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桔北枳”的剧情广为人知,却被东北老陈成功反转了。

这位老哥在吉林玩了几十年的黑木耳,今年2月将其引入黔山,不料,此货极爱武陵山脉的气温环境,独具清香,鲜嫩无比,成为国内市场的超级爆款。

东北老陈蹲点培育长达4个月的黑木耳示范基地,在一个叫马脑村的地方。村子位于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四周群峰环绕,曾被贫瘠围困的马脑村民望山兴叹。

然而,当山村的群众在土地流转合同上签了字,随着东北黑木耳的进驻,一场奇迹上演了:

今年4月,土地平整,客户涌来,沿河县日产6万袋黑木耳的智能工厂和示范基地的施工牌子竖了起来;

5月,路通了,施工队进场,工程掀起一波接连一波的高潮。

6月,马脑村菌菇产业越做越大,不断端上国人餐桌。本村的劳动力已经不够用了。

当然了,东北老陈只是这个黑木耳故事的主演之一,导演兼制片人是决策脱贫攻坚的铜仁市委市政府。穷怕了的群众从半信半疑到兴高采烈,如今,他们守在家门口,每月领到务工费,土地流转费年年有,还能获得公司经营分红,倍儿爽!

今天,东北老陈带着记者,为大家讲一讲“南下成名、引路致富”的黑木耳故事。

穷山村盯上了“素中之王”

“你看,黑木耳还是那个黑木耳,但这里是贵州梵净山一带,生态好,气温适合,湿度适合,也可以说,这个黑木耳已经不是那个黑木耳了。”东北老陈一见面,先给记者来了一段绕口令。

他抓起一根白色菌棒,指了指上面密密丛生的黑木耳,凑上去闻了闻,“我敢保证,这是全国最好的黑木耳,比东北的更好!”

黑木耳制品_黑木耳致富经_黑木耳前景

☝东北黑木耳在贵州落户,长得一点也不比在原产地逊色。

黑木耳,寄生于枯木上的一种菌类,可野生也能人工培植,被誉为“素中之王”,比绿叶蔬菜中含铁量最高的菠菜还高出20倍,中医认为,黑木耳味甘性平,含铁量高,是一种天然补血食品。植物胶原成分丰富,能起到清理消化道、清胃涤肠的作用,防便秘,有利于体内有毒物质的及时清除和排出,能减少血液凝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东北老陈,脸色黝黑,胳膊粗壮。今年54岁,大名叫陈瑞奇,从1989年就开始在吉林培育黑木耳了,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东北一带已小有名气。

去年底,东北老陈被 “贵人”相中了。

几千公里之外,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马脑村上无资产、下无资源,村民大多过着广种薄收的粗放农耕生活。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也是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县委、县政府和官舟镇决定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把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确立为马脑村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要让贫困户拔掉穷根,必须增强造血功能,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沿河县政府办副主任黎泽安介绍说。官舟镇发展食用菌生产的资源优势明显,经有关专家认定,这里的气候资源适宜多种食用菌生长,特别是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盛产优质食用菌。

于是,贵州人挖来了东北老陈。

大山深处的中国速度

今年2月初,正是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老陈戴着两层医用口罩,乘着火车,兴冲冲从东北出发了。

然而,2月10日赶到铜仁,老陈傻眼了。咦,说好的黑木耳示范基地呢?根本连影子都没有,只有一块规划图牌子,孤零零的插在一片空地旁边。

说时迟,那时快,奇迹出现了。

从3月开始破土动工,到5月第一茬木耳采摘,马脑村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两个月中,东北老陈带着当地村民们,卸车、倒袋、摆棒、安装设备、喷水,每天干得热火朝天。

黑木耳前景_黑木耳致富经_黑木耳制品

☝黑木耳基地施工现场。

老陈感慨万千:“脱贫攻坚真是进入战时状态,快啊,速度真快。”黑木耳示范基地的目标既定,官舟镇开始大力流转农村土地,盘活撂荒土地,结合人口、区位、自然环境等优势,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全力打造马脑村食用菌(黑木耳)种植基地,推动农业产业朝着高效发展路子迈进。

该基地的土地涉及官舟镇马脑、黄龙、白马等村,主要采取露天地栽和大棚吊袋两种方式栽培黑木耳。基地核心区一期工程占地107亩,二期工程240亩吊袋棚将于8月建成,可排放480万棒。

黑木耳制品_黑木耳前景_黑木耳致富经

☝基地里黑木耳长势喜人。

发展了产业、盘活了资源、壮大了经济,官舟镇马脑村食用菌(黑木耳)种植基地让农村“沉睡”的资源真正“活”了起来。

“年纪大了也做不了其他重活了,每天来基地里帮着做点事,每个小时有10元的工资。”6月6日,马脑村67岁的村民冉启仙长在食用菌基地里帮着铲沙铺在晾晒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

黑木耳致富经_黑木耳前景_黑木耳制品

☝当地村民成为黑木耳基地雇工,每天收入80-100元。

以往,马脑村其他跟冉启仙一样的村民以种植玉米、洋芋为主,套种黄豆、红薯,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人均年收入微薄。

如今,除了在基地务工每天80—100元的收入,土地流转费用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基地按照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的土地,每年300亩的流转费用为21万元。

这种产业兴旺的景象,当地村民现在谈论起来,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智能加工厂也来了

与东北老陈有类似经历的,还有一群人。陶雪飞是其中之一。

“大家要加紧,进度必须更快一些,明天要下雨哇。”骄阳似火,尘土飞扬,他在工地山站在刚被压平的道路边,保持“吃土”式指挥,一上午没顾上喝一口水,嘴唇有点干。

陶雪飞来自江苏的一家菌菇装备公司,是沿河官舟黑木耳智能化菌包厂项目负责人。

这是一座黑木耳智能化菌包厂,规划用地面积84亩,建筑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主要包含1.5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还有原料库、能源中心、业务用房、锅炉房、配套公用工程及生产研发检测设备场地等。

在陶总的热情邀请下,记者走进在建的生产车间,立刻被脱贫项目的智能化程度震撼到了。

黑木耳致富经_黑木耳前景_黑木耳制品

☝黑木耳基地引来了智能菌棒厂,产业链初具雏形。

一排6座装袋机,齐刷刷地全自动作业,一天装6万袋黑木耳菌棒,装好的口袋自动封口,还能有序堆放排列。整个现场只需2位工人巡回看护,既高效又规范。而传统的装袋机,每个工位需要10多人围成一圈进行操作,一天只能装一千袋黑木耳菌棒,而且容易发生工伤事故。相形之下,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在如今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脱贫项目赶上了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直接用上了最高端最智能的装备,一步到位!”陶雪飞介绍,公司今后配上研发检测设备,可以确保在菌菇产业领域始终处于最前沿地位。

脱贫工程着眼长远、旨在全国市场。这座智能化工厂在国内属于最优。同样,灭菌机、快速冷储库、智能捡分传输带,都让记者大开眼界。

时间紧,工程急,但精细程度令人咂舌。该项目采用EPC模式建设,实施单位为贵州森茂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单位为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虽然是脱贫攻坚项目,但技术团队与施工团队融合在一起,共同规划任何一个细节,拥有了软硬件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沿河县委县政府领衔的工程指挥部就坐落在官舟镇马脑村,调度建设全过程,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拥有最独特的质检优势。

马脑村的黑木耳产业链腾飞了起来,一举成名天下闻,由森茂公司和梵天菌业合作成立运营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效益分红等模式获得收益,以产业发展主人翁地姿态昂首阔步。

小山村的“大野心”

食用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技术操作容易、劳动强度不高、辐射带动性强。

作为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在食用菌基地的技术负责人,东北老陈乐得直夸:“马脑村选择食用菌产业作为致富产业是选对了路。”

让村民们更惊喜的是,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内容却不只是食用菌,还涵盖了深加工和观光旅游。与种植基地同时启动建设的还包括智能化菌包加工厂连片在内的农旅一体化项目规划,建设内容包括100亩莲藕、莲藕稻田鱼、精品水果基地等。

依托一产、联动二产、催生三产。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官舟镇的思路清晰,“野心”不小。沿河自治县政府办副主任黎泽安表示,沿河自治县委、政府着眼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对该基地提出了农旅一体化发展目标,实现园区景区化目标,打造脱贫攻坚示范样板点。

据了解,该基地将有效带动马脑村、白马村、黄龙村等7个行政村的1362户5331名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1011人。“基地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务工等方式,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黎泽安对基地的带动致富效应很是看好。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官舟镇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充分调动每个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技术熟练的工人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从开工建设至今,马脑村食用菌(黑木耳)基地已通过现场教学、以工代训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食用菌产业技术工人,使放下锄头镰刀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发展农业产业的中坚力量。

土地、资金、劳务“无物不股”,村民领分红、挣工资,增收渠道在逐步拓宽。食用菌产业,已逐渐成为马脑村群众的脱贫产业、致富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其中、从中受益。

异地生长,找到乐土,这就是东北老陈和他的黑木耳故事。中国大地从不缺奇迹。如果你觉得赞,请与记者一起喝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