蜂是技术活,养的不好蜜蜂就全都飞走了。去年听说可以加入养蜂合作社抱团发展,我就立马报了名。加入合作社能学技术,还能保障收入。”琼中县红毛镇番响村委会道响村脱贫户王家军说,去年年底就领到了2000元的分红,尝到了“甜头”。

2017年初,琼中红毛镇政府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将草南村、番响村、金屏村、毛西村等村委会的1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按照每户扶持资金4000元标准作为入股资金,鼓励贫困户和低保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并定期组织贫困户和低保户参加蜜蜂养殖技术培训。

1531709809878593.png

政府要“绿”,百姓要“金”琼中致力于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熊峰/摄

如何让贫困户达到稳定脱贫成效?经过前期实践,琼中发现光靠发放种苗给贫困户是行不通,散养的农户常常面临着规模小、技术缺乏、销售难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击破“散弱小”困局,琼中摸索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等4种产业扶贫模式,“组合”产业模式打消了贫困户的顾忌,让他们有了“依靠”,致富道路更加稳固。

“自己养鸡的时候,没技术,死了好多,既搭了劳力又浪费了饲料,真是心疼。”湾岭镇南久村贫困户王妚玉说,自从加入南久养鸡合作社后,自己不仅成了“股东”,还担任起了合作社的管理员,既能领到分红又能领到工资,还学到了专业的养殖技术。“有了稳定的收入,脱贫不是难事。”王妚玉说。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 麦婉华 通讯员 陈欢欢 林学健 陈泽汝 站在湾岭镇竹朗村村头往下看,只见一幢幢崭新靓丽的平顶水泥房掩映在绿树之中,偶有冒出几栋两层小洋楼,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富足……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守着水稻过穷日子、住着茅草房的贫困村。近几年整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以来,竹朗村的变化让周边的村民刮目相看。

地处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琼中,是一个“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民族自治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让贫困山区的广大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查找“贫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牵紧产业扶贫“牛鼻子”,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这是琼中给出的“致富”答案。2017年,琼中脱贫2346户9530人,贫困发生率从10.79%降至4.15%,7个贫困村整村脱贫。

近年来,琼中引导农户激发内生动力,走短平快、中长期相结合的多元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推行“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等四种产业扶贫模式,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三变”改革、农业特色产业保险和带动奖补政策,以林下经济为持续发展生态产业,稳步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多元致富快

清晨,琼中县红毛镇金屏村脱贫户王兴代骑着摩托车划过朝阳,开往自家桑田。“先割桑叶喂完蚕宝宝,再去照顾合作社里的五脚猪和竹狸,抽空还得去山油茶基地除草……”王兴代说。

但在从前,王兴代连桑蚕、竹狸、山油茶是什么都不了解,更别说发展这些产业了。“以前全家人仅靠几亩水田,温饱问题都难解决,生活苦不堪言。”王兴代想起从前的生活感慨道,从前也想过多发展一些产业,但苦于没技术、没本钱,一直不敢轻易冒险尝试。

“能实现致富梦是因为琼中县脱贫攻坚的利民政策,特别是产业扶贫政策,让我改变了以往束手束脚的思想,不仅有了技术,还有了干劲和信心。”王兴代说,在2016年,他家通过政府引导、帮扶干部指导,发展了多种产业,已经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记者来到王兴代所居住的金屏村,只见家家户户如同王兴代家般纷纷盖起了新房子,满是喜庆的画面。而筑起新房的一砖一瓦正是多样化的“套餐”产业开拓的致富路。

1531709662972742.png

王兴代通过政府引导、帮扶干部指导,发展了多种产业,已经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图为王兴代为竹狸准备饲料。图/陈欢欢

在红毛镇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与支持下,金屏村的贫困户除了发展种桑养蚕、山油茶产业等,还加入养蜂、养竹狸和养五脚猪等专业合作社,将多元产业“套餐”收入囊中,形成了以产业增收扩产业的良性循环。

“今年村里的村民已经卖了第二批桑蚕,年底还会领到养蜂合作社的分红。”琼中县新闻信息中心驻金屏村第一书记王大君说,如今村里的村民不再依靠传统产业来生活,政府扶持的多种产业规模越做越大,收入越来越稳定,相信今年村里的贫困户一定能全部脱贫。

近年来,琼中结合市场需要、农民意愿和特色产业等因素,重点围绕发展桑蚕、养山鸡、养鹅、稻鱼共生、养蜂等5类短期见效快的特色产业,辅助扶持发展养羊、养牛、益智、油茶产业等4类中长期产业,因地制宜、因村因户为贫困户制定产业“套餐”,不断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良性循环,使得一位位贫困户奔向致富路,一个个村庄摘掉“穷帽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