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卖掉药材后开心地数着钱。通讯员 张斌 摄
成功种植药材让大家都十分激动。通讯员 张斌 摄
八旦村,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浅山地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
土地贫瘠,干旱无雨,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造就了八旦村村民“靠天吃饭”的命运,村民们年复一年劳作在这片土地上,靠种植马铃薯、蚕豆、油菜等耐旱作物过日子,再加上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市场信息封闭滞后,环境艰苦、经济拮据、生活艰辛使这个村与“贫穷”结缘。
2015年,八旦村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全村315户9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13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广,脱贫难度大。青海省中医院派遣驻村工作队员郭宗义携政策“大礼包”,怀着满腔热血,与全村群众共同努力,向“贫穷”宣战,使脱贫致富之光照亮了八旦村。
临行前郭宗义向院党委保证: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组织的嘱托和信任下我担任驻八旦村工作队员。我们要干的,要办的就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组织交付我的重任,更是集体的荣誉。
自驻村以来,郭宗义扎根八旦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定决心转换角色,用实心、用狠力、用真情帮扶。一次又一次挨家挨户实地走访、详细了解,认真仔细记录村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很快,他和八旦村的干部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八旦人”,名副其实的“八旦通”。
如何利用村里有限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是郭宗义要谋划的大事,他立足八旦村实际,总结出“八旦村农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作物种植成本高,效益低,但八旦村山上适合生长草药”的结论。
郭宗义向省中医院党委进行汇报后,院党委高度重视,研讨村民打破传统种植模式,以草药种植替代传统作物种植的可行性。并派遣中草药种植方面的专家组奔赴八旦村,全面调研村中的土壤成分、温湿度、水分等多种因素,最终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八旦村的土地适合种植黄芪。
在郭宗义积极协调下,村“两委”班子紧密团结,积极向社会各界力量争取,最终筹集到7万元种子经费。省中医院协助八旦村购进了优质种苗、降解膜、有机肥等种植黄芪的物资。同时郭宗义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黄芪的各小分队队长及种植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传授他们黄芪种植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从此,八旦村逐步建立起了黄芪产业扶贫基地……
在郭宗义的带领下,通过种植户及各队长悉心照料,金秋九月,八旦村黄芪种植迎来了大丰收,经专业技术人员检测,八旦村所产黄芪均符合国家标准,属黄芪药材中的优质产品。至此,大量收购商主动到八旦村争相采购新产黄芪。
“现在党的政策好,黄芪种植物资都是免费给我们的,驻村工作队对我们这个黄芪种植也是费尽了心思,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了8分地,但没想到一年下来净赚了8000多元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即使钱已经实实在在到了手上,但还是感觉自己在做梦。”村民蒲吉成高兴地说。
村民们挣到了钱,过上了好日子,同时也从郭宗义身上看到了带领八旦村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曙光。从此,八旦村种植黄芪的产业越来越红火,更多农户纷纷加入到发展种植黄芪的行列。很多常年在外打工而荒废土地的村民听到这个消息,也陆续回到村里,踊跃加入种植黄芪大军中。
看到成捆的黄芪药材过秤后整齐装车,看到村民们数着手中钞票时满脸的笑容,看到村民们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信心的眼神,看到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又熊熊燃烧,郭宗义激动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坚信希望之火,一定能在八旦村中草药种植产业化“原野”上越烧越旺,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