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要有一闯,勇敢的踏出去第一步,你就会赢。”走进祁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大学生创业园,但见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里,水肥喷灌设施一应俱全,绿油油的上海青、绿中带紫的苋菜、紫白相间的豇豆等各种蔬菜长势喜人,正在忙着采摘的工人们笑语不断,整个园区呈现出一派生机昂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面对此情此景,不知情的人,大概永远都联想不到,这一大手笔绘就的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竟出自一名本土返乡创业的80后大学生之手,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回乡种地的第一人、祁阳市群益种养专业合作社创办人——黄群。
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他不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拓出了一片创业致富的新天地,也为周边群众打开了一扇种菜致富的大门。
无悔抉择——我要把“诗和远方”留在家乡
黄群,1984年出生在祁阳市大村甸镇石桥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祖辈辈世代以种田为生。经历了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对从小天资聪颖黄群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勤奋好学的黄群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2006年,22岁的黄群以优异的成绩从江南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后,迅即进入了上海申星化工有限公司从事生产管理工作,过上了大都市的生活,成为了乡里乡亲人人羡慕的“城里人”。然而,谁也不会想到,2012年,一朝为跳出“农门”而苦苦奋斗的黄群,却带着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逆行”回乡创业。面对大家的不解,黄群总是充满深情地说道:“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也曾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在大城市留下一盏属于自己的灯。”谈及回乡创业的往事,正在大棚忙碌的黄群向我们打开了话闸子。
说起回乡创业,还得从黄群的一次回乡探亲说起。2012年,黄群的妻子因工作劳累,加之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意外流产。为了陪伴妻子尽快走出情绪的低谷,也为了探望一下久别年迈的父母,黄群带着妻子回到了家乡。在回到家里的几天时间里,他陪着妻子走村串户,散步田间,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片荒芜的田地、一座座东歪西倒的村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让人看不到一点生机和活力。那时,我的心确实感到非常沉重,记忆中的乡愁时常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难道只有大城市才会有发展的机会吗?为什么不能把‘诗和远方’留在家乡呢?”黄群说道,“也就在那一年,当我了解到国家开始提倡大学生创业创新,鼓励回到农村发展时,一个大胆的想法跃上了心头,令我挥之不去。”就这样,黄群没来得及多想,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说干就干,经过两个月的了解和学习后,黄群夫妻俩果断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了大村甸镇石桥铺村老家搞起了黄鳝养殖和蔬菜种植特色产业,迈出了返乡创业的第一步,过上了“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尽管创业艰苦,但心中有理想,为事业而奋斗,我们却始终感到快乐着。”谈起创业的艰辛,黄群感慨道。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时任祁阳县农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老总许松柏回老家时路过黄群种植的蔬菜园,看到满园长势喜人的蔬菜,便立即决定将黄群引进到即将建设的祁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我找了几个合作伙伴,成立了祁阳县群益种养专业合作社,搭上了政府扶持农业的快班车。基地由农建投公司筹措资金进行开发,我作为承租人负责辅助建设。”就这样,黄群掀开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新篇章,殊不知,却有着更多、更大的挑战在“迎接”着他。
执着坚守——彩虹总在风雨后
“事情的发展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黄群说道,“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吃苦耐劳是我们的强项,风吹日晒,风霜雨雪这些都是难不倒我们的。农业作为一个千百年来的传统事业,看似简单,小规模三五亩一家两口人就能做得很好,但是一旦规模上百后,各种问题就会层出不穷。”2016年,黄群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租赁了220亩高标准蔬菜大棚,由于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前期基础设施、生产工具、部分土地平整、改良及聘请技术人员等各种投入迅猛增加,不到一年半时间就花完了自己筹集的70多万元起步资金。加之在技术上,由于黄群请的是本地的老师傅,虽然种植经验丰富,但面对新型农业的各种新技术,他们往往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在基地建设中,因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基地土地的耕作层破坏严重,土地的肥力、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群等严重下降,种植出来的蔬菜品质以及产量大打折扣,销量严重滑坡。面对资金、人才、技术、销售“四面楚歌”,创业园的生存运转一度陷入了极端困境。
是坚守还是退缩?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考验着黄群,也考验着基地团队的每一个人。“还好我有着不服输的精神”黄群说道。面对合作伙伴们纷纷提出退出,聘请的技术人员纷纷要求回家,黄群二话没说就卖掉了自己的新房,在偿清了合作伙伴投入的资金、结付了所请人员的工资后,资金又是所剩无几。为了支持丈夫继续创业,黄群的妻子被迫再次出去打工,节省俭用,每月将自己的工资寄给黄群用于基地运转,尽管杯水车薪,但给了黄群极大的鼓励。“没有妻子的支持,也许我根本无法走到今天。”谈到妻子,黄群满是感慨。好在此时基地的各种基础建设都已完成,后续投入不大,黄群通过申请,在县农建投的政策帮扶下,一年获得了三到五万的补贴,基地的正常运转终于勉强得到了保障。同时,县农业局也每年向其免费提供有机肥料用于土地改良,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地力的逐年改善而提升。
农业一枝花,技术要当家。黄群说道:“技术方面别人靠不住就自己来。”为了克服技术上的难题,黄群自己买来各种书籍,白天自己一个人在地里负责翻地、播种、施肥、打药,晚上则专心伏案学习。同时,积极参加线上线下蔬菜种植培训。经过两年时间的摸索发展,技术逐步走向规范,蔬菜也在本地市场越来越深受欢迎,蔬菜销售覆盖了全市各大工厂、学校、超市及农贸市场,特别是节假日,还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摘蔬菜、拍抖音、科普现代农业知识。“这里的蔬菜吃起来清甜爽口,我经常带孩子一起来,还可让孩子体验这里的现代田园生活。”一位正在大棚里摘菜的市民说道。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现在创业园从当地村民中聘用了8名固定员工,蔬菜品种全年达二十余种,主要以速生类叶菜,菜心,上海青,快菜等为主,年产量达600吨左右,年产值突破12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每年增收30多万元。正在大棚里采摘蔬菜的本地村民李秀英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见到我们满脸欢笑地说道:“大棚建好后我就在这里做事,每年赚得到三、四万块,现在吃穿不愁,家里还盖起了大楼,正张罗着准备娶媳妇呢。”
黄群的坚守和奋斗,不仅让他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是代表了一支年轻的、有思想的新一代农民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他们用自己充满热血的青春唤醒了一座座沉睡中的乡村迸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再绘宏图——书记引领志更坚
青春的出彩,来自青春的奋斗。刚走出困境的黄群,又开始面对着做大做强的更大挑战。
黄群知道,基地现有大棚总共才两百来亩,尽管周边还有很多土地,但是要建设起来没有几百万是搞不起来的,而且现有大棚很多已破损,还需要三五十万维修。同时,在技术创新、土地改良、品牌创建、特色打造等方面,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投入。”是安于现状,还是再向“虎山”行,黄群一度也曾陷入过忧郁和徘徊。
有梦想就要敢于闯、敢于创、敢于干。市委书记在基地的一次调研,令黄群终于再度鼓起了挑战的勇气。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就在今年3月3日的这一天,永州市政协副主席、祁阳市委书记蒋良铁在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及当地镇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基地,一边认真察看大棚里的蔬菜长势,一边亲切地询问黄群基地的生产销售情况怎么样,发展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等。调研中,蒋书记在听了黄群的汇报后,对黄群返乡创业、建设家乡给予了高度赞誉,鼓励黄群要坚定信心,继续发扬创业精神,克服困难,打造特色、树好品牌,努力把大学生创业园打造成为全市第一、全省领先的创业示范基地,并当场叮嘱市农业农村局及当地镇政府主要领导要对创业园给予大力支持,搞好政策帮扶,讲好创业故事,搭建好创业平台,吸引带动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宝贵的人才支撑。
书记关怀,信心倍增。对于未来的创业方向,黄群信心满怀地表示,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同时,他将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大胆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增加种植品种,提升蔬菜品质,打造特色,做强蔬菜产业,引领带动更多的农户种菜增收,为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示范推动作用。
“真正的田园生活,并不是单纯的从城市回到农村,而是代表一种去掉浮华的生活品质。”回望田园,期待中我深深感觉到一幅发展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正在这片创业的“乐土”上徐徐展开。黄群,这位昔日的“化工王子”正一步步向着祁阳蔬菜产业的“领舞者”迈进。
图为:大学生创业园蔬菜种植基地一角
图为:大学生创业园蔬菜种植基地一角
图为: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在指导黄群(左)种植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