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六月茶香飘,

木兰县新民镇新华

迎来庭院经济收获季节,

小园生长的蒲公英

在现代化生产线上炒制成茶,

乡亲们支起竹匾晾晒,

茶香溢满农家院。

6年前,自从村里建起了茶厂,乡亲们的幸福日子就开了头,家家户户依靠特色种植踏上了致富路;如今,木兰蒲公英茶借势“大健康产业”卖到全国,形成了一张崭新的县域名片。

蒲公英种植效益_蒲公英茶的种植条件_蒲公英茶叶种植致富

农家小菜园变成“聚宝盆”

在木兰县一亩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园区内,厂长杨博森捏起一小搓新茶投入茶壶,注入开水,茶香迅速在室内飘散。“今年的蒲公英品质不错,生产工艺改良也很成功。”一杯热茶下肚,杨博森的心中更有了底气。

在生产车间门口,乡亲们开着四轮车、电瓶车排队来送蒲公英,负责验货的质检工人忙着过秤计数。随着生产线开动,择好的新鲜蒲公英经过水洗、甩干、切段、搓碾、烘干、晾晒等十几道工序后,一盒盒贴着“蒲先森”牌商标的蒲公英茶出炉。杨博森告诉记者,这是今年的第一批货,接的是广州的订单,一下就要了15000盒。

指着晾晒在太阳底下的几十个竹匾杨博森说:“这可不是一般的蒲公英,而是滇蒲药茶,味道更纯,口感更佳,一年能收割三次,三年挖根,每亩地收益可达6000元。”

57岁的焦秀兰是最早一批开始种植滇蒲药茶的村民,如今,她家的前后小菜园以及代管的两处民宅庭院都种了蒲公英,一共3亩地,每年能收入近2万元。焦秀兰说:“合作社免费给种子,日常管护也只有除草,这比种十几亩地挣得还多,小菜园简直成了‘聚宝盆’。”

像焦秀兰一样的产业户,在新华村多达一二百户,乡亲们依托茶厂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蒲公英种植面积达数百亩,每到花期,新华村满眼金黄,成了一望无际的“花海”。小园蒲公英凭借无农残、走有机食品路线,申请了QS认证标识,拿下了自主品牌商标,“一村一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蒲公英种植效益_蒲公英茶叶种植致富_蒲公英茶的种植条件

“农头工尾”开启增收路

新民镇新华村曾是省级贫困村,那时,不但村里没有一家企业,村集体经济也捉襟见肘,就连清边沟、铺村路都发愁。后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引进了产业“火种”,村企一家接着一家成立,村集体经济得到逐步壮大。

开办木兰县一亩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杨博森是新华村走出去的大学生,2018年,驻村工作队找到了在外打拼的杨博森,把他请回了村里发展产业。

废弃的村小学校舍被“盘活”,建成了茶厂,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引擎”,这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带动庭院经济发展,更增加了本村的务工就业,乡亲们不出村就成了产业工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华村的乡亲们日子一路红火,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乡亲们都说,新华村之所以能富起来,关键是有“三宝”,滇蒲是第一宝,小菜园算是第二宝,杨博森则是这第三宝,是他对接上了“农头工尾”,带乡亲们奔上了产业致富路。

站在自己曾经读书的校园操场上,杨博森心中盘算着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路径:坐北朝南的正房,就是当年的校舍,现在是办公室和仓储区;东侧的厂房是蒲公英加工车间,西侧的厂房是食品加工车间……要想让良种、良田发挥最佳效果,获得更大收益,就必须得推行良法,更要抓住良机,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蒲公英种植效益_蒲公英茶的种植条件_蒲公英茶叶种植致富

由茶饮到食材,

“破圈儿”开拓市场

多年来,伴随着产业的实践,新华村形成了一个特定习俗:正月初七吃面条,最先上桌的是本村的蒲公英辣椒酱,品尝着自己种、自己产的“拌面卤儿”,乡亲们吃出了特有的幸福味道。

为了扩大小园蒲公英产品品类,两年前,新华村茶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木兰主食研究院合作,开展滇蒲药膳研发,不但推出菜肴蒲公英小土豆,还将性寒凉的蒲公英与性辛热的辣椒结合,研发出系列酱菜产品,包括原味、辛辣、麻辣等多种口味,当年就卖出了几万盒。

如今,木兰县一亩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西侧的整栋厂房就是用来加工食品的,每年蒲公英食品的产值与药茶不相上下。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木兰蒲公英”驶入广阔的食材蓝海,为产业振兴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杨博森说,国家倡导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这是企业发展的好机会,要抓住了这个契机,就得两条腿走路,丰富的产品矩阵可以让“木兰蒲公英”更快形成市场影响力。

蒲公英茶叶种植致富_蒲公英茶的种植条件_蒲公英种植效益

“掘金”食药同源,

融入大健康产业

小小蒲公英,造就大产业。如果说茶饮、食品是“木兰蒲公英”产业的两只翅膀,那么“掘金”食药同源,融入大健康产业则是其产业发展的头部引领。依托木兰良好“北药产业”基础,“木兰蒲公英”迅速找到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

去年,木兰经开区开始打造健康产业园,投资近亿元打造哈尔滨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国内众多药企相继落户木兰,对本地的中草药行业进行整合,板蓝根、刺五加、五味子、黑果花楸等道地中草药都对接上了产业链,迎来发展“黄金期”。新华村的茶厂也没闲着,与当地黑果花楸种植合作社展开合作,推出了果茶饮品系列,填补了炒茶生产线大半年加工“闲置期”,丰富了茶饮产品矩阵。

今年5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木兰健康产业研究院揭牌,开展药食同源食品研发、大健康产品研发。“头雁团队”的降临,为“木兰蒲公英”全新发展提供了助力,杨博森聘请中医专家参观指导,对蒲公英茶进行配方改良,加入茉莉花瓣和薄荷,调整寒凉为温性,极大地提升了口感,由此一举打入南方市场。

杨博森表示,闯市场不能单打独斗,得依靠合作,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黑土地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先进科研成果相结合,“木兰蒲公英”必将能借助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走得更远,香飘万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