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全国商情 63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加速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引擎,也是彻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吉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既能满足其“四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需 要,也是改善全省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现状作为数据基础,利用 时间序列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就行归纳分析,最终探寻一套科学可行的吉林省现代农业 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前言 区别于生产技术水平稳定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应 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使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化生产工 具,利用现代科学管理模式来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大生产。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农产品的商品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农业 从业者由耕作的农民逐步转变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生产链 的核心环节也从农产品种植转化为农产品深加工,与其他产 业的联系十分紧密。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 选择,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党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 重大历史任务,以及 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发展现代 农业的全面部署,本文立足于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省内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分析,以相关经济 学理论,以及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为理论基础, 结合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所得的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 证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探寻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最终提出较为完整的符合吉林省现状的现代农业发 展对策,从而为吉林省现代农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提供决策 的参考。
二、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具有较为优越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自然环境,在发展农业 方面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种植业是吉林省农业的主 营项目,截止到 2013 年,吉林省拥有商品粮生产基地 28 主要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农业生产形式。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截止到 2013 年底,全省耕地总面 积为 6858.48 万公顷,并且多处于土质肥沃的中部平原地 区。吉林省总人口 2701.5 万,农业人口 1434.8 万,占总人口 53.1% ,其中乡村劳动力 751.4 万人,而在同年,与吉林省农 业发展水平相当的黑龙江省的农业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 43.1% 农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较高,农业生产过程中耗费较大 吉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939.2 亿元,其中第一、二、 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11.8 34.8。农业总产值为 2502.1 亿元,其中农、林、牧、渔的比重分别为 46.6 1.4,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总计为 1089.9 亿元,相比同 年,同为东北三省的辽宁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24846.4 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7 38.1,农业 总产值为 4062.4 亿元,其中农、林、牧、渔的比重分别为 37.9 1.5,农林牧渔业中间耗费为 1907 亿元。
吉林省现代农业形式传统,总体水平低吉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531.51 万公顷,农业机械总 动力 2554.7 万千瓦,农业机械作业面积 499.3 万公顷,占耕 地面积 86.2% ;有效灌溉面积 185.19 万公顷,占耕地面积 28.6% ;化肥使用量 411 万吨,其中氮肥 172.4 万吨,磷肥 43.6 万吨,平均每公顷 636.4 公斤;农村用电量 46.1 亿千瓦 时,平均每公顷用电量 71.8 万千瓦时;全省农用排灌机械 464039 台。同时省内拥有农业技术推广站 753 个,畜牧兽医 683个,气象台 66 个。与同期全国其他农业发达省份相 比,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总体水平落后,科技 含量低。 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对现代农业认识不足吉林省省内拥有十分充足的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 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由于产学结合 区域经济 64 全国商情不紧密,以及农业科研人才的流失,导致吉林省农业科技含 量低,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同时,农民的思想观念 较为传统保守,对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弱,从事其他职 业的技能不够全面。 总体来看,吉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在于省内农业资 源较为丰富,且农村人口基数大,地域广,同时相关的农业科 研院所也较多。
劣势在于吉林省整体的经济水平滞后,并且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同时,现代农业的理 论与当地实际结合的不紧密,往往简单地套用一些发达农业 经济体的成功经验,但不加以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分析论证。 综上所述,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研 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的速度较慢,发展的 质量较低,发展潜力巨大。 三、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来看,吉林省 现代农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农村经济总体水平偏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 2012 年吉林省农民居民人均纯收 2011年增长了 15.4% ,在全国各省中排 第十一位,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917 元。吉林省作为我 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需要对其他省份保证充足的商品粮 供应,但是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却没有体现出在农业产值方面 的绝对优势,甚至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吉林省农业 生产结构较为单一,呈现出“三个主要”的特点,即农民收入 主要由农业经营性收入构成,农业收入主要由种植业收入构 成,种植业收入主要由种植玉米等高产的粮食作物的收入构 2012年,吉林省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为 5617.63 农民人均总收入的65.3% ,农业总产值为 1020.4 亿元,其中 农作物种植业总产值为 754.9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74% 同时玉米种植的总产值又占了整个种植业的81.9% 617.9亿元。
相比于家庭经营性的收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仅仅占总收入的一个很小的比例,维持在 20% 左右,而家庭 经营性收入始终保持在占农民纯收入 80% 以上的水平。这 充分说明吉林省农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形成和输出不足,生产形式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农业产业的结构不合理,进一步扼制了农业同其他产业之间 的相互推动,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十分缓慢,不利 于农业人口城镇化,成为限制实现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 瓶颈。 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在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中使用机械化操作代替人工作 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农业机械的普及 程度也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0年间,吉林省的农业机械化应用得 到了极大的普及,发展十分迅速,机械耕种和机械播种都已 经占总耕种面积的 90% 左右,但是,农业机械收割的推广却 发展缓慢,机械电动灌溉的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率在 2008 年以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农业机械收割面积的比 2012年仅仅达到 40% 左右,远远低于耕种面积比率和 播种面积比率 80% 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了吉林省农业产业链 “上密下疏”的问题,即重视纯粹的农业生产种植,却忽视了 农作物收割环节及其以后的深加工产业,这种不完善的农业 机械化发展会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抑制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充分形成和转移。
同时,机电灌溉面积比率在 2008 年以后维持在 50% 左右的水平,这说明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 设施的建设仍然薄弱,自然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 仍然无法忽略。 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业产业链不平衡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早 已不再是农业生产链的终端,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科学的 物流配送,是实现农产品高附加值的主要方式,也是发展现 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吉林省内的农产品深加工呈现出布局 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和经济规模小的三个特点,首先,省内的 粮食作物加工企业集中在长春和吉林两个城市,占全省粮食 加工企业的 71% ,而吉林省粮食的主产区为中部平原地区, 农产品加工地聚集在大城市,但农产品供应地分散的矛盾只 能依靠物流配送解决,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 本,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不利于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 其次,吉林省内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都偏低,例 如在长春市, 46% 的粮食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是对粮食的后期 磨制,在农业发达国家这一工艺过程在机械化收割的过程中 就已经完成了,属于农产品加工的初级阶段,附加值很低。 最后一点,吉林省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规模小,无法形成 品牌竞争优势,吉林省内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总产值占全省工 业总产值的比率是增长十分缓慢,并且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10% 左右的水平显然偏低。
综上所述,吉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并 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互相影响,成为制约吉林省 现代农业快速稳步发展的瓶颈。 四、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造成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 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发展对策,为吉林省现代 农业的发展之路径提供选择的依据和参考。 政策引导发展特色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投资周期长,生产风险较大,农民素质水平较 低,知识结构单一,导致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 性,例如吉林省,农业生产种植以玉米为主,结构单一,效益 低下。相关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引导性和省内优 质的农业科研资源,促使各个不同的地区在保证 6000 优质良田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的情况开发特色产区域经济 全国商情 65 业,如在西部草原地区推广畜牧业的先进科技,按照严格的环境监测、产品技术、生产工艺等标准,着力打造现代畜牧业 的科技生产基地,在东部山区,则可以利用充沛的森林资源 发展林业产业,做到经济林木区和生态旅游区的合理规划, 鼓励种植高经济效益的作物和具有珍贵意义的物种。同时, 在省内中部主要的农业种植区,投资建设适宜当地的特色农 产品示范园,给予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农户,风险保障和经济 补贴,彻底改变吉林省以种植玉米为最重要的农业产业的不 合理的现状。
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农产品的市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市场化运 作中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渗透,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 的重要特征。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吉林省现代农业 生产中科技贡献率与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农 业经营模式也是以家庭生产为主,规模较小,形式单一。相 关政府部门应当着力于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将科 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方面,可以充 分利用吉林省内资源优厚的农业科研院所,包括农业高等院 校、农业科技部门等,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做好先进农业生产 技术的推广,产学结合,在各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科 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引导省内各科研院校开展各种农业 科技传播、生产技术示范、优质作物推广等科学技术下乡的 活动,搭建一个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另一方面, 鼓励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应用,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 化,在逐步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 同时,学习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理 念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去,加速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到 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过度。 鼓励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链由于农业龙头企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在生产 引导、技术支持、产品采购、后期加工、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 发挥了规模化农场的某些作用,因此,地方性的农业龙头企 业,往往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形成巨大的影响。现阶段,吉 林省农业产业链不健全,特别是呈现出“上密下疏”的状态, 农业生产的投入过度的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上游,而后期增值 加工的农业企业却过于稀疏。可见要完善吉林省的农业产 业链,合理的推动和鼓励地方性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一个 可行的切入点。相关政策制定的部门应当促进农业企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