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市各团场引导职工群众种养结合、就近打工、自主创业——
走出多彩致富路
盛夏八月,瓜果飘香。放眼垦区大地,田地大棚里,特色作物硕果累累;养殖园内,牲畜膘肥体壮。种养结合、进厂打工、自主创业……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师市各团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职工群众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延伸产业链条,鼓励能人牵头成立合作社,抱团闯市场,拓宽职工增收渠道。致富路上风景无限好,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动感音符正在广阔的田野、轰鸣的车间跳跃,处处洋溢着职工群众幸福的笑脸。
种养结合 鼓起职工钱袋子
“今年,我还要带动更多有养牛意愿的职工加入到合作社来,做强做大养殖产业,让更多职工群众致富。”7月13日,红旗农场十连职工冯社子对记者说。
2018年初,冯社子和连队的5名职工成立了宇飞养殖合作社,养殖60多头牛。2019年,冯社子和养殖合作社的社员贷款150万元,将合作社的养殖规模扩大到130多头,冯社子一个人就养了60多头牛,赚了60多万元。
随着宇飞养殖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圈少、牛多的矛盾逐渐显露,成为了困扰社员们的烦心事。红旗农场十连党支部了解到合作社遇到的问题后,想办法为他们在连队选好了扩建的养殖区,并规划了养殖1400多头牲畜的圈舍。
农场的支持让合作社社员们养牛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冯社子说:“有了‘两委’帮助,我计划再投100万元,让养牛业发展得越来越红火。”
“我的桃园今年就能有收益,现在梨瓜也成熟了,再加上套种红薯和种植玉米,预计能收入12万元左右。”6月28日,正在自家果园里忙着采摘梨瓜的芳草湖农场三十三连职工毛青林说。
该连地处甘莫公路下行路口,依托交通便利的地域条件,连队“两委”抢抓发展机遇,以能人牵头,引导大家种植特色果蔬,发展庭院和路边经济,实现职工群众“巧”增收。
在连队“两委”的鼓励和引导下,2016年,毛青林承包了沿路50亩土地,种植了40亩蟠桃、油桃、水蜜桃和10亩梨瓜、西瓜、玉米等特色果蔬,还在桃园内套种了红薯。
土墩子农场一连有273户居民,土地1.2万亩,去年职均收入6.5万元。怎样在土地资源并不充足的条件下实现增收,该连“两委”引导职工群众从多方面下起了功夫。
该场各连队“两委”成员深入职工群众家中,在摸清职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宣传农场多元增收典型、抓示范培育等活动,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可持续增收。
高红军说:“种植经验丰富的职工,我们引导他们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效益好的作物;有养殖经验的职工,就引导他们走种养结合的路子,保证职工群众不论是留在土地还是离开土地,都有钱可挣,实现增收致富一户不落。”
打工创业 开辟增收新路子
“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这已经成为农场广大职工群众的选择。
“我一个月能挣6000元。家门口打工,不仅工资高,还能照顾家里,我特别满意。”6月30日,在新湖农场招商引资企业新疆新芳丰丰棉业有限公司建设工地干活的马平凡说。
和马平凡一样,该场三十六连群众马俊林也选择在这里打工增收。
“我以前在石河子打工,离家比较远,连队‘两委’帮我联系了现在的工作。”马俊林说,由于他砌墙技术娴熟,每天能挣350元,并且工资每天结算一次,这让他很满足。
该场三十六连有居民700余人,许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由于打工的地方离家远,一旦外出就照顾不到家里,一些人只好放弃外出打工的想法。
为了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该连与新疆新芳丰丰棉业有限公司棉花加工厂项目投资方积极协调,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今年,该场引进9家各类企业投资建厂,能为农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红旗农场三场槽子十二连是牧民异地搬迁定居点,在连队“两委”的引导下,牧民转变思想,积极拓宽增收致富的途径,在能人的带动下,在连队搞起了建筑加工,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草堂哈力•居马伯在十二连经营着一家电焊店,目前他正在给北塔山牧场农家乐做焊接铁艺结构的毡房。
5年前,草堂哈力•居马伯在连队党组成员的鼓励和帮助下,把土地流转出去,在连队开起了铁匠铺,专门从事建筑铁艺加工。
凭着吃苦耐劳和过硬的电焊技术,草堂哈力•居马伯将传统木质结构毡房改良成可折叠、移动轻便、结实耐用的铁艺结构毡房,并取得该项技术的发明专利权。
草堂哈力•居马伯的折叠毡房不仅销售到塔城、哈密、阿勒泰等地,还出口国外,收入也越来越高。
“我想把哈萨克族毡房产业发展起来,带领更多的牧民走上致富路。”草堂哈力•居马伯说。
汤艾•阿巴衣曾经是一名建筑工人,随着农场连队发展变化,他看到了建筑商机,就把50亩土地流转出去,带领一些群众专门从事连队居民房屋建筑。
汤艾•阿巴衣组建了一支施工队,开始承揽建设本连队职工住房,带领施工队员多元增收,实现致富梦想。
“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还在合作社和企业打工,一年能挣5万多元。”红旗农场职工侯正武对于今年的收入很满意。
7月2日,在五○团夏河镇新疆阿达西服装加工厂车间里,员工努尔古丽•莎尔正熟练地踩动着缝纫机踏板,缝制衣服。她满足地说:“我在这里一个月可以拿到2500元,又可以照顾家里,挺好的。”
五○团夏河镇新疆阿达西时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发展纺织服装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司自2019年落户五○团以来,积极吸纳当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少数民族妇女,并对她们进行服装裁剪、缝纫等技能培训,让她们尽快适应岗位。该公司年生产成衣80万件,可以带动就业岗位500多个,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精准帮扶 提供致富金点子
“多亏连队‘两委’替我出主意想办法,我才摆脱了贫困,生活变好了。”五○团三连脱贫户玉苏甫•江木沙说。
2017年,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玉苏甫•江木沙种植的甜瓜赔了一大笔钱,他被连队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连队“两委”和师市驻该连“访惠聚”工作队的帮助下,2018年,玉苏甫•江木沙扩大了甜瓜种植面积,并且依靠绿糖心冬枣合作社分红,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住进了装修一新的抗震安居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9年,玉苏甫•江木沙种植的40亩甜瓜收益不错,加上合作社分红,年纯收入5.5万余元。
“精准帮扶,不落一个人”。五○团以绿糖心冬枣合作社为依托,采取“固定分红+工资收入”的方式,将有工作能力的困难职工吸纳进来工作,还可以入股分红,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目前,合作社已带动200余户职工群众实现就业,户均增收6094元。
“这段时间,有没有什么困难?”6月25日,六运湖农场一连党支部书记董雨露通过电话询问职工尔力•吾斯曼的情况。
尔力•吾斯曼的妻子身体不好,他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这几年仅凭种植几十亩地,收入一直上不去。今年年初,他萌生了搞养殖的想法。没有技术和资金短缺让尔力•吾斯曼犯了难。董雨露主动帮尔力•吾斯曼去银行联系,贷款10万元,帮他购进267只羊,进入养殖小区进行规模化养殖。
“这个月底可以出栏150只羊,剩下的羊8月底可以出栏,根据市场价格,一只羊纯利润150元左右,今年收入可以超过4万元。有‘两委’的大力支持,日子会越来越好。”尔力•吾斯曼说。
六运湖农场连队职工有发展养殖的传统,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各连队建立了养殖小区,养殖小区采取“养殖小区+专业队+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职工成立“剪毛专业队”“防疫专业队”,点对点对困难职工进行精准帮扶,拓宽了职工增收渠道。
“大家注意,要把麦草均匀的铺到基地的表面,这样利于保湿,长出来的蘑菇品相也会比较好。”6月30日,在军户农场九仙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该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汤静,正在指导来自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务工人员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
跟着汤静学习的麦热亚木古丽•吐拉丁短短1个多月时间,已经掌握了食用菌菌包制作、食用菌培育生长的技术要点。
“等熟练掌握蘑菇种植技能后,我可以在合作社里管理一个大棚,增加收入。学到了技术,回去也可以自己种蘑菇卖。”麦热亚木古丽•吐拉丁高兴地说。
军户农场九仙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做好菌类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同时,发挥带头作用,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传授种植技术,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目前,该合作社已有70多座大棚和一个菌包生产车间,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多亏你为我挑选了这个品种,再加上提供技术指导,葡萄长势一年比一年好。”6月27日,在一○一团二连葡萄地里,看着结满枝头晶莹剔透的葡萄,该连职工柯强林对“一品红”葡萄销售合作社理事长王保红充满感激。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为了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销售模式,在连队党支部的帮助和支持下,王保红带领56名职工成立了一○一团“一品红”葡萄销售合作社。
柯强林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这几年葡萄品质和产量提不上去,卖不上好价钱,收入较低。王保红就指导柯强林从选择好的品种开始,同时手把手教他田间管理技术,提高葡萄品质。去年,柯强林种植的15亩葡萄单产达到1.8吨,净赚6万多元。合作社社员葡萄总产量达到了1000多吨,实现了丰产丰收的目标。
“合作社要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葡萄种植到包装加工再到销售,形成一条产业链,提升葡萄品质,对种植户点对点地进行帮扶,让他们有更好的收入。”王保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