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走进千里淮河源头的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所见所闻令人振奋:一个个大棚,排满了静待出菇的香菇袋;一处处艾草园,二茬艾草长势喜人;稻虾共作的水田里,养殖户正在打捞小龙虾;一眼望不到边的红薯种植基地,薯苗在雨水的滋润下青翠碧绿,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

“按目前市场价,一袋香菇可净赚七八块钱,我家种植的香菇今年能稳赚10万多元!”大河镇六里村脱贫户郭家立乐呵呵地说。像郭家立一样,桐柏县大多数贫困户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好路子。

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说,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产业扶贫作为拔穷根、摘穷帽的治本之策,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坚定不移地走山区特色产业扶贫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业扶贫怎么抓?桐柏县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提出了长抓茶,短抓艾,香菇龙虾致富快,产业扶贫全覆盖的工作思路,采取农户自建,以及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发展茶、艾、菌、虾、中药材、红薯等特色种植、养殖业,积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并采取分层次就业模式,把特色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增值链条持续收益,使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持续致富。

目前,桐柏县茶叶、艾草、食用菌、小龙虾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贫困农民来自特色种植、养殖基地的收入逐年增加,脱贫创富“造血”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持续增进。

红薯变身“金疙瘩”

“今年我家种了15亩红薯,每亩毛收入能有3000多元,比种其他庄稼强多了。”固县镇柳扒村村民王丰举一边在地里忙碌一边说。王丰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靠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还要供养上大学的儿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流转了5亩地试种红薯。2015年底,他种植的红薯获得大丰收,当年还出栏300余头猪,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养殖致富能手。

“产业扶贫重在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不能搞‘一刀切’。”桐柏县扶贫办负责人说,桐柏县红薯种植历史悠久,栽培范围广泛,具备生产优质高产红薯的资源禀赋。近两年来,他们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牵动、大户带动、小户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效益吸引农业大户积极参与红薯产业,带动普通农户和贫困户发展红薯产业。同时还通过积极为贫困群众提供优质红薯苗、建设育苗基地和示范种植基地、开展“菜单式”全程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让昔日的荒岗薄地成为丰产田,红薯成了“香饽饽”“金疙瘩”。

“今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4万亩,红薯产量预计可达10万吨以上。再过两年,红薯面积将稳定在10万亩左右。”谈到红薯产业的未来,桐柏县政府负责人很是兴奋。

茶树成为“摇钱树”

“郑理事长无偿提供优质茶苗,指导我建了3亩茶园,如今茶园收益加上在合作社务工收入,我每年能挣2万多元,致富劲头更足了!”谈及桐柏县黑明寺茶叶合作社理事长郑保勉的帮助,曾因残致贫的程湾镇石头庄村村民郑永军感动不已。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我喜欢种茶,把它当做事业。”郑保勉说,近年来,他所承包的千余亩茶园效益越来越好,在桐柏县城、南阳市及郑州市开起了多家品牌形象店。在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他又建立了桐柏嘉木茶叶有限公司,注册了“豫源”茶叶商标,并成功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茶产业“蛋糕”越做越大。在石头庄村,40余户村民跟着郑保勉走上种茶致富路,全村已发展起8000亩有机茶园,年产干茶5万余斤,仅此一项户均年增收万余元。

茶产业是桐柏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基础好,种植技术成熟,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都有保障。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桐柏县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原茶乡”建设的一系列目标,出台了茶产业扶贫政策,县财政整合2000余万元涉农资金,用于扶持茶产业精准扶贫基地建设。

茶乡茶香,茶歌嘹亮。在灵活的机制推动下,桐柏县以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为依托,创新探索出了多种茶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贫困户每流转1亩土地,每年可得租金500元~1000元,同时贫困户还能到茶产业基地采茶,参与茶园管理等,每户贫困户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

目前,桐柏县茶园总面积12万亩,可开采面积7万亩,全县15个乡镇的104个村融入茶产业发展,年产干茶2370吨,实现产值6亿元。2019年,全县茶叶出口出口额达2.4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茶树真正变成了贫困群众的“摇钱树”。

虾稻共作双丰收

“去年虾稻共作面积达30亩,毛收入12万元,去掉各种成本,净赚9万元。今年我又与其他村民合作承包140亩水田,继续采取虾稻共作模式发家致富。”正在忙着出售小龙虾的月河镇沈庄村脱贫户吴恩伟高兴地说。

桐柏县龙虾产业办副主任岳金树说,以前每年水稻收割后,水田长时间闲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很低,虾稻共作模式,能够激发农民种田增收的积极性。

发展小龙虾产业,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服务。桐柏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小龙虾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根据养殖面积大小,对养殖户分别给予每亩200元到1000元不等的补贴,对连片面积达500亩以上的虾田,优先配套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目前全县已建成6个1000亩以上的标准化养虾基地。同时桐柏县还积极培养小龙虾养殖能手,去年全县开展58期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小龙虾养殖户100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4000余人次。

在小龙虾产业发展过程中,桐柏县坚持以“市场+”模式拓宽流通渠道,建设规模化交易市场。以“品牌+”培育知名商标,着力打造“淮河源”小龙虾品牌及“清淮浸月”稻米品牌;建成了淮河源小龙虾水产市场,由协会直接对接郑州、武汉等龙虾销售市场;以“电商+”创新经营模式,与河南省万邦物流集团等电商平台合作,让小龙虾搭上了电商快车。

桐柏县副县长丁严冰说,截至去年底,全县共发展虾稻共作面积6.2万亩,3311户贫困户发展2.6万亩虾田,稻虾共作模式平均亩产稻谷450公斤左右,同时收获小龙虾75公斤~150公斤,亩均纯利较单一种植水稻增加了1800元~3000元。

艾叶成为“黄金叶”

野草变田草,艾叶成金叶。在桐柏县,种植艾草成为一种时尚。

“我种了4亩艾草,每亩能收入2000多元。在就业基地包装艾柱,每月也能挣两三千元,已经很满足了。”毛集镇熊寨村贫困户殷哲华,说起艾草赞不绝口。殷哲华不仅种植艾草,还利用闲暇时间到附近的艾草加工厂打工。前几年,她家的生活困难,经常去建筑工地干重活。自从家门口建起了艾草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殷哲华就不再去建筑工地干活了,加工艾条、包装成箱,活儿轻松了不少,一个月下来钱也不少挣。如今,在桐柏县,像殷哲华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艾草产业链上找到了致富门路。

桐柏县是优质艾草的适生地,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桐柏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艾产业实施产业扶贫的意见》,设立了艾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集中连片艾草基地建设的补助、艾草品牌的宣传推介、野生艾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项目的科研攻关、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培训等,为全县艾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保障。

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组,桐柏县采取政府+贫困户的模式,打造集中连片的艾草田园,由乡镇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贫困户按每户3亩的标准无偿受益。同时,吸纳贫困户在艾草就业基地务工,乡镇支付劳务费,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所在乡镇免费提供艾草种植、管理、收割并送到家等“一条龙”式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效创收。

目前,桐柏全县种植艾草总面积5万余亩,6000余户从事艾草产业,涉及全县17个乡镇(园区)、185个村,惠及3000余户贫困户。如今,在桐柏山区,艾草已真正成为致富草,艾叶成了“黄金叶”。

桐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特色产业助推脱贫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唱好“特色戏”,念活“致富经”,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引擎和支撑,让老区群众的好日子红红火火,长长久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