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位于偃师市顾县镇的洛阳海东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海东合作社)里,一簇簇饱满凝香的猕猴桃缀满枝头,煞是喜人。

从2009年开始种植猕猴桃,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大户,还带动周边村民务工致富,海东合作社负责人耿海东念好“干”“敢”“甘”这“三字经”,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干”字当头 猕猴桃初现白云岭

2009年,时任顾县镇顾县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耿海东帮助村民在白云岭承包了80亩地搞种植。经多方努力,土地承包手续办齐了,耿海东却被告知,村民因故放弃承包。

替人交了押金,土地承包下来却无人认领,眼看着“烫手山芋”要“烧着”自己的手,耿海东决定自己接下这块地。他到周边省市进行考察,最后决定引进陕西猕猴桃树苗。

树苗最初在白云岭落地生根并不顺利。白云岭位于偃师市区南8公里处,横亘顾县镇境内,属于豫西典型的浅山黄土丘陵地貌,水利条件先天不足,传统耕种效益较差。

彼时,耿海东是白云岭上第一家种植猕猴桃的农户,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树苗种下前3年,耿海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育苗繁殖,剪枝绑蔓,通宵护园,像个陀螺一样成天在地里忙忙碌碌。

“咱农村人别的不会,就是能吃苦,干啥就要干成!”创业路上的风雨阻力,都被耿海东用一个坚定的“干”字化解。

“敢”字为本 形成规模树品牌

2014年,初具规模的海东猕猴桃基地小有名气,搭乘顾县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的东风,耿海东念起了“敢”字经,成立了海东合作社,猕猴桃种植面积一路扩展至150余亩。

同时,耿海东在田间做起了“敢”字试验。他说:“果子品种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消费者的需求。”这几年,由顾县镇党委牵头,联合偃师市农业局和镇农办的专家,耿海东一共在海东合作社尝试种植、嫁接、改进过26个品种猕猴桃。

为了保证产品绿色生态化,海东合作社利用粘虫板和家禽吃虫子取代农药喷洒杀虫,用有机肥、动物粪便给养果树。经过科学管理、培优升级,猕猴桃亩产超过2000公斤。

乐于折腾的耿海东将自己的猕猴桃注册为“佳猕”品牌,并带着“佳猕”猕猴桃到全国各地参展。今年7月“佳猕”猕猴桃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甘”字遂愿 搞好致富传帮带

生意做得这么大,年销售额应该很不错吧?听到这里耿海东笑了:“去年销售额大概有350万元,不过大头不在我手里!”他留下一个悬念,带记者到果园深处找寻答案。

最近正值猕猴桃丰产期,20多个工人正在忙碌着卸果。粗略估算,为期两个月的采摘期,需要用700个工人。再加上平时育苗、嫁接、剪枝、疏果等工作,全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海东合作社每年仅用工一项开支就达120万元。

作为一名有25年党龄的党员,耿海东自觉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贫困群众随来随用是他的承诺。“先富带后富,一起奔小康。乡亲近邻只要登门,要技术给技术,要活干给活干,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比啥都强!”

在顾县镇党委的引导和耿海东的带动下,目前白云岭上有猕猴桃果园10家,年产值500余万元。除海东合作社外,其他多以小规模种植为主,存在着品种单一、树龄老化、包装销售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耿海东与其他园主商议,下步将成立专门的猕猴桃种植协会,针对本地果农遇到的问题,由协会统一进行谋划,找准方向,升级产业,打响品牌。

小果好滋味,能人在田野。白云岭的猕猴桃不仅“桃”醉着农民的心田,未来还有望书写出生态农业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赵夏雨 李博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