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农 乡村逐梦

—— 安塞区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安塞区乘势而上,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2年,安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7元,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智能化助力农业持续增效

艳阳高照,在安塞李家湾生态农业示范园拓生雄的葡萄大棚里,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拓生雄正在仔细地检查,剪除坏果,他说:“要把挤在串里的坏葡萄去掉,提高葡萄的品质,才能卖出好价钱。”

拓生雄是安塞区沿河湾镇杨家沟村村民,今年56岁,是种大棚的一把好手。

去年,拓生雄种了葡萄和辣椒2个大棚,收入10万多元。他说,“去年葡萄产量低,今年进入盛果期,产量提高,收入也能增加,我今年种的葡萄叫甜蜜蓝宝石,味道特别好,我相信今年能卖出好价钱。”

拓生雄从2019年开始种植葡萄,前两年不懂技术,葡萄产量低,通过不断学习改进,慢慢地摸索出来一些种植门道,种出来的葡萄颗颗晶莹饱满。

“我种大棚几十年了,攒了一些种植经验,但最主要的还是咱们的大棚设施先进,种大棚省时省力,一个人就能顾得过来,有科技支撑的农业想不挣钱都难。”拓生雄笑着说道。

走进大棚,长100米,宽11.5米的标准大棚充满了科技范。

自动控温机可以设定温度,随着室内温度的高低而自动开启放风口。自动卷帘机通过按钮就可以解放人力,按照设定的速度自动将帘子卷起放下。电动轨道车的普及,让采摘好的新鲜农产品沿着轨道“健健康康”运送,再也不会在肩扛抱托的亲密接触中而“颜值”受损,最终影响售卖价格……

这些自动机器都可以在手机上下载软件,通过手机操控完成。

拓生雄兴奋地说:“特别省时省力,我坐在家里按按手机就能完成卷帘工作,这一项工作放在以前至少得2个小时,现在手指轻轻一按的工夫就完成了,科技真是个好东西,让我们农民用最少的时间干了最多的活。”

一系列机械化、现代化装备的应用推广,解放了劳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棚栽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向现代高效种植的转型发展。

“一棚栽种93株葡萄苗,去年产量3000斤,今年预计能到5000斤。按照零售每斤40元,批发20多元的价格,今年大概能卖9万元。西红柿一棚能卖6万元左右。加起来今年收入能达到十五六万元。”一笔账算下来,拓生雄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近年来,安塞区坚持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便利的区位优势、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高标准打造陕西知名的黄土高原设施蔬菜保供生产基地,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设施蔬菜7.1万亩,2022年,蔬菜总产量达31.8万吨,实现产值14.16亿元,安塞新型日光温室棚均收入稳定达7万元以上,全区有1.3万多户农民参与到设施蔬菜产业中,安塞区已经成为陕北地区设施蔬菜产业基础最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陕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陕西省设施蔬菜综合能力提升示范县”和“陕西省蔬菜产业链典型县”。

示范化拓宽群众持续增收

夕阳西下,村民王具莲正在田地里除草松土,时不时抬头远眺,活动一下脖颈,在落日余晖的情境中,形成了唯美的农耕图。

手指着田地对面的房屋,王具莲说:“我家就在那边,这几天白天太热,趁着离家近,下午天气凉快的时候我来地里清清杂草,松松土地,让玉米和豆子长得好一些。”

王具莲是安塞区招安镇高沟口村村民,高沟口村去年平整311亩土地创建玉米套种大豆示范基地,涉及群众50多户,其中就有她。

王具莲说:“我们家有五亩半地,去年套种一年,玉米和大豆卖了近万元,还留下一些玉米喂猪,收成要比往年多,我离家近,今年要多在地里忙活,争取收入更多。”

“去年,政府在我们村创建玉米套种大豆示范基地,我们平整出来311亩土地,村民的亩均收入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增加,享受到套种效益的村民高兴得不得了,今年种植积极性可高了。”高沟口村村民组长高志清说道。

正常情况下,一亩玉米收成1000~1500斤,在玉米套种大豆的模式下,保证玉米产量的基础上还能增加亩均400~500斤的大豆收成,按照市场价每斤大豆2.8元计算,每亩土地可增收1500元左右。

高志清说:“示范点上,政府配套自动化播种、免费配送肥料、地膜,每亩还补助200元,农民只出土地,遇上这样的好事,是农民的福音。”

“对,一毛钱不花,在一块地上收成两种粮食,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农民实实在在地受益。”王具莲高兴地说道。

在安塞区,除了招安镇高沟口村,还有龙石头村、化子坪镇油坊坪村的村民们都享受到了示范套种带来的福利。

安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鲁新国介绍说,2022年,安塞区以稳粮增豆为目标,以主推模式、地块选择、品种搭配、施肥技术、农机推广为主要内容,在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块主推3:2大豆玉米种植模式,在半干旱的川台地和山地主推4:2大豆玉米种植模式。通过举办现场培训,引导107户农户推广面积1.3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虽然玉米种植面积减少1/3到2/5,但是每亩种植密度增加到3800~4200株,基本能够确保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增收一季大豆,对保障粮食安全特别是解决大豆供给严重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游激活致富密码

“山清水秀,小孩们在迷宫里撒欢奔跑,尽情释放童真,大人可以在漫山花海中赏景拍照,定格瞬间美好,还有生态酒店,没想到,在这样的山旮旯里,竟然有这样一处休闲好地方,不虚此行啊。”

5月1日,来自榆林市的游客雷盼盼带着女儿来到安塞南沟景区游玩,孩子一进景区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撒欢地奔跑。雷盼盼说:“我也是安塞人,嫁到榆林10多年了,在网上看到我们安塞的南沟旅游特别火热,趁着这次回家探亲,早早就计划来这打卡了。”

“南沟真好,比我想象得还好。”雷盼盼表示,一般网络上都会对景区夸张渲染,实际旅游体验总会有所差距,但是站在南沟的山峁上,看到一个小村庄发展得这么美丽,她感到十分愉悦,感慨地说道,“也许是我太想念家乡了,归属情感使我对南沟更加喜爱。”

为了给广大游客提供良好的入园体验,南沟景区在“五一”之前就对景区设施设备进行了全面修缮改造,同时邀请设计师全新打造了集观赏、探险为一体的稻草王国、风车海洋和恐龙世界,还准备了地道的安塞腰鼓和陕北民歌表演,将生态、网红、游乐等融为一体,吸引了更多游客走进南沟。

“每天客流量最少都在2000人以上,多的时候达到了8000余人,‘五一’假期游客总计超过3万人,人均消费60元左右,总收入超过了180万元。”南沟驻村干部张光红说道。

南沟生态游、乡村游在给游客带来美好体验的同时,也给南沟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了更高的收入。“村上30%的村民都靠生态游、乡村游实现了村中就业,开农家乐,当司机,还有在景区内干保安、保洁员、厨师等工作的,大家不出村就能找到好工作,挣到好工资。”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

2022年年底,南沟人均可支配收入1.95万元,其中仅生态游、乡村游这一块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超过6000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到2022年的55万元。经过多年的探索,南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态发展之路,完成了华丽蜕变,为陕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贡献了“南沟实践”。

“可以说,我们南沟人现在不仅吃上了‘生态饭’,而且越吃越香。”张光红说,“那两年因为疫情原因,人们都不出远门,疫情的全面放开,重新激发了人们出去游玩观光的热情,景区的人流量明显增加了。南沟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南沟人的生态饭吃得更加香甜,更加可持续。”

安塞区委宣传部部长卢淑云表示,近年来,安塞区下大力气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两点两区”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发展“文化农家大院”,实施生态农业采摘和观光,吸引游客住农家窑洞、品农家小吃,看安塞腰鼓表演,听民歌,打造农家休闲示范点10余家,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今年“五一”假期,安塞共计接待游客7.39万人次,同比增长1.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23.1万元,同比增长1.94%。 (通讯员 郝丽萍 记者 朱佳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