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月5日
地点: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贵坤 王艳彩 见习记者 颜承昊
一群濒临灭绝的中华蜜蜂在这里拥有了自己的保护区,一座临沂版的“莫干山”在这里打造,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在这里悄然落成……短短3年时间,蒙阴县毛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犹如一幅幸福农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老百姓期盼的好日子成了真。
2月5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毛坪村,重走这个普通小山村的“逆袭之路”。
蜜蜂上山繁衍生息,老周夫妇的“甜蜜”生活
坐落在城崖山上的蜂箱
“这是我们新建的西部环山路、这是新建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是新建的苹果园广场、这是新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沿着环山路,临沂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派驻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第一书记杨晓飞边走边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介绍,毛坪村地处沂蒙山腹地,这里四面环山,地理位置偏僻,果园多,面积大,分布广,以前村子里的道路年久失修,靠天吃饭的问题比较突出。
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跟随杨晓飞来到了毛坪村城崖山,从山脚下往上看,是一个个间隔有序的长方形蜂箱。
“嘟嘟嘟……”远处传来一阵电动车的轰鸣声。
“老周来了!”
杨晓飞口中的老周名叫周示中,今年51岁,有着20多年的养蜂经验,是村里名副其实的养蜂大户。见到杨晓飞,老周夫妇笑得合不拢嘴。用老周的话说,他们之所以养蜂成功,离不开杨书记的功劳。
老周养殖的中华蜜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品种,但是近几十年,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外来物种意大利蜂的入侵,中华蜜蜂的数量锐减,亟需保护。过去,山上的路不通,老周只能在家里养,可家里空间有限,即使房前屋顶全用上,也只能勉强放下十几个蜂箱,而且中华蜜蜂比较任性,三天两头就“离家出走”,老周养蜂的规模上不去,中华蜜蜂也面临灭绝。
2018年4月,临沂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派驻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第一书记杨晓飞到村后,为老周争取了蜂场,老周把蜂箱统统搬到山上。离开了家,施展拳脚的地方大了许多,老周的养蜂规模一下子扩大到了120箱,蜂蜜的产量也大大提升,中华蜜蜂找到了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老周养殖的中华蜜蜂
正值蜜蜂冬眠的时期,跟着老周夫妇,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爬上山近距离查看了蜂箱里的蜜蜂,蜂箱长约50厘米,高约30厘米。揭开蜂箱上厚厚的毡布,老周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欣慰地看着它们。老周算了一笔账,让记者明白了他的致富经:中华蜜蜂一年产一次蜜,120箱年产蜜1000多斤,按照120元网购价来算的话,一年就能收入12万元,相较于以前家养规模,收入涨了10倍!
2019年,毛坪村获评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
“俺今年养的很好,成了村里的‘蜂王’,全靠政府支持!”老周的妻子庄明芳在一旁高兴得合不拢嘴,和中华蜜蜂一样,老周夫妇俩也过上了甜蜜的生活。老周夫妇打算2021年再给蜜蜂扩扩群,用他们的话说,就打一箱扩一箱的话,就能达到260多箱,让毛坪成为中华蜜蜂在沂蒙山区的家!
带头砍掉51棵果树,打造临沂版“莫干山”
使用新型生态环保建材建设的精品民宿
毛坪村有一座亭子,名叫聚龙亭,站在亭前极目远眺,整个毛坪村一览无余。离开聚龙亭,沿着环山路前行,眼前出现一处二层小洋楼,红墙白瓦,门前还有设计好的花圃、小径,煞是好看。杨晓飞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这是依托村子的生态资源优势,修建的一处北美田园风格精品民宿。
“民宿能不能不要院子,少杀几棵?太疼人了!”
“这怎么能行,第一书记带着资金和技术来了,既然项目落到了咱家果园里,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就应该放弃自己的小利益,先为村里增收……”
眼前这座精品民宿,原是毛坪村村支部副书记逯良伟家的一片果园。站在民宿前的院子里,逯良伟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以前,他和妻子的对话彷佛就在眼前。逯良伟带头砍了他果园的51棵果树,为毛坪村民宿旅游战役打响了第一枪。
刚开始杀树时,逯良伟夫妇着实怪心疼。当时他们的果树已挂果,而且市场价很高,果树也有十几年之久。最开始,打算杀30多棵,后来根据项目需要,要扩展面积,最终杀了51棵树。让逯良伟印象深刻的是,那年苹果3块7一斤,一棵树就能卖1000多元钱,51棵树就是5万多,相当于他以前一年的收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毛坪村多年来发展受阻、迟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就是村集体没有收入。为了找到发展路子,2018年8月,杨晓飞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赴浙江省安吉县、德清县考察学习基层党建、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邀请莫干山民宿专家就如何发展乡村民宿经济进行了专题培训。
“杨书记来了以后,给村里做了规划,带着我们分别于 2018年8月和2019年10月两次到莫干山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听都没听过的经验,以前以为民宿就跟农家乐、旅馆一样,就是照顾旅客的吃喝玩乐,现在才知道可以准备伴手礼等特色服务,争取更多的长期客户。”村委委员逯良伟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思想眼界开阔了,接下来就是选址,当时选了几处果园,其中就有我的果园。”逯良伟是土生土长的毛坪人,当过5年兵,2002年12月退伍。考虑到村里苹果多,但是卖不上好价格,退伍后的第四天,逯良伟用自己的复员费买了一辆轻卡车跑市场,年收入5、6万元。2014年,村委换届,年轻的“80”后逯良伟被选为村支部委员,2019年12月又被任命为村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
美丽的毛坪村
如今,毛坪村的生态民宿项目与附近农家乐、采摘园合作经营,组团发展,日可接待游客100多人食宿。通过项目的实施既推动了毛坪村乡村旅游发展,又带动了群众增收。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每天掘进1.2米,环山路让毛坪苹果走向世界
毛坪村的环山路
已是中午12点,在毛坪村100亩苹果精品示范园内,依然有星星点点的果农在山上辛勤劳作,这个季节正是修剪果树的时候。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示范园内看到,园区内钢筋砼水肥池、追溯中心办公室、24小时录像监控设备、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标准管理用房、农产品展示厅等一应俱全。据逯良伟介绍,毛坪的果品实行24小时监控,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实现产品溯源,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毛坪苹果
毛坪村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种植苹果的传统,村里462户、1387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果树,年产苹果高达3万吨。为了解决果品贮存的问题,村里建设了一个占地2260平方米,集储存、交易、服务于一体的水果交易市场,配备1360平米的恒温果品储藏库,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4万元。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水果交易市场看到,一筐筐新鲜的苹果正在等待存入储藏库。“你们看这些摞成‘小山’ 的铁筐,等到了果品丰收的时节,一个个装满果子的铁筐能排90公里,相当于村子到临沂的距离那么长!”杨晓飞说。
“自从村里有了果品交易市场,我们果农不仅可以和前来的采购商直接交易,还能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选择价格高的时候出售,价格低的时候就储存到恒温库里,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俺们的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了!”57岁的果农王明友说。
王明友种苹果长达30多年,今年他种植了5亩地,亩产8000多斤,在恒温库内储存了3万斤。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苹果的市场价在2、3元钱,除去施肥、浇水、摘果、剪枝等各种费用,纯收入也就在1万元左右。如今村里通过“水肥一体化”和有机化肥的使用,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果品质量,价格也紧跟着提升了,一斤最低能多卖5毛钱,4万斤就能多赚2万多!此外,一亩地还能节约3000元的成本,5亩地就能节约近1.5万元的成本。
“毛坪的苹果不愁卖,不仅国内市场覆盖广,还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将毛坪苹果打入20多个海外市场,实现年销售额近5亿元。”据杨晓飞介绍,目前毛坪村正计划再扩建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恒温果品储藏库,届时可实现1000万斤果品的储存。
2019年9月28日,对于毛坪的老百姓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大日子,因为这一天毛坪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这个远离城市的小山村,第一次与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排头兵地区建立起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现在俺们毛坪的苹果也走向了世界,说起毛坪的发展,就不得不提毛坪的环山路!”据杨晓飞介绍,在以前,村子里的道路年久失修,位于村西部的山区更是缺少必要的生产路,老百姓灌溉果树、运输果品主要依靠肩挑人扛。为了让优质的果品走出大山,杨晓飞决定修建一条环山路。在山上修路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拿出路线图,村里甚至征用了无人机航测,遇到坚硬的花岗岩更是难上加难,破碎锤都砸坏了5个,每天仅能掘进1.2米。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最终建成了一条长10公里,覆盖果园2000多亩、公益林3000多亩的环山路。有了它,村民们浇地方便多了,果园的果子也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外运输,销路和销量慢慢有了保障。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第一书记工作组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五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工作,实现村集体增收50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为毛坪村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杨晓飞说。
路,到处都有,毛坪的路却不普通。正是这条路,让中华蜜蜂在沂蒙山区有了自己的家,让临沂版“莫干山”悄然落成,让毛坪的苹果走向了世界,让一群困守着土地的朴实农民,在这里昂首阔步,走向未来。毛坪的路,滋养了生命,连通起世界,温暖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