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生理是食用菌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极大地推进了食用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进程,但是单纯依靠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食用菌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还是必须在翔实而扎实的生理学研究基础之上,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优势。随着这种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用菌生理学研究,本期专辑收录了8篇和食用菌生理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刘奇正等(2021)通过模拟梯棱羊肚菌外营养袋补给生产模式,建立起一种实验室条件下的外源营养研究模型,这为阐明羊肚菌生产方式中的外源营养袋的作用机理提供很好的借鉴方法,也为进一步探讨食用菌营养生理中的“源库流”理论提供了科学思路。漏斗多孔菌生长速度快、极易形成子实体,在20世纪曾经作为典型物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大量食用菌生理学研究,钟丽娟和赵新海(2021)优化了漏斗多孔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为该物种可能成为袋栽食用菌生理研究的典型物种提供了方法学基础。马璐等(2021)研究了碳氮比对广叶绣球菌的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陆欢等(2021)研究了9种碳源和11种氮源对花脸香蘑菌丝生长过程中的生物量以及漆酶等多种酶活的影响。汪乔等(2021)使用3种林木废弃物作为基质栽培肺形侧耳,研究了栽培基质对子实体营养成分及呈味物质的影响。姜宁等(2021)研究了不同光质光照对香菇子实体农艺性状与质构品质的影响。白静等(2021)研究了培养温度的变化对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曹旸等(2021)详细总结了近年来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暗褐网柄牛肝菌的人工驯化过程,以及在菌种制备、覆土出菇、品种选育、营养价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