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晓君 文/图

七里河区黄峪乡周岩坪村今年80岁的农民苏国雄大爷,去年种了一年的三叶香特稀菜,今年竟有5万多元的纯收入。今年苏大爷在自家的院中盖起了新房,他连声告诉记者:“这是农民种上特菜后的结果,是特稀菜让农民富了起来。”据悉,黄峪乡周岩坪村是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乡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有蔬菜种植户56户,日光温室140座,出产优质三叶香、樱桃萝卜、鸡毛菜、油菜、苦苣菜、番杏等特稀菜,年产量达1400吨。种植特稀菜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手段。

“种特稀菜让我盖了新房”

沿着龚湖公路前行,宽敞的柏油路,整齐漂亮的农舍,生机盎然的绿化带,花草溢香的绿地花坛,造型别致的雕塑,村落似一幅图画,处处生机勃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把黄峪这个贫困乡联系起来。来到中庄村马莲沟苏大爷家,让人无法相信此时身在农村,整栋房子新颖简洁,外立面贴着新的马赛克,进门就是一个大客厅,天花吊顶,家具齐全,有的房间铺上木地板,而且像他一样的农民在中庄村并不是少数。正房的旁边就是苏大爷家的温室大棚,苏大爷蹲在大棚旁边,掏出一包黑兰州,用一个精致的打火机点燃后,猛吸一口指着棚里的菜对记者说,400平方米的大棚什么都不种,就种三叶香,一年能产20多茬,光纯利润就得5万多元钱。说起这个三叶香,苏大爷更是滔滔不绝,三叶香俗称芹菜苗,也是一种西餐配菜,起源于欧洲,是人们爱吃的凉菜,也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高产蔬菜。苏大爷一边给记者算着账,一边向记者如数家珍介绍着特稀菜。

“最早村里大棚里种的是西红柿黄瓜,自从2010年村里家家户户种上特稀菜后,利润直接翻两番,这特稀菜直接让农民赚大钱了。”苏大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56户农民都种特稀菜

苏国良是黄峪乡周岩坪村村主任,也是兰州周岩坪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早在2008年,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姚万祥倡议,村民相继建起了蔬菜大棚,成为附近几个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但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由于农户都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难于应付市场挑战,加上市场价格起伏多变,农民种菜难、销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造成忙一年而卖不上好价钱的尴尬局面。2010年苏国良和姚万祥发起,联合5户菜农,筹措资金140万元,在七里河区农经站指导下成立了兰州周岩坪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为本社修建5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完成了400米灌溉渠道工程,解决了日光温室灌溉难的问题,为发展设施农业解决了根本问题。现在该合作社还申请注册了“良祥”商标,如今全村56户村民全都是合作社的社员,全都种植鸡毛菜、油菜、苦苣菜、番杏等特稀菜,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盈余返还、风险共担的经营方式。

特稀菜成了示范基地

在谈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经营致富时,苏国良称,这些特稀菜在兰州的种子站很难买到,因为不少菜都来自于南方城市,对于北方农民来讲不熟悉这种菜的种植情况。因此第一年合作社找到了兰州的特稀菜批发销售大户来自安徽的张勇,而南方人手里有种子,又懂得种植方法,而且又有销路,所以村里聘请他来指导农民种植,然后统一收购,没想到第一家试种的特稀菜就让农民大丰收,农民们随后开始家家户户种植特稀菜,然后再批发给张勇,这些特稀菜直接由兰州市各大酒店收购,2010年销售蔬菜就达5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376万元。今年区政府在村里还成立了特稀菜种植的示范基地。“特稀菜的收益很高,比如一斤三叶香从农民手里收购3元钱,合作社卖到批发商手中可卖到5元一斤,到市场上销售能卖到30元一斤。”特稀菜受到城里人的喜欢,一直不愁销路。现在几乎每天约有10吨特稀菜发往兰州绿色市场。

未来发展品牌货

在谈到合作社的未来时,苏国良自信地说:“由于村里只有140亩有限的种植土地,现在合作社考虑再试种一些收益好的特稀菜,听说特稀菜芦笋收益不错,现在已有农民开始试种了,如果销路不错农民又可增收,现在我们合作社定的目标很大,想法也很多,想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希望政府能对合作社进行资金扶持或在信贷上给予倾斜,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发展得很好,如果有了资金支持,步子迈得会更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确是一个能帮助农民增收的组织,并且有很强的生命力。”下一步合作社还要对生产的蔬菜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及产品认证,实现蔬菜产业化、品牌化经营之路,最终形成“合作社+基地+超市”的运作模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