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位于山西临汾安泽县冀氏镇西部7.5公里处,由原王村、李庄、核桃庄3个村合并而成,全村307户893人,党员55人,辖5个村民小组,11个微网格,面积57平方公里,人均耕地4.8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上游新闻获悉,近年来,王村坚持支部领办产业,在木耳种植、粗布纺织上下足功夫,全力构筑村级集体经济“新引擎”,全力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支部领起来 党建为标向前迈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王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立足本村实际,认真谋划产业。一是做好产业规划。王村找准产业发展“症结”,深入挖掘本村特色,做好“近期小目标”和“长远打算”,再对照目标,分阶段铺排“工作节奏”,做到“有板有眼”、有力有效。二是科学谋划产业。依托森林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合菌类生长优势,经村“两委”研究,于2019年试种椴木木耳。发挥农闲时富余劳动力多且部分妇女有纺织技术优势,在村里发展粗布纺织。三是坚持产业调研。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先后多次前往运城夏县等地考察学习木耳种植技术,同时聘请山西省农科院老师到村现场授课。前往河南、长治襄垣等地考察调研手工粗布纺织,学习纺织技术、发掘纺织市场、定制粗布花色等等。

木耳种植袋装技术视频_袋装木耳种植技术_木耳种植袋装技术要点

能人带起来 教授技术传千百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一是找准“能人”。村里决定发展木耳产业、粗布纺织产业,谁来引领产业,专业的事情需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木耳产业首当其冲就是支部书记赵增龙,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了。而粗布纺织,经村干部走访,村民推荐,心灵手巧且纺织技术过硬的的农家媳妇苗巧凤脱颖而出。二是用好专家。整合县、镇、村三级农技人员、“土专家”、“田秀才”,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专家库”,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县、镇两级组织专项培训11次,现场解决问题、案例教学9次。三是建立后备人才队伍。王村将支部的会议室打造成培训“夜校”。由支部书记赵增龙担任木耳产业发展讲师,将愿意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想发展产业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建设木耳种植团队,传授种植技术。由苗巧凤对粗布纺织进行现场指导、现场教学,鼓励村内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截止目前,共有80余名村民参与培训,周边的沟口村、北孔滩村、和平村都有村民前来学习。

袋装木耳种植技术_木耳种植袋装技术要点_木耳种植袋装技术视频

群众干起来 木耳织布双添彩

木耳、粗布产业小、投资少,但是发动带动群众可不少。目前,在木耳种植上王村正在探索袋装木耳入户,村里统一提供菌袋、统一指导种植、统一收购,村民个人管护发展模式。经统计,有80余户村民有在家种植袋装木耳意愿,正在和村委协商种植、销售、技术指导等事宜。在粗布纺织上,王村改变原来集中纺织模式,把织布机放到群众家中,让群众可以随时织布,节省时间的同时增加纺织效率,目前已带动全村15户,下一步将有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两个小产业,预计将吸纳全村20%以上农户参与。

木耳种植袋装技术要点_木耳种植袋装技术视频_袋装木耳种植技术

钱包鼓起来 百姓心里乐开怀

2022年,王村在现有3000根椴木木耳的基础上,将集体种植规模扩大至10000根,预计可实现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如果有意愿在家种植袋装木耳的80户能和村委达成种植协议,每户种植50-100袋,由村集体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初步估计1年可为村集体增收0.5-1万元,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在粗布产业上,仅目前每年纺织粗布床单800-1000条的规模,就已实现村集体增收近3万元,参与纺织的妇女人均增收2000余元。

王村积极构建“富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广泛宣传村民入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通过分红方式带动村民致富;同时,通过光伏产业务工、组织村民上山采摘连翘等提供务工岗位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和有务工需求的村民解决务工难题,实现群众增收。

上游新闻 李东臻

投稿邮箱:shangyousx@163.com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