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在北京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优质学校,然而就在现任校长田树林上任的2004年,这所学校却陷入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期——扩招政策、高中迁址、高中学生寄宿制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不适应,使学校的一系列问题凸显出来。如何通过内涵发展,持续深入并成功走好素质教育之路,成为摆在田树林和全体教职工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路艰辛一路歌,几年的发展,田树林带领的八十中学给当地百姓交了一份优质中学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答卷。

校长带动:不愠不火四步走

天生一个教育人。与田树林稍有深入接触,你就会有这样的判断:她天生是个教育人。田树林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尽管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很重视知识,重视做人的教育,父母身上刚直无私的品质,他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深深地影响了田树林。童年接受教育时期,老师们工作中的投入和对学生们的关爱,也让田树林至今记忆犹新。学校的社团组织给她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使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促使田树林后来热爱上了教育事业,与教书育人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与她交流,你非常容易就能发现她身上淡定、迷人的特质。

离开学生太痛苦。1983年,田树林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当了一名生物老师,她是一个热爱教师职业的人,从此走上了“梦寐以求”的教书育人之路,开始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涯,一干就是20年。她做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她被调任北京市宣武区教委任副主任,可在她内心深处,一直觉得学校和课堂才是她魂牵梦萦的“战场”。

接过一个“烫手山芋”。“校园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生活着的是我挚爱的学生和老师们,这里蕴藏着我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教育梦想。”田树林说。2004年9月,田树林正式出任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之前的八十中可谓“如日中天”。但待她上任之时,八十中的发展正值扩招、迁址等因素导致的“困境”。“我不是来享用八十中发展成果的,我有心理准备”,回想起7年前的往事,田树林豁达而平静。面对当时的八十中学,田树林不改以往工作作风,经常每天在校工作十多个小时,立足团队品格引领,树正气,靠做事来改变人,将一个人的公心变成团队公心,将“和谐”带到了八十中的校园。“在我们的眼中,田校长是一个很和谐的人。我们从未见到过她对老师发脾气,在处理问题上她总是考虑诸多因素,从不激化矛盾,而是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以情感人。”地理教师王乃壮说。

7年打拼不寻常。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知名度、美誉度、可信度稳步提升,许多郊区县的家长甚至不顾道远也要把孩子送到该校就读。近几年,学校先后成为教育部“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基地”、北京市“翱翔计划”信息教育培养基地、北京市率先开办国际教育的学校之一。2010年北京市教委又批准学校开办“科学创新实验班”。

田树林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努力地付出着。很多人问田树林:“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你这样付出?”她的回答是:“在我看来,当校长把艰苦的付出,艰辛的探索,苦苦的追寻,全都看作应该,全都视为必然,那么,幸福就在这有意义的付出里。”“坚守教育理想,践行和谐教育”,一直是田树林孜孜不倦的追求。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在田树林看来,和谐更体现在校园内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做到教师和干部之间的和谐,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和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的自身发展要求相和谐为宗旨,整体优化并协调各种教育因素,促成“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从而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发展人、解放人,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和谐成长是学校教育关注的核心。

“田校长坚持用教育理想追梦,用教育行动践行,用教育人格超越,她毅然选择了和谐教育的思想,树立了让和谐教育洒满校园,师生共同过着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想。今天,这个教育理想已经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当我们一起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而共同努力时,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价值引领的幸福!”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特级教师们这样说。

“在这个过程中,除却成绩和荣誉,我收获最多的是‘人情味’,是幸福快乐的氛围,是‘一家人’的情感。”言谈间,田树林显得平静而坚定。

瞄准高度:播下教育家的种子

9月29日下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报告厅隆重召开“牢记教诲、不负重托、正身育德、重铸师魂——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推进师德建设誓师大会”。时间回溯到9月9日,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当时,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办好教育关键是教师。

教师的身上背负着莘莘学子成人、成才的渴望,承载着广大群众追寻幸福生活的梦想,担负着国富民强奠基者的重任。一所学校的兴盛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的提高——这也是八十中突破瓶颈的重要因素。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教师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正身育德、宽容大爱、严谨治教、恒学善研”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学校工作发力的地方。对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们为其搭建专业学习、专业研究、专业实践、专业发展平台的同时,坚决支持教师的自主发展。”田树林说。

首先是立足于学校实际,通过专家引领、读书启智的方式为教师搭建起了专业学习平台;其次是立足科研,通过“教师自主发展研究中心”这一群众性的学习组织,积极实践课题推动下的“学、教、研”的“三位一体”式校本培训和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开展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国际教育牛津培训班”、“基于专家支持的高中化学新课程高端备课及教学实践研究”等活动项目;再其次是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一年一度不同形式(如说课、教学片断、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等)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大赛为教师搭建研究与交流的专业实践平台;最后是立足教师发展,与中国教师报教育家成长办公室联合举办“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家成长工程”,搭建教师成长展示平台。

教师视野的开阔和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还有一个项目,那就是非英语教师要派到英国牛津大学去学习。”田树林说。实际上,正是这些培训使得八十中的教师拥有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优秀的国外教育经验。在教育理念上,特别是对学生的尊重、相信学生的创造性上,教师的收获是巨大的。

“长期以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教师殚精竭虑,甘为人梯,持之以恒,勤耕不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默默奉献于三尺讲台,用辛劳点亮学生智慧之光;很多教师矢志不渝,任劳任怨,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年华;很多教师爱生如子、循循善诱,用理想信念开启学生的稚嫩心扉;很多教师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争当教研教改能手,让学生沐浴着时代的新风,攀登在知识的前沿。”北京市朝阳区原副区长张春秀说。

目前,一个具有“舍小家顾大家以校为家的敬业精神,存小异求大同化异为同的合作精神,勤思考善学习终身学习的刻苦精神,求发展破陈规超越常规的创新精神,奔更高向更远志向高远的进取精神,培养人热爱生奠基人生的师表精神”的教师团队在北京八十中已经初步形成。也正是这样的教师团队,铸就了学校今日的辉煌。

课堂突围: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一节好课是教育教学成功的最终归属。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创新传统课堂,探索实践出“和谐课堂四导模式”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和社会资源,构筑起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的“大课堂”。

“和谐课堂四导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学生团队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和谐课堂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师生互动的生命课堂”、“生生互助的和谐课堂”。通过兴趣诱导,变“苦学”为“乐学”;通过难易疏导,变“难学”为“易学”;通过思维引导,变“死学”为“活学”;通过高效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9月9日,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通用技术教室内,学生吴易霖正在为到学校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讲解无人机操作。总书记认真地倾听着并接过吴易霖手中的无人机遥控器,亲自遥控了一下无人机。之后,总书记十分认真地问吴易霖:“飞机上的视频数据是不是能实时传送回地面?”吴易霖回答道:“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的电控系统,可以实现卫星定位,并把视频数据实时地传送回来。”于是总书记再次和吴易霖同学亲切地握手,并称赞了他的无人机项目。

“学生能够有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和丰富的实践制造经验,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我们学校领导及老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高度重视。”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吴万辉说。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一些学校还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在课程建设中做到“三个结合”,即课程开发与现有资源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确保“六个到位”,即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时间到位、指导到位、学生到位、服务到位,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它是一门使学生长远受益的课程。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八十中的校本教材的序言中所写的: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推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研究性学习“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目标。

“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素养,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学会的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方法。近3年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生先后荣获国际大奖10多项及国家级奖励50多人次、市级奖励300多人次。

勇于承担: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的孩子

“三代机械手比一代机械手有什么改进之处啊?”9月9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通用技术教室进行考察的时候,亲切地向“仿生学机械手”制造者赵冬杰问道。赵冬杰详细回答着,并在展示完成后,邀请总书记也来体验一下机械手远程同步控制。总书记欣然接受邀请并亲手戴上“手套”操作起来,看着机械手灵敏地按照总书记的动作完成任务,大家高兴得鼓起掌来。当总书记知道这个发明不仅能帮助残疾人还能进行远程排爆等危险工作时,胡锦涛总书记夸奖“这个发明做得好!”

或许在大多数学校,像赵冬杰这样的学生就是特长生,可是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因为每位学生都可以像赵冬杰一样去施展自己的特长。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理想、负责任、会学习、善合作的人才奠基。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四有”标准:

学校要求在3年高中生活中至少阅读50本好书,并且至少涉猎6个领域。其中在每个领域中要求学生应该有一本乐于精读的经典代表作。学校把这个作为创新人才的最基本的达标标准。第二个有,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痴迷喜爱的研究领域,并且乐于不断地进行探究活动。第三个有,就是要有一项文体特长,能够每天坚持30分钟的演练,并且能在学校此项活动中成为骨干。第四个有,学校要求创新实验班学生应该有一项为他人服务的实践活动,并且能享受其中的快乐。

全面发展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够不成为一句空话。一方面学校注重特长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我们的管乐团,这些孩子在连续两届中学生文艺展演中都获得管乐组的第一名。另外,他们的德智体发展也得到了学校老师们全方位的培养,在做人和组织纪律性方面,在各个学科的文化学习上都有很好的发展。2008届毕业的管乐团学生,高考平均分超出了北京市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32分。2009年高考平均分超出了北京市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34分。特长生不是学校争得荣誉、得奖牌的机器,应该让孩子们借助他们的特长,在八十中有更好的发展。”田树林说。

另一方面,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所有特长的培养,进行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等。田树林说:“我们尊重学生个性,号召学生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文体特长,我们认为创新人才在某一个领域的创新,将来成才,他一定是有一个自己痴迷的领域和一项非常浓厚的爱好。”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把一些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整合,在全体学生中开设。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于冬云说:“我们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使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一项文体特长。这个起点并不高,我们看重的是持续性,是学生的痴迷,是否能坚持。我们号召的是他有兴趣、快乐地去做这些事情。人人都参与进来,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不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了。”

短短7年的时间里,在田树林的带领下,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便跨过2004年至2007年的最艰难期,迎来了2008年至2010年的跨越式发展期,实现了2011年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次飞跃。学校也先后荣获了首都文明单位、首都平安示范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学生金帆管乐团、北京市学生金帆舞蹈团、北京市金鹏科技团等诸多荣誉称号。

愿景规划:办学理念“一以贯之”

“八十中全体教职工有一个很好的愿景,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理想、负责任、会学习、善合作的创新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研究性、示范性、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内外知名学校。”田树林说。

早在3年前,学校就已经制定了《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08—2014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了建立学生自主发展中心、教师自主发展中心、信息化发展中心的三大任务,为学校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质的跨越式发展明晰了奋斗的目标。

“我们将建设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精神内核的和谐教育学校文化,营造一种向上、健康、人文的氛围,弘扬振奋人心、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用光明的前景鼓舞人、用光荣的事业凝聚人、用敬业奉献感动人、用学术权威引领人、用心灵沟通打动人、用人文关心温暖人、用较好的待遇留住人、用和谐的环境感染人’的崇高境界,让全体教职员工身心愉悦地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让学校成为广大教师向往的精神家园。”田树林说。

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立足校本,接轨国际,铸造“中国灵魂”,培育“世界眼光”,创建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知识性、个性和创造性的统一,立足每个学生充分、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探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如今,她正用足迹向我们诠释着,在信息化、学习化时代的背景下,面对时代给教育改革、发展发出的“大题“,八十中人给出的努力和对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