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Apis canacnna Fabricius,1793,简称中蜂)种质资源丰富,生物学特性优良,不但能够提供丰富的食品和药物,而且作为主要传粉昆虫,尤其在长白山等高寒地区植物传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1758)难以取代的当家蜂种。长白山中蜂是长白山区半野生的土著蜂种,属于中华蜜蜂的一个生态地理类型,其抗寒、抗病、繁殖快、分蜂性强、产量高,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长白山中蜂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长白山中蜂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白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这里便开始了采捕蜂蜜的活动,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朝代将长白山区定为贡蜜生产基地,人类文明史上逐渐留下了源远流长的与蜜蜂有关的文化遗迹。但长期以来,长白山中蜂产品一直存在着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较小,品牌稀缺等劣势,急需进一步开发利用。
1开发长白山中蜂特色产品的优势
1.1“吉林白蜜”等长白山特色产品享誉海内外
“吉林白蜜”起源于长白山野生蜂蜜,在古代就是一个优势品牌,被官方和民间广为利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吉林白蜜文化。清朝将白蜜列为上品,吉林官府每年定期向朝廷进送白蜜贡品,从此形成“吉林白蜜”品牌。民国时期,“吉林白蜜”从贡品演变为民间珍贵的食品,流通国内外。解放后,“吉林白蜜”发展成为“吉林东山白蜜”。直到现在,由椴树蜜开发出的“吉林白蜜”等产品仍闻名遐迩。
1.2长白蜜蜂文化在长白山区有着极其深厚的土壤
根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蜂蜜被列为贡品,是宫廷的食物、礼物、祭物,由东北各官府筹办,并在吉林的乌拉城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司蜂蜜等贡品的采捕。长白山多种史志都有“渤海国著产蜂蜜”、“女贞国土产蜜蜡”、“蜂蜜出乌拉诸山中”等记载,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吉林都是贡蜜生产基地及内外贸易的主要场所。
1.3长白山中蜂种盾资源丰富,生物学特性利于产品开发
长白山中蜂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区东部的高海拔区(春季型蜜源生态区域)和中西部低海拔浅山地带(秋季型蜜源生态区域),吉林省的桦甸、蛟河、舒兰、安图、柳河、集安、长白等20多个县市和辽宁的桓仁、宽甸、新宾、凤城等县市以及黑龙江的密山、虎林、饶河等县市的部分山区均有分布[6]。长白山中蜂体色为黄色到灰黑色,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生物学及生产性状,其越冬性能极佳,可经受-40℃恶劣环境的考验,越冬饲料消耗少,约为西方蜜蜂的1/3,抗逆性强,繁殖力强,蜂王产卵力好,育虫节律陡,维持强群,最高群势达15框蜂,分蜂性强,一个越冬原群每年5〜6月分蜂3〜10群,有时在8月还进行第二次分蜂,为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必要条件,再加上采集力强、能利用零散蜜源等特点,使长白山中蜂蜜产量与意蜂相比毫不逊色,综合生产效率比西蜂高20.7%〜26.7%,且中蜂饲养成本普遍低于西蜂,在一些边境地区,长白山中蜂蜜售价更是高达50〜160元/kg。利用长白山中蜂开发其它产品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花粉具有调节内分泌、滋补养颜的保健功效,深受广大女士青睐,中蜂个体抗逆性强,对粉源要求严格,善于发现蜜粉源,生产花粉的时间与品质都胜过西蜂,经试验,一群中蜂一天可产22〜54g油菜干花粉,且成本低廉,技术方法容易掌握,效益显著;中蜂王浆为高级营养保健品,市售量非常有限,长白山中蜂容易产生分蜂热,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因此更容易生产王浆,且产浆成本较低;中蜂蛹虫为高级蛋白药食兼用保健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品,利用西蜂巢础生产蛹虫开发潜力巨大;蜂蜡作为工业原料,供不应求,而中蜂具有巢脾快速更新的习性,有利于蜂蜡的生产,又因没有蜂胶混杂,其蜂蜡品质较好;巢蜜品质也较突出;中蜂毒本身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等疾病,由其提取出的溶血毒多肽等有效成分广泛应用于医疗,中蜂易激怒行蛰的习性有利于生产蜂毒。
1.4长白山区蜜源植物资源丰富,为蜂产品开发提供优良条件
长白山山脉横亘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三江之源,森林覆盖率高,有着茂密的森林和良好的植被。复杂、特殊的地理特点决定了长白山区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长白山也因此被誉为全球极为罕见的植物宝库。长白山区气候适宜,蜜粉源植物多达2〜3百种,其孕育的各种中药植物和天然药物花草,驰名中外,量丰质优,所以生长在长白山林区的中蜂采集了天然药用植物的花草,酿造的中蜂蜜被誉为“复方药用保健蜜”。
2长白山中蜂特色产品开发利用现状
2.1长白山中蜂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栖息环境的改变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长白山的开发,一些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蜜蜂赖以生存的蜜源植物不断减少,蜜源结构发生变化,农药和杀虫剂大面积使用,导致蜜蜂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劣,不仅家养量寥寥无几,野生量也减少到很小的范围。严重影响了中蜂产品开发的进程。经有关专家调研发现,长白山中蜂的分布区域正在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呈锐减趋势。目前,纯黄色中蜂品种已很少见到,长白山区特色中蜂种质资源即将面临枯竭。
2.2“杀鸡取卵”的取蜜方式导致长白山中蜂资源受到严重威胁
在长白山中蜂蜜高价格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批找挖中蜂蜜的人员,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人一天能找到3〜4群中蜂,采挖100〜200/kg蜂蜜,大批长白山中蜂在人类传统的猎捕和毁巢取蜜中覆灭,导致中蜂资源严重受损,到90年代后期,一个人几天才能找到一群中蜂。直到现在,野生中蜂仍被毁巢采捕,“自生自灭”的家养中蜂仍被灭群取蜜,中蜂资源严重破坏,如不采取保种挽救措施,势必濒危灭种。
2.3长白山中蜂与西蜂种间竞争依然存在,影响中蜂产业发展
随着西蜂的引入,中蜂分布区域缩小了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了80%以上,山林植物授粉总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20世纪20年代,西方蜜蜂大量引入长白山区并迅速发展,引发了中、西蜂间食物竞争、交尾干扰和盗蜂侵袭等方面的竞争,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种间竞争中劣势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后,长途转地放蜂生产的兴起,使西蜂快速覆盖了长白山区,长白山中蜂的自然分布面积急速紧缩,部分林区出现分布空白,中蜂发展进入衰落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白山整个生态系统的逐渐恢复和西蜂势力的减少,虽然长白山中蜂又出现了初步的复兴趋势,但在大宗蜜源区,中蜂的生存和发展仍然存在着强大的威胁。
2.4饲养规模小,中蜂产品产量低
长白山中蜂分布区业余养蜂户蜂群饲养量较少,一般几群至十几群,并且饲养方式落后,多集中于村庄住所附近。清末民初,东北地区中蜂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山区出现了饲养中蜂百桶以上和年采捕野生蜂蜜吨以上的大户,全东北桶养中蜂达到5万桶以上,加上采捕的野生蜂蜜,年产蜂蜜几百吨,成为当时重要的副业生产项目,中蜂饲养大有前途。
2.5科研投入不足,蜂产品生产体系不健全
长白山中蜂蜜多半为土法生产,没有现代化生产模式进行加工,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只作为民间传统的礼品、商品近距离销售。其它中蜂产品多数尚未真正进入市场,对长白山中蜂产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尚未开始,对高癸稀酸含量中蜂王浆等产品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蜂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总体竞争力不强,蜂业法律、法规体系、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控检测检验体系、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制约着我国中蜂产品优势的发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3开发长白山中蜂特色产品的策略
3.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长白山中蜂种质资源
长白山中蜂具有种内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个完整的种质基因库。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中蜂种质基因,合理规划中蜂的分布与生产,限制西方蜜蜂进入,人为干预西蜂对中蜂构成的威胁,把中蜂作为一个资源长久保护下去,是今后长白山区特色养蜂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保护区内禁止以任何形势收捕野生中蜂,保护区外有计划地组织收捕。收捕长白山中蜂可采用气味诱捕法、烟熏法等多种方法,但不能破坏中蜂原有的生存环境,收捕后尽量过箱饲养。家养中蜂采用活框代用饲料越冬技术[16],在越冬前将传统木桶饲养的长白山中蜂,越冬前改为活框饲养,把利用西方蜜蜂喂制出的饲料脾作为中蜂越冬饲料,使长白山中蜂资源可持续发展。
3.2宣传中蜂产品,创立长白山特色品牌
中蜂产品作为纯绿色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有许多西蜂产品所不能比拟的优点,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中蜂饲养规模较小,中蜂产品生产量、销售渠道极其有限,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蜂产品无所谓中西蜂之分,因此,通过各种媒体,加强中蜂产品的宣传十分必要。同时,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研制“吉林白蜜”等特色中蜂产品,创造长白山特有的中蜂产品品牌。
3.3坚持生产成熟蜜,批量生产中蜂巢蜜
中蜂成熟蜜浓度高,质量上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偏爱,长白山区长期以来坚持生产成熟蜜,为中蜂蜜扩大再生产奠定了良好开端。中蜂采集勤奋,造脾快,蜡质洁白细腻,蜜房盖厚且干燥,这是生产优质巢蜜的必备条件。巢蜜保持了蜂蜜本身固有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更加赋有纯天然野生绿色保健食品的美名,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市场潜力较大。
3.4加快新产品研制,促进中蜂产品深加工
我国蜂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处于原料包装和初加工水平上,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无立足之地,即使在国内,也仍然属于粗放经营模式。落后的蜂产品加工业已严重阻碍我国养蜂经济的发展,加大对长白山中蜂产业的科技投入,促进蜂产品深加工,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附加值中蜂产品,提高检测手段,加快中蜂蜜、中蜂王浆等产品的开发,大力推广一些服用方便的剂型,采用防碎、防霉、保质保鲜能力强的新型包装材料,缩小与西蜂产品包装上的差距,是未来蜂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5扩大中蜂生产,推广活框饲养
中蜂已实现活框式饲养和规模的初步扩大,饲养机具和技术已十分成熟,为中蜂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在中蜂饲养区推广新法饲养技术,提高饲养中蜂的经济效益,进行中蜂饲养及中蜂产品生产技术培训,调动饲养中蜂的积极性,扩大中蜂生产,减少与意蜂混场饲养,确保中蜂产品生产的健康运行。中蜂饲养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户饲养10〜20群,若春秋辅助蜜源好,饲养技术熟练,每户饲养量可增至40〜50群。扩大长白山区业余养蜂生产,增加中蜂饲养总体数量,挖掘中蜂资源潜力,促使中蜂分布呈星罗棋布之势,业余养蜂将成为长白山中蜂养殖产业的新亮点。
3.6加快中蜂育种,提高中蜂产量
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和中蜂人工授精技术均为中蜂的扩大生产和优良种蜂王的快速繁育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在长白山区现有生态环境下,自然繁育受到一定局限,满足不了中蜂资源复兴的发展需求。利用人工授精和基因转移等技术,以长白山中蜂为育种素材,发挥其优良经济性状,在较短时期内,选育出区域内优良的抗病高产中蜂新品种,并且大量推广和扩繁,恢复中蜂种群数量,是保护和扩大长白山区中蜂资源,增强长白山中蜂竞争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3.7创办长白山中蜂产业联合体,保障产品质量
中蜂产业要发展,行业的联盟和合作是关键。传统养蜂者的单打独斗将随着中国的入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快速发展日渐势单力孤。中蜂饲养多数具有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资金投入少等特点,若以各蜂业者联合的方式,形成网络、片区乃至进出口联合体,建立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格局,实现养蜂规模化、区域化,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使蜂产品从原料品质到国际市场的通道均能得到保障,形成有利于中蜂饲养的新一轮良性循环。
3.8开发纯天然功能型原蜜,进行综合利用
中蜂自然分布区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有目的的在药用植物分布区适时采收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纯天然功能型人参蜜、桔梗蜜、黄芪蜜等特种原蜜,利用中蜂生产药食兼用的功能型蜂产品,在人们保健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同时,有效利用中蜂资源,多渠道开发研制长白山中蜂产品为基础的功能性复合饮料、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并将中蜂产业与其它农牧业相结合,使之在饲料添加、抗菌、防腐保鲜、植物生长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4前景展望
养蜂业作为一项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提供人类优质保健产品的绿色产业,已得到国内外普遍公认。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产品,素有“绿色食品”、“天然药品”之称,富含糖类、脂类、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类等,被誉为“天然的营养库”,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等各个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然而,中国的蜂产品大都出口,国内蜂产品消费水平很低,中蜂产品更是微乎其微。长白山中蜂除了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以外,生产性能十分卓越,其蜂蜜蜜香浓郁,口味复杂圆润,回味绵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偏爱,生产特色中蜂产品适合国际蜂产品市场发展的需求。座落于长白山区的国家蜜蜂基因库建设必然对中蜂资源的发展提供契机,有效利用悠久的长白蜜蜂文化、丰富的蜜蜂种质资源、丰富的蜜粉源植物及养蜂科研实力,大力发展中蜂养殖,提高中华蜜蜂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是长白山区发展养蜂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改变西蜂产品单一占领市场的局面,开发长白山中蜂特色产品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