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大耳猪(HetaoBig-earpig)因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河套大耳猪主产区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境内,中心产区是五原县塔尔湖种猪场,其他旗县国有猪场以及各旗县农户也有饲养。在黄河南北两岸、阴山以南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市的南部均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河套大耳猪中心产区位于北纬40o46’~41o16’、东经107o35’~108o37’,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在阴山山脉南麓,海拔1100m左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集中连片,渠道纵横,可引黄自流灌溉,是我国著名的“塞上谷仓”。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风沙大、雨量少,气候变化大。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8.7℃,无霜期110~135天。年降水量131~173mm,由西向东南逐渐递增,春季雨少,夏秋季降雨多而集中;年蒸发量2000~2400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十余倍;相对湿度52%。年平均日照时数1375~3240h,光照充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马铃薯,经济作物有葵花、甜菜、胡麻、芜菁,可为全县提供饲草及发展养猪业的大量精粗饲料。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包头市转龙藏文化遗址(1954年、1958年两次发掘)出土的猪骨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西部地区即有猪存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出土文物中也有陶猪,系北魏时期(386—534)的葬品,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早年杂草丛生,也有关于野猪活动的传说及踪迹。随着农业生产的开发,外地移民随之带入一些猪种。据当地群众反映,100多年前陕西、山西移民进入时,就带入一些地方猪种。各个地方品种猪之间的杂交及它们和野猪之间的杂交,再经当地劳动人民长期选育,逐渐形成了近代的河套大耳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5年12月末调查有河套大耳猪314头,其中母猪107头、公猪30头。

历史上,河套大耳猪曾是当地的主要地方猪种。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4年有河套大耳猪种猪1000余头。2000年以后开始下降,2006年以来受市场影响急剧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1. 外貌特征 河套大耳猪分为长头型与短头型,短头型猪额面部稍凹。头中等大小。面直而长,呈圆桶状,面部有倒八字形皱纹。耳大、下垂过嘴。背腰平直,腹大下垂,体窄胸深,尻斜。四肢粗壮。尾粗长。乳头一般7对。被毛全黑(有的鼻镜、系部、额部有少量白斑或白毛)[],鬃毛良好,冬季着生棕色绒毛。皮厚、有皱褶,后躯大腿皱褶明显。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五原县畜牧局在隆兴昌镇和塔尔湖镇对河套大耳猪进行了调查测量,与《中国猪品种志》中记载的1984年的数据大体相近,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河套大耳猪性成熟较早,母猪4~5月龄有发情表现,公猪5~6月龄有性行为。公猪250日龄配种。母猪65kg、公猪70kg初配,利用年限5~8年。母猪一年四季都可发情,发情周期17~23天、发情持续期,3~8天断奶后2~6天发情,妊娠期114天。

2006年12月五原县畜牧局对五原县隆兴昌镇和塔尔湖镇河套大耳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50头三胎以上母猪窝产仔数10.10头,窝产活仔数9.34头,45日龄断奶仔猪9.19头,断奶个体重4.67±0.16kg。河套大耳猪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1

与1981年对五原种猪场和1978年对潮格种猪场的母猪繁殖性能调查结果比较,初产母猪(18窝)平均窝产仔数9.11头,潮格种猪场三胎以上母猪(51窝)窝产仔数12.3头,略有下降。由于现存群体数量少,个体之间性能差异较大。

2.育肥性能 河套大耳猪用吊架子育肥和短期肥育的方式效果较好,在中等营养水平下,表现出较好的肥育性能。五原县种猪场1979年8头猪,从体重15.11kg开始,饲养151天,至体重75.96kg结束,全期日增重403g。料重比4.34。该场1981年大群饲养肥猪31头,从体重4.44kg开始,到体重66.11kg结束,共184天,净增重61.67kg,日增重335g。料重比3.8。

2006年五原县种猪场对20头平均宰前活重138.78kg的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屠宰率66.58%,6~7肋背膘厚40.8mm,平均背膘厚40.8mm,皮厚3.3mm,眼肌面积13.73cm2,瘦肉率45.02%。与《内蒙古自治区家畜禽品种志》中记载的1981年数据比较,屠宰率(67.27%)、眼肌面积(12.64cm2)等均较接近。

据《中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1989)记载,6头宰前活重75.13kg的猪,屠宰率71.20%,6~7肋背膘厚34.8mm,皮厚5.0mm,平均背膘厚38.2mm,眼肌面积18.24cm2,花板油占胴体比例14.41%,后腿比例25.60%。胴体中瘦肉率37.37%,脂率40.83%,皮率11.93%,骨率9.88%。

据么苏梅等(1993)报道,对12头河套大耳猪的肌肉样品进行了测定,pH16.03,系水力57.89%,熟肉率62.58%,肌肉中含水分70.07%。干物质中含粗蛋白16.23%、粗脂肪9.64%、粗灰分1.02%,肌纤维直径47.83μm。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种猪场保护。从1979年开始,在五原塔尔湖猪场对河套大耳猪进行保种选育。保种群由1980年的4个不同血统公猪、21个小群体33头母猪组成保种群。1981年增加到5个不同血统公猪,26个小群体49头母猪组成保种群。河套大耳猪1985年收录于《内蒙古自治区家畜禽品种志》,1986年作为黄淮海黑猪的一个类型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发布了《河套大耳猪》地方标准(蒙DB605—90)。

当地群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以河套大耳猪为母本,外来猪为父本进行杂交。1982年进行了以中约克夏猪、长白猪为父本,河套大耳猪为母本的杂交对比试验,日增重、胴体瘦肉率以约×河组较好。

五、品种评价

河套大耳猪适应性强,抗寒、抗病,耐粗饲。在饲养水平低、管理粗放的条件下,能正常繁殖生产。不足之处是腹脂多、晚熟、生长发育慢。今后应进行自群繁育,扩大群体数量,保护好这一资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