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头猪(Duntoupig)是海南省东方市农民1949年前从广东、广西等地引进小耳花猪并经过长期选育繁殖形成的一个类群,属两广小花猪。由于该猪原产地在海南省东方市墩头地区,故得名墩头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墩头猪主产区在海南省东方市墩头地区,中心产区为东方市八所镇的墩头、新街、港门、北黎、新北、剪半园、昌义、益兴等沿海村庄(渔村)。其他乡镇农民也有饲养,但数量不多,主要分布于四更、三家、八所镇部分村庄。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东方市位于北纬18o43’08”~19o18'43”、东经108o36’46”~109o07’19”,地处海南省西南部,东部山区海拔750m以上,最高海拔1530m,西部平原地区海拔50m以下。属热带亚热带地理气候,气温较高,夏季雨量较充沛。据东方市气象局1971—2000年气象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23~25℃,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5.8℃;全年无霜期。年降水量为950~1900mm,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时数2628h。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玉米、甘薯、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香蕉、芒果、西瓜、花生、甘蔗、剑麻、橡胶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调查和有关资料记载,墩头猪是当地居民1949年前(年代无法考证),从广西北海、广东湛江、越南海防等地引入猪种,经长期选育形成的一个适应本地饲养的猪种。也有人认为这一猪种主要来自广西合浦的公馆地区,经本地群众自繁自养,长期选育而成。该猪骨细皮薄,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市场供不应求,故群众饲养积极性极高。据调查,近代该地区从未引进外来猪种进行杂交,其生产繁殖都是采用留子配母或专门饲养公猪户主牵公猪上门为母猪自然交配。一般母猪产仔后20天左右,除选留作种用的小公猪外,其余小公猪全部去势;后备母猪也从同窝仔猪中选留。

墩头猪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的特点。对当地高温、高湿环境适应性较好。经调查,,近50年来未暴发过恶性传染性疫病。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东方市2006年末存栏墩头猪3000头[],其中母猪920头、能繁母猪880头、后备母猪40头,成年种公猪9头、后备种公猪4头、仔猪2050头。东方县1982年约存栏墩头猪6000头,其中母猪1200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人文、社会的变迁,墩头猪生产受到一定影响,饲养量逐年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1. 外貌特征 墩头猪体型中等,长短均匀,体质强壮,结构匀称、清秀。头部、腰背、臀部、尾为黑色,腹部、腹侧、四肢为白色,颈部有一条10~15cm宽的白带。头额部有垂直到嘴唇的一条白线(或白斑)。全身白色约占2/3。头小,嘴短,额平直,眼小、有神,耳小、直立、稍向外倾。颈短粗、肌肉丰满,躯体稍长,背腰稍凹。母猪腹部膨大、下垂,部分重胎母猪多数拖地。臀部较丰满。乳头对称排列、发育良好,乳头一般12~14个。四肢短小,蹄壳坚实。尾长、近飞节,尾端呈鱼尾状。肋骨14对,少数为13对。成年公猪睾丸较小,阴囊不明显,獠牙较长但不外露。

2.体重和体尺据2006年调查测定,成年墩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

1. 繁殖性能2007年2~5月对墩头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调查饲养户12户,公猪85~94日龄性成熟,90~97日龄可配种;母猪152~161日龄性成熟,153~162日龄可配种。母猪一年四季都可发情,没有明显的发情季节,发情周期18~21天,妊娠期111~115天;窝产仔数11~14头,窝产活仔数10~13头,最多可达19头(表2)。

2.育肥性能 据2006年对农村饲养户的调查,墩头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一般以20~30日龄小乳猪作为商品(烧烤或白切)。饲养育肥猪的较少,育肥猪采用农村的传统方法饲养。

2006年对5头平均宰前活重82kg的墩头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2008年测定了1头猪肉质性状,结果见表3。表3墩头猪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墩头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制定保护计划,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墩头猪中心产区从未引进其他猪种进行杂交改良,其体形外貌基本一致,遗传性能稳定,是进行育种研究和医学实验动物培育的良好素材。

五、品种评价

墩头猪具有早熟易肥、产仔数多、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今后应加强品种保护,扩大群体数量,同时开展利用研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