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目标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唐山学院 刘丽红 田颖 李继伟

摘要:高校第二课堂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具有内容丰富、形势灵活、针对性强、实践性突出等特点,是重要的育人平台和阵地,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但由于育人理念和培育目标不明确、顶层设计架构不完善、与社会连接度不高等原因,至使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基于第二课堂多元目标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丰富项目供给、深挖社会资源、创设评估体系,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有裨益。

关键词:第二课堂;多元目标;应用型;育人机制;

新时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以实现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定位。而高校第二课堂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具有内容丰富、形势灵活、针对性强、实践性突出等特点,是重要的育人平台和阵地,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运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第二课堂在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快速发展,成为连接社会人才需求与有效实践资源的桥梁,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但由于育人理念和培育目标不明确、顶层设计架构不完善等原因,至使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第二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第二课堂缺乏目标引导,活动安排较随意,没有形成像第一课堂一样的目标体系。从教师层面不利于师资的整合,从学生层面不能满足学生发展性需求,导致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同质化,甚至偏休闲、娱乐,没有充分发挥其在能力提升、知识扩展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价值。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系统协同度不够

许多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者之间在目标设定、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方面相互割裂,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合力,至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在师资力量方面,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任务主要由团委及学生管理教师担任,缺乏一定的专业背景,对于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老师难以进行深度指导,没有真正实现通过第二课堂深化理论知识的目的,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三)利用第二课堂实现学科交叉渗透效果不显著

为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第二课堂作为知识拓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但目前,校级和各院系的第二课堂项目专业间交叉、渗透设计的关联性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多种可能性发展。

(四)第二课堂项目开发与社会连接度不高

第二课堂项目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很多院校的项目开发设计不尽完善,与社会和学生实际需求脱钩,学生即使参与活动也不能真正了解社会相关领域,较为“形式化”。应多方面挖掘第二课堂的社会资源,形成项目体系,为学生搭建起走进社会的桥梁,在项目活动中不断的实现社会化。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多元目标体系的设立

我国新时代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已经从单一的“知识型”转向应用型、复合型,多元目标理论正契合了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运行应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建立多元目标体系,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实现自我发展。

(一)政治文化素养的提升

政治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包括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人文底蕴等具体能力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作为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将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因此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思想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既是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保证,也是大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专业知识技能的构建

专业知识技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等具体能力要素。第一课堂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第二课堂开放性活动的开展夯实理论基础,尤其帮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交流实习等活动使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以高效巩固和提升,将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学生在这一实践运用过程中得到反馈和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同时,也能深入了解社会和专业领域发展情况,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能在毕业后顺利实现身份的转变和知识技能的衔接。

(三)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技能,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一个优秀团队作为支撑,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分工合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第二课堂项目活动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活动的作用,磨炼团队精神,提高个人适应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等具体能力要素。自主创新能力不仅给学生个人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也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核心特质的个性培育

核心特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第二课堂育人的重点关注内容,包括自信乐观、诚信正直、抗挫能力、自我认知等具体品质内容。核心特质更关注于深层次的个人性格特征,对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具有长远的深远意义。

三、多元目标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能激励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通过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既定目标,从而能够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在多元目标体系构建之后就要对多元目标进行分解,从顶层设计、供给项目、可用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规划出具体实现路径,以保障多元目标的实现,使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QQ图片20220115111233.png

(一)明确多元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第一、第二课堂一体化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应是非此即彼、相互割裂的,应该在多元目标体系之下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两者的一体化发展,能够相辅相成,发挥合力。

1.人才培养方向一致

第一课堂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建构,第二课堂侧重于政治思想、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自主创新、核心特质等能力水平的提升。第一课堂是基础,只有打好理论根基,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实现创新,同时也只有在充分的实践之上,才能加深和巩固基础理论、提高知识的厚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因此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展。

2.师资管理调配统一

聘任具有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指导第二课堂项目活动,更好的实现第二课堂的教学目的,真正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有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同时在实践中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也为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交融、促进。

(二)基于多元目标丰富项目供给,为学生提供多种层次选择

第二课堂活动是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必须始终围绕多元育人目标进行项目设置,可以搭建起五大模块三个层次的项目供给体系。

1.横向五大板块

为避免项目内容同质化、形式化,要对项目进行分类和梳理,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项目。根据内容具体可分为思想政治、实习实践、专业拓展、创新创业、文体技能五大模块。同时,五大模块又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能够满足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打造第二课堂项目的“优质套餐”。比如大一的学生课余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在新的环境中可能会侧重于参加文体活动发展兴趣爱好;大二大三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可能更侧重于实习实践和专业拓展方面的提升和发展;大四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会有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板块的项目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2.纵向三个层次

由于学生个体专业类别、学习能力、原有知识基础等原因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在第二课堂项目供给上要以多元目标为导向提供三种层次选择,即基础巩固层次、拓展深化层次、综合开放层次。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第二课堂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需求。

(三)基于多元目标创设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

为了检验第二课堂育人效果,针对多元目标下政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特质五大内容要进行一定阶段的评估,建立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动态评价体系。

1.多元主体

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本人、活动组织者、社会专业人士、同学等,可以从不同视角、多方位进行考察。让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当中,能更好的实现自我教育,化被动为主动;活动的组织者对于活动的完成效果具有更多的发言权,能够给出准确评价;社会专业人士因为具有专业背景,他们的评价更客观、公正;同学之间由于相互合作,分组活动的贡献率等他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真实。

2.形式多样

评价也因内容不同可采取笔试、谈话、材料分析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可以更全面的对相关能力进行评估。直接能够量化的部分可以用笔试、证明材料等形式认定;不能直接量化的,要转化方式,如志愿服务活动就可以以活动时长来记录认定。

3.动态评价

以多元目标为导向,以客观记录为依据,以动态评价为激励。评价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评估结果的反馈、改善与提高。学生可以根据第二课堂评估结果形成自我认知,有针对性的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 鹏 李 娜.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0 ( 5).

[2]李雪娇.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满足社会人才需求[D]. 智库时代, 2018.

[3]郭胜利 于淑平. 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D].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丁升. 提升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贡献度的路径探析[D]. 湖北经济学院, 2014.

[5]商志晓.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D]. 山东教育(高教), 2019.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