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农民,除了种地外,还在村头山上挖土烧砖;自担任民兵营长后,他带头关闭污染环境的砖厂,退厂还山,建立蛋鸡养殖场,并开垦荒山办起柑橘种植基地,带领近60名剩余劳动力脱贫致富。近日,记者来到临川区青泥镇采访了这位从“盲农”到“庄园主”的徐国龙,倾听他的创业历程。
从“盲农”到“庄园主”
踏上黄道村鹏程山头,记者远远看见一望无际的橘林深处有两个养鸡场,临川区青泥镇人武部杨部长告诉记者,这就是黄道村民兵营长徐国龙的生态小庄园。远处传来清脆的鸡鸣声,伫立橘树下,记者聆听了徐国龙的创业故事。
10年前,与村里的老农一样,徐国龙带领全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几亩薄田,生活平淡且清苦。因不满足于现状,勤劳恳干且头脑灵活的徐国龙在村头的鹏程山上开办砖厂,烧出成千上万块黄(青)泥砖,挣了一些钱,并建造了一栋两层小楼房,成为了村里响当当的“头户”。
2005年,凭借自身优势,徐国龙被选为民兵营长。其间,他出入镇、村与区人武部开会、学习,接受新思想,掌握有关党和国家政策,从中懂得了许多环保知识。联想到自己的砖厂烧砖时产生的烟尘污染,徐国龙不顾妻子的阻拦,毅然封停砖厂,带领家人填平窑坑、恢复原态土壤。之后,他决定改行建立柑橘基地和养鸡场,投资搞生态蜜橘种植和蛋鸡养殖。
因徐国龙的兄弟与族人大多外出打工,分配的山地荒置多年。2006年,徐国龙将10多亩山地归集并开垦成柑橘基地,种植了近2000株南丰蜜橘。2009年年底,徐国龙分期投资130多万元,又开垦10多亩荒山,兴建两个养鸡场,并环绕鸡场栽种了很多橘树。
“每年从北京运进10000羽至20000羽种鸡,再采用生态喂养方法养殖”。在鸡场,徐国龙和员工端着一只盆子,从坡槽里捡拾鸡蛋,并搅拌青菜、米糠等饲料,通过电动喂食机,给蛋鸡供应食料。徐国龙和妻子还专门犁地种菜,有时也割草,作为蛋鸡的辅食。
“庄园充分利用鸡粪作肥料,浇灌橘树,橘林又成为雏鸡的放养场所,周边的绿草和树上的虫子是蛋鸡的佐食。”徐国龙说,整个庄园形成了一条环保生态链。为了搞科学养殖和种植,家境窘迫而初中辍学的他经常借助字典,查阅相关家禽养殖与柑橘种植资料,先后奔赴广州、北京等地学习技术。“这些蜜橘树基本上是施用农家肥,长出来的橘子也特别甜。”徐国龙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丝喜悦。
安置家乡“留守”劳力就业
俗话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得富。近6年来,徐国龙的庄园陆续安置了近60名家乡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鹏程村小组村民徐友泉,今年60岁,生有一儿两女。因无一技之长,加上身体瘦弱,徐友泉无法外出打工挣钱,长年只靠种植几亩稻谷或柑橘维持全家人的生计。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徐国龙专程将徐友泉请到庄园做鸡场的饲养员,每月工资为1300元—1500元。后来,在徐国龙的建议与帮助下,徐友泉重新开垦自家承包的山地,种植南丰蜜橘。
“现在,我家的柑橘收入每年可达20000元。”徐友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去年,他家修建了一栋新房子,妻子也在庄园里务工,儿女都已成家,老两口带着孙子,生活幸福。
自2010年以来,每逢橘子成熟时,徐国龙便雇请30多名本地村民来橘园采摘橘子,并将收获的橘子环保处理后,打包或装箱,销往外地。与此同时,徐国龙不忘帮助员工销售橘子,亲自把橘子捎给商户。
今年42岁的黄栓泉是当地“讨人嫌”的贫困户,生活邋遢,好吃懒做。2011年春节期间,黄栓泉以招待客人为由,前往徐国龙的养鸡场赊账买了100个鸡蛋。可是,黄栓泉竟将大部分鸡蛋拿到市场卖钱,并把钱用于喝酒赌博。得知这一情况后,徐国龙特意从赌场找到黄栓泉,劝他戒赌,并让他到庄园做杂工。在徐国龙的帮助下,黄栓泉改掉了生活陋习,脚踏实地地过日子。
组织民兵帮扶贫困军属
现年56岁、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役军人徐清龙是临川区青泥镇高源橘农,他的两个儿子英年早逝,医疗费负债10多万元。徐清龙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长期挤在破旧的老宅里生活,后来在青泥镇与镇人武部的扶持下,他家承包栽种30余亩蜜橘。
每年蜜橘丰收时节,因严重缺少劳力,徐国龙便带领民兵前往徐清龙的橘园帮忙采收橘子。
“到了雨季或寒冬季节,为了让我们祖孙四人住得踏实暖和,徐国龙等七八个民兵经常来我家维修房屋。”徐国龙义伸援手,让徐清龙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