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存 张国胜

时势造就英雄。有时,一个时代,一件事,一个物件就能成就一个人。河南省安阳市人大代表、内黄县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建刚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红尖椒而成为改革大潮中的佼佼者的。

红尖椒,虽然个头较小,但它以辛辣的独特个性,深受大家喜爱。同时,经过加工后的尖椒又是方便面、辣条、辣片等多种食品的主要作料。红尖椒不但在中国备受青睐,而且也很受海外同胞的欢迎。杜建刚牢牢抓住红尖椒在全球畅销的机遇,利用他的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把“红色沙区”的红尖椒远销到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以及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出口尖椒6000吨,创汇突破1000万美元大关,2021年,预计到年底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这个公司实现了9年创汇持续增长。

杜建刚,1971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井店镇东江村。内黄县素有“红色沙区”之称,该县的井店镇、六村乡、后河镇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中心区。抗战时期,井店镇有“小延安”之称。红色沙区曾走出过王从吾、刘汉生、平杰三、喻屏等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其祖父杜国栋抗日战争时就是区委书记、支前模范,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3个乡镇的党委书记,曾经被授予“共和国奠基人”。小时候,杜建刚经常缠着爷爷讲和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爷爷在杜建刚眼里是位英雄,是他学习的楷模。他自幼就在心里暗暗发誓,做人要做像爷爷那样的人。杜建刚父亲弟兄5个,都是国家公职人员。红色家庭、红色教育,父辈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熏陶,使他自幼就有雄心壮志,同时乐善好施,善于帮助别人。

1988年,杜建刚接了父亲的班,到县沙灰砖厂当了一名工人。从此,17岁的他走上社会,开始在这个大千世界驰骋拼搏。

因沙灰砖厂效益不好,为了生计,1991年他辞职回家,开始了漫长的经商之路。从1991年到2021年,30个春夏秋冬,杜建刚商海弄潮,虽然他是成功者、胜利者,头上布满了光环,但是人们都知道,人生的道路并不都是铺满鲜花,洒满阳光的,也有坎坷,泥泞。他一路走来,风雨相伴,艰辛遍尝,感慨颇多。

刚辞职回家那几年,杜建刚啥都干过。除了种好几亩地外,贩运过蔬菜,到安阳卖过豆腐皮、花生米,煮过烧鸡,卖过肉,开三轮车给别人拉过化肥,整日起早贪黑,没日没夜,挣个辛苦钱。

他曾想过,如何搞一个专业生意,把它做大做强。搞什么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杜建刚对红尖椒产生了兴趣,从此就和尖椒结下不解之缘。

1995年,内黄县六村乡破车口村的一户农民种了几亩尖椒,在市场上卖出了10元一斤的天价。要知道,当时一个建筑工人干一天的工资也只是这个数字。翌年,尖椒首先在破车口及附近村庄大面积种植,取得的效益依然不菲。六村乡党委、政府领导看到种植尖椒这个经济作物比种粮食收入可观,及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力推广尖椒种植。六村乡的做法也带动了全县的种植结构调整,尖椒种植迅速普及到全县其他乡镇,同时形成规模,使红色沙区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尖椒之乡。各地的客商蜂拥而至,内黄快速发展成为豫北最大的尖椒市场。

起初,杜建刚并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来对于种植尖椒没有经验,二来还有其他事情缠身。但架不住有关尖椒的消息不绝于耳,他也就悄悄上了心。

1997年,杜建刚在一张《河南农村报》的中缝看到一条消息,说是本省南阳地区的一个地方种植的尖椒喜获丰收。他随即与一好友商议前去考察。两个人坐车直达郑州,又倒车去了南阳市内乡县,再转乘当地农村的三轮出租车,在该县的瓦庭、师岗两个镇转悠了两天,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取了一些尖椒样品就打道回府了。

在南阳市内乡县的这次考察,虽说没有做成生意,但也使杜建刚初步认识了尖椒,知道了其中的价格差等重要信息。半月后,他又从《河南农村报》上看到一条信息,说是商丘市民权县的一个地方尖椒滞销,种植户十分焦虑。于是,杜建刚又约上好友,坐车直接去了民权县,在该地王桥乡狄庄村的一家农户,找到了发布消息的农民,并很快谈妥,开始收购尖椒。

杜建刚两人在该农户家一住就是四五天,白天吃的是农家饭,夜里合睡一张门板,只有一条被子,冻得睡不着。就是这样,他们也忍住了。他们很快收购了六七千斤尖椒,租赁了当地一辆汽车拉了回来。还好尖椒很快出售,赚了2000多元。这是他在尖椒上淘的第一桶金。

初战告捷,让杜建刚尝到了小小尖椒所蕴含的甜味,从此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尖椒生意。

怎样才能把尖椒生意做好做活?善于动脑筋的杜建刚,从自己所在村的地理位置考虑起。东江村位于内黄县井店、亳城、六村3个乡镇的交界处,内黄至浚县的省道和由六村乡通往县城的6公里长的乡道在此交会,而他的家恰恰扼守丁字路口,是过往行人的要道。1999年,杜建刚和家人一商议,在临路的房子上重新开了个小门,在路边铺了一块塑料布,摆出一台称重的地磅,当起了坐地收购的“小老板”。

六村北边乡镇村庄种植户到尖椒市场出售尖椒,杜建刚的收购点是必经之路。杜建刚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顺便就把那些散户的零星尖椒收购到手,然后开上自家的三马车,拉到六村尖椒大市场出售,赚取一定比例的差价。

杜建刚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常年的劳碌奔波,也让其增长了许多见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实地考察的良好习惯。当地的尖椒收得差不多了,杜建刚听说新乡市有一个市场的尖椒销量很大,就印了一些名片,坐车前去参观考察。

到了新乡市老君庵市场一看,尖椒确实不少。杜建刚一打听,经销商大部分来自本省商丘市。他把名片一发,就有人主动和他沟通交流起来。也有人为他指点迷津,告诉他这个市场其实并不大,劝他不妨再到郑州市看一看。“郑州?在郑州哪里?”杜建刚紧追不舍。对方告诉他,郑州市北三环有个调味品大市场在陈寨,并且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

就这样,杜建刚又马不停蹄赶到了郑州。这一次,他不但大开眼界,还和介绍的那位尖椒经销商见了面。那位客商姓李,南阳人,也是先在家做尖椒购销的小生意,后来进的城。那位客商听了情况介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杜建刚一块儿来到了内黄。

得知内黄县有种植面积可观的尖椒,郑州的客户纷纷前来考察。杜建刚的销售点门庭若市,这个客户还没有打发,又一个客户下订单。货发郑州比发新疆及南方诸省市要方便快捷许多。有的郑州客户今天刚刚发走一车货,第二天或隔一天又带着车前来收购。杜建刚就想方设法联系尖椒货源,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那年冬天,他的尖椒销售收入5万多元。

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反之,什么东西多了,价格自然也就低了。2001和2002两年,全国不少地方盲目跟风,尖椒种植一哄而起,导致供大于求,尖椒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然而,杜建刚从事的中介代购却逆势而上,异常火爆。他瞅准商机,及时扩大业务量,并且在村外的马路边又租了一块地,搭建了几间简易房,搞起了收、捡、装、运一条龙服务。

杜建刚对不管来自何方的客商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在吃、住、行、收、装、运各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诚信,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最多时,他的客户一天有18位,分别来自重庆、成都、郑州、乌鲁木齐等地,日发货近百吨。到了2003年,杜建刚已经是身价百万且小有名气的“土豪”老板了。

2004年和2005年的尖椒行情更加低迷,上等尖椒跌入每斤2块多钱的谷底。令人不解的是,平时并不常见的郑州市中牟县的一些客商却出现在六村尖椒市场,大量收购低价尖椒,把开封市的冷库堆得满满的。到了2006年,尖椒市场复苏,价格步步攀升,甚至一度突破每斤10元的历史高位。那些库存的尖椒又陆续从开封市回流到了内黄,并迅速发往全国各地。

中牟客商赚了个钵满瓢满。内黄的尖椒商也闻风而动,纷纷搞起了囤积性收购,业内称“盘大营”。一时间,六村尖椒市场“盘大营”成为新时尚,大车小辆奔走在省内外各地抢购尖椒。

那时,别人囤积的多是质量好的尖椒,杜建刚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每斤0.5元的价格买了百余万元的别人都看不上眼的花皮椒。到了来年抛出时,已经是3元一斤的价格了,这次杜建刚淘了一大桶金。

2005年,内黄县政府决定建设纵贯全县南北的旅游专线,这条公路要从东江村村东500米外穿过。杜建刚十分清楚,一旦旅游专线修通,自己收购尖椒的地理优势将不复存在。他未雨绸缪,提前在省道与旅游专线交会的十字路口租赁了5亩地,着手建设新的尖椒收购点。

从中牟客商利用冷库储藏尖椒发大财的现实中,杜建刚悟出了要想把尖椒生意做大必须建冷库。于是,他在镇政府划定的商贸区流转土地6亩,利用这几年做尖椒生意积累的资金动手建设冷库。

之前,全县只有县肉联厂一个冷库。后来库存尖椒兴起,人们才发现原来距离冷库很远。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远到郑州,开封、安阳水冶、白璧,近到濮阳、浚县,各冷库都成了内黄尖椒的天下。堆积如山的尖椒,也救活了一些即将倒闭的冷库经营者,同时也为尖椒市场增添了活力。利用冷库储藏尖椒,不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尖椒供应。只要价格合适,随时可以发货。但是,入库、出库的费用无形之中压缩了经营者的利润空间。

2007年,就在当时的215省道、后来的230国道边,一座投资400余万元,长40米、宽30米、高8米,能容纳干辣椒1500吨的冷库拔地而起,填补了内黄储存尖椒冷库的空白。杜建刚敢为人先的举动在六村尖椒市场引起强烈反响。

一时,杜建刚的冷库在内黄成了香饽饽,那些搞储存尖椒的客商谁愿意舍近求远?前来找杜建刚联系储存尖椒的客户踏破了门槛,预约的电话响个不断,有的甚至托关系送礼物千方百计想往里挤。最旺的是最初几年,前来运输尖椒的车辆排成了长队,冷库全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年创收入30多万元。

在杜建刚的影响下,六村尖椒市场周围的冷库建设迅速掀起高潮。短短几年时间,20余座冷库相继建成投产使用。内黄结束了把尖椒拉到外地去存放的历史。

致富种植红尖椒视频_红尖椒种植致富_红尖椒种植方法

2008年8月,杜建刚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取名“内黄县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因为经营尖椒购销多年,收发货物流程已经完全成熟,也基本用不着这个牌子,他就将这件事暂时放在了一旁。后来发生的几件事,让杜建刚逐步认识到了办公司对做外贸生意的重要性,并完全进入这个领域。

2012年,他决定复活自己的公司,先后跑了海关、商检、税务等7个主管部门,终于办妥了有关手续,具备了经营对外贸易的基本条件。

当年年底,香港一位客商下了一个单子,想要80箱尖椒。这是杜建刚从事外贸出口的第一单生意。虽然他知道这笔生意赚不了钱,但是他还是特别重视,挑选最好的尖椒精心包装,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做外贸,以求有个良好开端。当时公司手续还不全,他就联系上一位南阳的朋友,把尖椒装到自己的面包车上,带上员工,跑到南阳进行了商检。然后又返回郑州,到省商品检验检疫局,跑妥程序后再去北京。因为北京大兴有香港客商的一个货柜,均为国外一家餐馆采购的物品。杜建刚和员工开着车,奔波2000多公里,才把货送了出去。

在杜建刚诸多的客户中,有一家山东省胶州的联大行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主营进出口贸易。从2009年开始,杜建刚就为人家做代工,就是代收、代加工尖椒。他发现这家公司做外贸生意发展很快,短短的时间内就盖起了办公大楼,业务量倍增,规模明显扩大。由于这家公司对他的启发,更坚定了他做外贸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夏天,杜建刚和云南一家公司签了一个单子。每次都是发往青岛,在发最后一个货柜的时候,对方改变了路线,让他转发云南省丘北县一家从事外贸生意的公司。

杜建刚随车同行,走了三天三夜,才找到了那家公司。对方又是设宴接风,又是派专人带他观光旅游,就是只字不提付款一事。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待了几天,杜建刚实在忍不住了,就找到他们的经理洽谈。对方却告诉他,发往美国的尖椒有质量问题,美方不但不接受,还让再拉回来。杜建刚一听就急了:“这几次的尖椒都一样啊!咋会有问题?”“一样,是吗?”对方经理也紧追不放,随即拿出一份材料,让他在上面签字,证明自己发的货物没有任何问题。杜建刚知道自己发的尖椒都是个顶个的上等优质品,就十分自信地在上面签了字。没想到,对方紧接着又拿出了手机,让他看几张照片,说这是从美国某港口传过来的。照片上的尖椒确实不好,但杜建刚也无法解释。对方咄咄逼人,反咬一口,硬说杜建刚提供的尖椒是次品,扬言要求赔偿损失,一时间,事情就僵在了那里。

在云南,杜建刚一住就是20天。反正也没有什么事,他就在那家公司闲溜达,到各个部门参观。这家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个部门都在有条不紊地运作。他就挨个走访询问。对方心中有鬼,不但没有限制他的行动,还让主管外贸的刘经理向其认真介绍了有关情况,给他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杜建刚虚心请教,用心记录。外贸出口的关键技术就这样被他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这次价值35万元的尖椒只给了5万元。后来,杜建刚多次提及这件事,并豁达自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交了30万元的学费,掌握了一项关键技术,值!”

2012年春天,杜建刚在郑州市航海东路开设了自己的办事处,聘请了几位郑州大学的学生,并首次参加了广交会。

在那次广交会上,杜建刚收获颇丰。他的展位和山东省的一家公司的展位背靠背,对方的公司主营大蒜出口,规模很大,只派出一位业务经理前来主持。那位女经理姓马,30岁左右。互相一介绍,原来是河南老乡,家在郑州,二人顿时倍感亲切,沟通交流更加方便。

广交会的几天中,两人多次交谈,并互留联系方式。因为都是经营调味品的,共同语言多,会后也不断沟通联系,交流经验、互换信息。同时,也增强了互信。杜建刚十分佩服马经理知识渊博,外贸经验丰富。

2013年春天,在一次电话交流中,杜建刚意外得知马经理已经辞职回了郑州,就立即诚邀她加盟合作。3天后,马经理和杜建刚通话,约他到郑州面谈。杜建刚在郑州的办事处热情接待了她,二人就有关事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很快就达成协议。杜建刚很大度,聘请她为办事处经理,把郑州的事情全部交其处理。

马经理接手郑州办事处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加上她在原来的公司就是外贸专员、业务经理,别看年轻,因从事对外贸易多年,专业技术十分过硬,各项工作处理得很到位,杜建刚特别满意。

自从有了马经理的加盟,杜建刚如虎添翼。在她的帮助下,外贸工作迅速展开并壮大,当年就创汇50万美元,第二年达到150万美元。

面对竞争激烈的外贸市场,杜建刚又及时调整部署,扩大经营规模,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运营体制,多渠道招收人才,形成了专业化、技术化的团队,使兴隆公司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刚做出口贸易时,公司主要是出口尖椒,产品附加值较低。后来为了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他们相继开发了辣椒粉、辣椒圈、辣椒丝、辣椒籽等8个新产品,产品附加值提高了20%。

德国一客商需要辣椒粉,杜建刚立即组织生产、装车,及时发货。收到产品后,那位客商还专门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西班牙一家公司求购尖椒把。可是,以前尖椒把都是掰下来扔掉的废料。杜建刚不怕麻烦,立即四处联系,组织收购,以最快速度发走24吨货,创汇1万多美元。

产品的细分,档次的提升,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也带来更多的国外订单,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7年,杜建刚对公司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重新规划了厂区布局,更新了车间设备,提升了生产工艺,规范了生产流程,健全了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产业升级,公司成功打开欧盟市场,极大地提升了内黄尖椒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当年,公司出口创汇336.14万美元。

为了学习到更多的外贸知识,结识更多的朋友,杜建刚立足家乡,放眼世界。从2012年开始,他多次带领自己的团队参加广交会和各种投洽会,并远赴台湾、韩国首尔、印尼雅加达及美国、德国等地参加展销会,推介公司产品,大大提高了内黄尖椒的知名度,助推乡村振兴。

笔者采访杜建刚时,一大早走进内黄县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只见门前车水马龙,一车车尖椒从一个个农户家汇聚到这里。“这是六村乡刘邢堌的尖椒,一包50斤,一共200包。”正在忙碌着的工人说。

该公司有12辆小型货车,专门负责门对门收购农户的尖椒。“我们这几天每天都能收50多吨尖椒,我们的价格比市场价略高。”杜建刚说。

走进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他们有的分拣辣椒、有的装袋、有的称重、有的打包……好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据杜建刚介绍,内黄尖椒出口呈现良好增长趋势,这与内黄县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尖椒)质量安全示范区密不可分。内黄尖椒色泽亮丽、辣度高,富含辣椒素,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内黄县种植尖椒已有20多年的历史,常年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目前已经形成生产、加工、出口的产业链条。内黄县出口尖椒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于2012年,规模6万亩。该示范区远离工业区、无污染,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2014年,该示范区被授予“河南省出口食品农产品(尖椒)质量安全示范区”。2015年,该示范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尖椒)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

“内黄尖椒出口的连续增长也促进了内黄尖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内黄县农牧局的相关负责人说,“因为种植尖椒的收益较高,群众种植尖椒的积极性非常高。如今,内黄尖椒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内黄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效应的尖椒交易集散地。随着内黄尖椒出口快速增长,尖椒的加工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升级改造。”这都为杜建刚的生意带来无限商机。

火红的尖椒不仅带红火了杜建刚的企业,也带动了当地种植结构调整,顺应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现有尖椒种植基地8000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种植户近千户,每年收购尖椒8000吨,带动种植户年平均亩增收300元左右。

杜建刚的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是内黄县尖椒出口创汇大户,市、县、镇政府领导在贷款、疫情过后的复工复产等方面都给予了及时协调和帮助。杜建刚是市人大代表,市县人大领导对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更是情有独钟,多次前去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市人大还聘请专家为他的出口产品设计外包装。

杜建刚经常说:“我的事业和大地紧密相连,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内黄县的营商环境一流。我富了不能忘记乡里乡亲,更不能忘记回报社会。”

杜建刚践行自己的诺言,致富不忘乡邻,不忘回报社会。他从收尖椒开始,就不断雇用街坊邻居帮他检、装、运,少则两三人,多时几十人,甚至超百人。因为杜建刚从不拖欠工人工资,信誉极佳,大家也很愿意跟着他干。

在内黄县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检、装、运等各个环节都是本地农民工,有的已经在杜建刚手下干了20余年,他们吃苦耐劳的朴实作风让杜建刚印象深刻,对待这些父老乡亲也格外亲切。除了工资按时发放以外,谁家有了困难,他也及时伸手相助。一位工人为儿子娶媳妇,手头紧张,杜建刚得知情况后,立即拿出2万元,感动得对方接钱时双手直颤抖。

工人们在这里上班挣钱,还可以照顾家里。家门口挣钱,一举多得,其乐融融。

东江村村民苏建利说:“我们每天都来公司上班,一天八九十块钱,一个月两三千块钱。下班后又能和家里人团聚,处理点家务,感到十分满意。”

村民苏喜芬家有4亩地,以前种玉米,每年只有4000多元收入。后来改种尖椒,一年能收入一两万元,加上打工工资,年总收入超过4万元。

杜章芳,东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他一直在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上班,每天能挣80元钱。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他非常满意。

像杜章芳一样,在兴隆农产品公司务工的贫困户有19人,占到公司总员工数的20%以上,他们从事收购、分拣、打包和出货工作,每人每月工资1500~2000元,年均增收2.5万元。

在历时5年的县脱贫攻坚中,杜建刚亲自扶持帮助98个贫困户脱贫。2021年3月,内黄县兴隆农产品有限公司被安阳市扶贫办公室授予“扶贫龙头企业”称号。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5·12”强烈地震,杜建刚带上1万元现金,第一时间来到井店镇民政所,向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心意。后来,这件事上了《安阳日报》,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2017年,安阳市电商网络协会集体看望慰问老城区二道街贫困户,为他们送去了温暖。杜建刚参加了慰问,并为活动捐资8000元。

2019年年底,杜建刚向全镇贫困户一次性捐款6万元。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爆发,并波及到内黄县。大年初五,杜建刚专门购买的棉大衣、棉被各100套,捐给了镇政府,并向东江村抗疫执勤点捐资2000元。

2021年7~8月,内黄县连降暴雨,遭遇到1963年以来最大的水灾。尤其是从7月20日起,暴雨如注三天三夜,造成严重内涝,田野里都是水。杜建刚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立即拿出5万元,想方设法联系货源,购买了30台移动式抽水泵和抽水用的塑料管子,支援东江村抗洪救灾。农户们如获至宝,积极行动,迅速掀起排涝保产的高潮,纷纷夸奖杜建刚为大家办了一件雪中送炭的大好事。

后来,随着降水量的进一步加大,卫河水位超警,国家启动了蓄滞洪区分洪,内黄县的部分村庄被淹,蓄滞洪区的村民被政府及时转移,妥善安置。杜建刚又购买了价值2万元的米、面、油、矿泉水、卫生纸等生活用品,送到了位于井店镇一中的灾民安置点。

杜建国是村里的贫困户,杜建刚把他纳入帮扶范围,并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他的女儿上大学,杜建刚一次就资助了5000元。平时,零零星星的小资助更是不计其数。

2021年9月,井店镇实施亮化工程。杜建刚又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捐资6万元,有力助推了这项工作的推进开展。

为了支持家乡颛顼帝喾陵的开发建设,杜建刚先后捐资7万元,表达了一位炎黄子孙对人文始祖的敬意。

内黄县有一支脍炙人口的公益性组织——枣乡救援队。从救援队成立那天起,杜建刚就多次捐资捐物帮助他们,具体数目已经难以统计。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不知不觉,杜建刚已经从事尖椒购销20余年,本人也步入知天命的行列。随着事业的发展,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2014年,杜建刚被中国辣椒产业大会联盟委员会授予“优秀辣椒人”称号;2017年,当选安阳市电商网络协会副会长,同年,被评为“安阳市十佳电商人”;2018年,被选为安阳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电商扶贫带头人”;2020年,当选内黄县果蔬产业协会辣椒产业委员会副会长;2021年,被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聘为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相信只要杜建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一定能把小尖椒的生意做得更大,“红色沙区”的红尖椒一定能香飘全球。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2022年第1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