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育肥牛品牌,让牛产业“牛”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日前,来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忻城县委书记谢大研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2016年,忻城县共投入600万元实施“10万头育肥牛”工程,目前,全县肉肥牛存栏数达5.6万头。这是该县采纳政协提案建议大力发展育肥牛产业的结果。
政协建言,喜获政府重视采纳
忻城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实现到2020年全县脱贫摘帽,成为忻城县政协及广大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忻城县山区实际,2014年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以来,县政协蓝文信、韦立花等委员通过调研,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培育育发展育肥牛产业,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等7件提案,建议招商引资兴办畜牧养殖企业、成立农村养牛专业合作社带动育肥牛养殖,采取政府贴息支持贫困户贷款,或自养或入股合作社“共养”等多种模式“开花”发展,将忻城打造成育肥牛基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等。
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201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育肥牛产业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产业扶贫工程来实施,先后建成了思练、城关、古蓬等育肥牛基地,提出至2020年全县实现“10万头育肥牛”的目标,把忻城县建成全国“育肥牛基地”,让育肥牛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路子。
政府引导 农户找到致富“新路”
为把育肥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忻城县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模式,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组织农民参与生产经营,合理分配收益,实现多方共赢,促进育肥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10万头育肥牛”5年规划,通过提供金融支持、能繁母牛、种养技术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牧场+农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政府+企业+贫困户”等模式,推动全县肥牛养殖。
古蓬镇枝林村浪昌生态合作社是走“企业+贫困户”养牛模式实现农民致富的典型。合作社把配好种的38头母牛免费给贫困户领养,待母牛产崽养大后,再由合作社以市场价格购回牛崽,所得利润合作社与农户按4:6分配。如今,38头母牛成功产下35头牛崽,整个合作社已存栏肥牛400多头。这个“领养”做法及成效已被众多贫困户接纳。目前有更多贫困户自愿加入合作社养殖。
企业带动 农户有了致富“靠山”
近年来,忻城县结合实际,采取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共养共赢”“借牛下崽”“入股分红”“寄养代养”等多种育肥牛扶贫模式,使得当地养牛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县政协委员企业广西忻城长和农牧有限公司是该县一个重点龙头企业,目前正在推广政府引导、银行支持、公司带动、农户养殖的“政府+银行+公司+农户”育肥牛养殖新模式:由政府引导贫困户加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贫困户用5万元扶贫贷款作为担保金,从公司领回5到10头等额价值架子牛回家饲养,技术、防疫、销售全由公司负责,出栏时按市场价格销售,除去本金,按农户65%、公司35%的比例分成。针对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也可以用5万元扶贫贷款作为入股资金,由公司自主经营,每年分给农户4000元作为红利,确保户户年年有收入。目前,全镇已有226个贫困户签订协议,发展肥牛500多头。
“去年我代养2头架子牛,育肥后卖给长和农牧公司,除去草料等费用,2头架子牛能净赚1万元。”思练镇新练村板么屯贫困户韦周伟高兴地说。目前全县有10余家企业(含合作社)与贫困户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养牛,有效推动全县育肥牛产业的发展。
农户参与 家家户户大发“牛财”
“每出栏一头肉牛,就有不低于八九千元的纯收入。”在城关镇黄宜村新庄屯,这是每户养殖户都算过的一笔账。据该屯村民樊庆宁介绍,新庄屯是典型的“牛”屯,全屯55户90%以上都养牛,少则几头,多则几十头。发展育肥牛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收入。
去年,忻城县还引进了河南邦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肉牛养殖、屠宰分割、冷链销售、熟食加工、交易中心等综合服务基地,采取“5合1”肉牛养殖模式,帮扶1万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帮助他们按时实现脱贫。
在发展育肥牛养殖过程中,县政协结合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开展,组织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深入群众讲解、宣传育肥牛的优势和效益,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委员深入村乡镇、村举办培训班传授养殖技术,深入育肥牛基地现场为养殖户解决育肥牛遇到的技术问题,增加了群众发展育的信心,使育肥牛产业得到迅速规模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引导扶持一批养牛大户、村集体合作社、大型养殖场,养殖生产安全、营养、无污染的优质肉牛,打造忻城‘特色品牌’和‘绿色品牌’。”谈起忻城的牛产业,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蓝乃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