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古书中记载的冀山之栗,正是如今燕山山脉所产的板栗。连日来,在地处燕山腹地的“中国板栗之乡”——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果农们正忙着修剪栗树的树枝,为来年板栗的丰收打好基础。

“产业要发展,种子是关键。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产业。”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广鹏介绍,板栗是河北省燕山—太行山连片贫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长久以来缺乏抗旱、管理省工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为此,昌黎果树研究所板栗研究室针对生产需求开展研究,经过20余年持续科技攻关,突破了优质种源短缺这一产业“卡脖子”问题,攻克了杂交组合选配盲目、实生苗结果晚、抗性苗期选择难等技术难题,最终培育出“燕山硕丰”“燕兴”和“大板红”这3个聚合抗旱、管理省工于一体的植物新品种。

“一种板栗杂种实生苗培育方法”“一种促板栗砧木苗分生植株的培育方法”“一种促分枝提高产量的板栗地下嫁接方法”……近年来,板栗研究室围绕育种、栽培等技术提交了多件发明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

“如今,我们已构建起较为成熟的板栗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燕’字系列优质高产高抗良种,研发出了早果丰产优质轻简栽培技术体系。”王广鹏表示,板栗研究室结合创新成果高效推广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大面积应用,为河北板栗产业良种化、高质高效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种源+技术”支撑。

在不久前召开的河北省林学会第七届林业学术大会上,板栗研究室的成果《河北省“燕”字系列板栗良种选育及早果优质轻简栽培技术研发应用》获第十四届河北省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惠农富农,板栗研究室首先在燕山板栗主产区——宽城满族自治县艾峪口村建立中试基地,经多年“良种+技术”模式的成果输入,上述3个新品种的种植率达80%以上,果园普遍提质、增产、增收。自产板栗于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在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全村较新品种输入前亩均增收30%至40%,年总增收200万元以上,使艾峪口村实现年产板栗700吨,年产值1400万元,漫山遍野的板栗树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由于艾峪口村产出的新品种板栗质量好、总量大,经多年集约化发展,该村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闻名的“京东板栗”交易集散地,年购销板栗5000吨至8000吨,营销额突破1.5亿元,具有了燕山地区中熟板栗价格的定价权。艾峪口村也因此树立起“京东板栗第一村”标志,成为冀东北燕山板栗产区标杆。

新品种中试成功并取得示范带动作用之后,板栗研究室以艾峪口村精品示范基地为载体,以点带面促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按照“品种良种化、布局区域化、栽培高效化、管理标准化”思路实施科技惠农。2008年至2022年,板栗研究室与各地推广部门合作,遵循“送品种+教技术+换思想+建机制+育团队+塑品牌”的工作模式,推动新品种在板栗主产区规模化集成示范推广。

王广鹏介绍,目前,3个板栗新品种新发展种植面积74万亩,已成为河北迁安、兴隆、宽城、邢台等16个县市的主栽品种,使河北板栗产业由抗旱良种匮乏到实现基本满足,带动1.2万户农民人均年增收950余元。此外,3个板栗新品种还被北京、天津等14个省市大规模引种栽培,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助力打造“宽城板栗”“神栗板栗”2个产业品牌,年创产值超 15亿元、出口创汇超2000万美元。3个板栗新品种的大规模应用,富了一片栗乡人,走出了一条种业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

“我们将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大力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推进板栗新品种的创制与推广工作,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推广、龙头带动、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指导等措施,加大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力度,多措并举增加板栗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王广鹏表示。(本报记者 王国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