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山县下盘松村党支部书记宋海平觉得自己的家乡要“火”,原因是村民们说,最近常有城里人开车来村里打听这里是不是“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家乡。

平山县位于太行山深处,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馆就在县境内。与西柏坡村红红火火的红色旅游经济相比,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来,作为“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家乡的下盘松村虽然也在平山县内,却一直默默无闻,鲜有游客光顾,连一家像样的农家乐都没有。

不过,这一尴尬局面正在随着一批批“金融人”到来发生着改变。

38岁的宋海平感到他们的村子正站在农家乐经济起飞的“风口”上。“听说西柏坡那边的农家乐生意特别红火,随着越来越多城里人来这里学习戎冠秀的英雄事迹,我们村的农家乐也有希望了!”

10月9日,面对《金融时报》记者采访,宋海平讲述了金融系统干部员工主动到下盘松村扶持乡村经济发展和振兴的故事。

红:英雄故土不应一直贫瘠

下盘松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贴在它身上最大的标签,是“戎冠秀的故乡”。戎冠秀是一位抗日老英雄,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抗战期间,她为八路军筹集军粮、制作军鞋、救扶伤员、组织妇救会、带头送子上前线,创下平凡而伟大的累累功勋,战士和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为“戎妈妈”。新中国成立后,她多次受到毛泽东、聂荣臻、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是拥军爱民的一面旗帜。2009年,戎冠秀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正是这样一位英雄,她生前生活过、战斗过的家乡,却埋藏在大山深处,不为人所知,陷入了贫瘠。“穷”代替了“英雄故土”,成为下盘松村最显著的特征。

2018年早春,在一次扶贫工作调研中,时任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副行长王彦青接触到了下盘松村这块英雄的土地。就在那时,老书记韩志贵期盼中夹杂着怀疑的复杂眼神,深深印刻在了金融人心上。韩志贵对《金融时报》记者说,之前村子里也来过不少扶贫队伍,送送钱物,定定计划,没形成过长期效果,所以他的眼神中充满怀疑。

英雄的土地不应一直贫瘠下去,本着这样的思想,助力下盘松村脱贫致富,成为了金融人心之所系。尽管下盘松村并非指定扶贫点,更不是上级压下的任务,但出于责任感,河北省金融市场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项重任。

使命在肩,老书记的眼神让金融人一刻也不敢懈怠。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腔热忱,更需要充分调研与科学规划,理性的金融人深知这一点。沿着蜿蜒的山路,协会秘书处全体成员深入下盘松村的田间地头,不但为他们带去援助物资,更重要的是详细了解村子现状,与村民悉心交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行动方案。

“我是咱们村第二年轻的人,今年54岁。”村主任韩四毛的这句话道出了村子无奈的现实情况:缺人,尤其缺年轻劳动力。全村349人,由于贫困,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留守的80余人以老、幼、病、弱为主。村庄虽然面积不小,但多山坡地,平整耕地只有230亩,人均不到1亩。有人气,才能有发展,在这个颂扬英雄的时代,英雄的故土不应被遗忘。针对缺人气、耕地少这两大痼疾,协会经过反复研究推敲,决定从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建设和绿色农业这“一红一绿”这两方面入手,助力下盘松村人民脱贫致富。

这一思路向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汇报后,受到了该行副行长文洪武的肯定,也得到了协会会长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的支持。文洪武表示,“一红一绿”的扶贫思路与初衷很好,好事一定要办好,要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把发展绿色农业和创建红色教育基地结合起来,调动会员单位积极性,支持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同时,协会副会长、河北省金融扶贫专业委员会主任、农行河北省分行副行长王振林也亲自带队前往平山县调研,向协会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

既已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实干便是唯一的方向。2019年以来,协会秘书处领导先后9次深入乡间,确立了几项工作目标:利用戎冠秀抗日英雄事迹展览馆帮助下盘松村发展红色旅游,并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助下盘松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一系列工作和变化,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当记者赶到平山县时,恰逢《戎冠秀》歌剧正在上演。戎冠秀的孙女和孙女婿已是退休老人,特地从北京赶来,其他观众也都是本乡本土人。他们激动地对《金融时报》记者说,戎冠秀的事迹听了很多次,以歌剧的形式还是首次见到,很生动,很感人。这部由河北省传媒学院和天津市歌剧院的艺术家们主创的歌剧,成功地让戎冠秀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在一幕幕动人唱段和精彩表演中呈现出来。协会组织多批会员单位观看了歌剧,让戎冠秀的事迹与精神在金融人中广泛传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这部歌剧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下盘松村的“宣传片”,是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打开局面的“切口”。多一位观众,下盘松村的红色旅游就多一位潜在游客。历经近两个小时车程,《金融时报》记者随着协会工作人员来到了下盘松村,而这已是协会第10次下乡。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查看展览馆的修建情况,落实戎冠秀雕塑的尺寸和摆放事宜。

戎冠秀故居附近,有一棵千年古槐,经过专业机构鉴定,已挂上了铭牌,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观景点。它和戎冠秀故居遥相呼应,历史感扑面而来。踏入故居小院,展览馆建设已接近完工,协会秘书长封轲川和副秘书长、市场创新部主任张国瑞拉上村主任韩四毛,以手做尺,以脚丈量,不厌其烦地反复确定着雕塑的位置。封轲川拉着韩四毛,一遍遍叮嘱他把展室打扫干净,要做好院落地面的平整和除草,一定要把制作雕塑的财务账目搞清楚。

面对此情此景,村支书宋海平感喟道:“自从协会来我们村扶贫,感觉他们比我们还着急、还用心,可以说是推着我们向前走。”当被问及金融人扶贫的鲜明特征时,宋海平重复着“务实”这个词,“协会来我们村扶贫,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务实,不夸海口,不瞎订计划,一件件工作,都实实在在的见效。”

“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亚伯拉罕·林肯的这句名言,似乎可以概括金融人在下盘松村的扶贫工作。封轲川向记者坦言:“前期的一些计划,我们在后期调研之后发现不可行,便取消了;可行的计划,我们也力求精细而慎重地推进,不贪一时之功,为的就是让村民看到切实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人“远道而来”的扶贫,自然离不开当地机构和部门的协助。为此,人民银行平山县支行行长安剑平发挥了纽带作用,他多次往返下盘松村和平山县之间,沟通交流,落实资金,助推了多项工作落地。而下盘松村的驻村扶贫工作组也积极作为,在各项计划的落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谈及红色旅游的未来前景,宋海平有着自己的期许:“我们村离西柏坡不远,西柏坡人气旺盛,我们却罕为人知。其实,如果能在临近西柏坡的高速路和普通道路旁竖立起‘下盘松村’‘戎冠秀故乡’的路牌,相信就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我们也能更好地融入西柏坡红色旅游产业中,享受到实惠。”

绿:推动脱贫走上可持续道路

当记者步出戎冠秀故居,一辆大货车正驶到村口。张国瑞向记者介绍,那是协会的会员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的相关人员前来采购下盘松村的红薯。第一批5000斤红薯被一袋袋搬上卡车,7500余元收入攥在手里,笑意写在乡亲们脸上。

会员单位与金融圈,是金融人为下盘松村农产品开辟出的销路;红薯,是协会和农业专家们根据下盘松的自然条件确定下的绿色农业发展突破口。鉴于下盘松村薄弱的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必须要从利用平整耕地种植初级农产品入手,逐步利用起近8000亩高山坡地试点播种经济作物,并最终涉足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探索出更广阔的销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协会决定协助下盘松村组建一个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未来建设一片高山绿色农业示范基地。

金融人深知,空有热情而缺少科学性,扶贫便难以成功。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社,唯有依托这样的主体,才能让村庄中的传统农业成规模、上水平。在金融人的鞭策与村民的努力下,《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下盘松村的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已经拿到了经营许可证。有了农业发展主体,未来全村的脱贫致富便有了组织和平台,下盘松村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有望走得更顺畅。

在合适的土地种植合适的作物,也是发展绿色农业事半功倍的关键。协会请来的农业专家用双手双脚探明了下盘松村的多种类型耕地,给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下盘松村原本以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大片的山坡耕地也未被充分利用。专家认为,结合下盘松村的海拔和土质来看,红薯和苹果树是恰当的选择。于是,在保证必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230亩平整梯田上开始了红薯和苹果林的试点。如果说平整的梯田是下盘松村的“基本盘”的话,近8000亩的高山坡地就是待掘宝藏,要想致富,必须激活它们。专家建议,下盘松村可以选取酸枣、无刺花椒和连翘等经济作物与中药材,试验性地开发高山坡地。目前,红薯种植已经逐渐开花结果,经济类作物的尝试也都在稳步前行。

忙活一上午,午饭时间到了。扶贫人员和《金融时报》记者被邀请到村民家中,享用了一顿简单朴实的农家饭。土豆、豆角、粉条、玉米粥、自制的韭菜花,这些饭菜散发着自然气息和土地芬芳。记者的切身感受是:农家饭虽然可口,但村民家中的接待条件极为有限,场地狭窄、餐具不足。在未来,如果下盘松村的红色旅游成了气候,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是不行的。金融扶贫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引导村民开办一家农家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倡导有条件的村民建设农家乐,为红色旅游团队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这应是村子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饭桌上,除了欢声笑语,脱贫致富仍然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其实,下盘松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越过了3250元的贫困线,但没有人感到满足。大家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守住脱贫成果绝不返贫,并变得更富裕。吃着核桃,大伙儿便探讨起榨核桃油的可能性来;品咂着韭菜花,怎样将韭菜花装瓶出售自然而然成了在坐众人热议的话题。可以看出,要想守住脱贫成果,务必要走农产品深加工、深利用之路,这一点已经成为村民和金融人的共识。

“一定要注册‘戎妈妈’或者‘下盘松’商标,把咱们村的品牌打出去;一定要货真价实,不能偷工减料;一定要通过合作社这个主体对外合作……”这是封轲川提给宋海平殷切而诚恳的建议。看着宋海平和韩四毛憨厚朴实、又严肃认真的神情,相信在未来,市场上将会出现物美价廉、质量过硬的“戎妈妈”品牌农产品,供应人们的餐桌。

“金农合作”的技术扶贫之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金融人深谙这个道理。捐物资、包销路可以帮下盘松村一时,但帮不了他们一世。专业化的技术扶贫之路,无疑是最可持续的办法。因此,在决心投身下盘松村扶贫事业之始,协会就多方联络,找到了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科院”)的专家们。面对这群“不速之客”,农科院的专家们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副院长田东良指派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夕军下乡。李夕军初次来到下盘松村,是一个雨天,气温迫近冰点。他穿着羽绒服,挽起裤脚,踏入泥泞的田野,检测了下盘松村的土质情况,给出了种植连翘、酸枣和无刺花椒的建议。随后,他又帮忙联系到甘薯专家、高级农艺师王海山,经他实地检验后,农科院向下盘松村赠送了脱毒红薯秧苗,一改传统秧苗容易滋生病毒的弊端,在下盘松村的土地中茁壮生长。

“花椒全身都是宝,仁用酸枣价格高,‘商薯—19’是淀粉型红薯,适合做粉条……”谈起专业领域,两位专家心得颇多,娓娓道来,充满职业幸福感。在协会人员、农科院专家和《金融时报》记者的三方座谈中,一次现场办公就此展开。了解到前期赠送的秧苗长势良好之后,田东良当场拍板,后续再向下盘松村赠送30亩红薯秧苗,条件成熟的话,可以将下盘松村建设成为甘薯种植示范点。

农科院的扶贫,不止于赠送。田东良坦率地对协会工作人员与《金融时报》记者谈起了农村工作的感受:“扶贫人员不能大包大揽,不能一直搞免费赠送,也不能一直搞包销,这样容易让村民们滋生‘等靠要’思想。在最初的赠送和包销后,扶贫人员应该想方设法调动村民积极性,找到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带头示范,其他村民见到实效,便能主动跟上,鼓足干劲向前奔。”

协会金融人对田东良的思路深以为然。自然的,协会的扶贫也绝不止于包销,而更多扮演起桥梁纽带的角色,把下盘松村与农科院专家、与千千万万金融单位和金融人联结起来,为下盘松村的脱贫攻坚汇集多方资金与智慧。协会是桥梁,农科院又何尝不是?田东良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农科院扶贫的两大特点是技术性与公益性。农科院坚持送技术下乡,所用的也都是石家庄市财政局拨付的专项资金,每一笔款子,都要用在扶贫的刀刃上。

“我们的扶贫没有那么‘高大上’,发表论文不算突出,但我们要做的,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太行山上。”这是田东良对农业扶贫的总结,“接地气”,是《金融时报》记者对协会与农科院联合扶贫的深切感受。这条“金农合作”的技术扶贫之路,是石家庄金融人与农业人为大山深处的下盘松村送去的一缕“脱贫致富之光”。

在座谈会接近尾声时,协会领导给《金融时报》记者看了一条微信聊天记录,那是宋海平发来的:“本来我们只想着稳稳当当干几年村干部,尽好自己的本分。看到河北省金融市场协会为了咱们村这么努力地义务劳动,我们感觉到自己必须加倍努力,不断进取,不能白当一回村干部!”

这条微信,将下盘松村人民脱贫致富的渴望展露无遗。英雄的故土,不应被年轻人抛弃,不应被人们遗忘。记者不由得回想起了初次见到宋海平的情形,他对《金融时报》记者谈起邻乡的发展:“附近的合河口乡,农家乐发展得不错,已经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将来,我们村把红色旅游和绿色农业发展起来,一定也能吸引更多乡亲回来!”说这番话时,宋海平的眼神中没有怀疑,只有坚定的希望,恰如身边的韩志贵和韩四毛一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