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选派办统一部署,2017年2月省委编办第一书记工作组进驻菏泽市鄄城县彭楼镇刘大楼、向阳、什李3个行政村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帮扶工作。今年年初,又选派1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入驻刘大楼村。三个帮包村共有2277户、9080人,其中贫困户1117户,约占总数50%,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锻造一个“金支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农村,抓好党建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一是试点推行“支部建在自然村”。依据《党章》规定,提出“支部建在自然村,行政村设立党总支,生产队恢复建立党小组”的农村党建组织模式,“织密网、定牢岗、亮身份、塑形象”,让每位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领导就在俺身边”。二是从严治党自“约法三章”起。从党员会议“禁酒、关机、有事必须请假”的细节抓起,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强化党员意识。三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向阳村党支部荣获“鄄城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支部书记韩桂银同志荣获省委“担当作为好书记”表彰;刘大楼村党支部荣获“菏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什李村党支部被鄄城县省派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确定为“提升党建水平、激发脱贫动力”试点;省委编办第一书记工作组抓党建典型案例《在脱贫攻坚中创新“党建+”乡村综合治理模式》荣获“第二届山东乡村治理论坛”组织建设类第一名。

铸就一条“金链条”

没有集体产业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要务”。一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什李村现代农业温室大棚基地占地500亩、投资1100万;向阳村中药产业园加工仓储项目投资300万;刘大楼村规划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正在积极对接山东水发集团、鲁商文旅集团、深圳铁汉集团等,进行招商推介。二是搭建项目孵化平台。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和BOT模式,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和“归雁”经济,通过电子商务“一张网”实现农村和外部市场互联互通。向阳村引进齐鲁工业大学留学归国博士精酿啤酒项目,什李村创建返乡创业园,引进有志青年李健返乡投资创业,设立童装研发设计中心,将童装生产加工分散到村内各家各户,目前已完成60万元的订单生产,实现村内200人就业,平均月收入达3000余元。两个项目总投资60万元,村集体每年增加收益6万元。三是大力招商引资。第一书记工作组借“双百扶贫行动”的契机,主动上门对接山东文化产业国际商会,促成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视察的烟台万华环保板材项目(一期投资15亿元,占地3000亩),以及环球嘉年华游乐园、力诺宏济堂中药研发等优质项目来鄄城投资发展。经过两年努力,三个村共有1117户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摘掉了集体收入为“零”的帽子,集体经济产业链逐渐成为引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金链条”。

擦亮一张“金名片”

没有人的美丽就没有乡村美丽,以文化自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资源”。一是规划先行。在县委副书记李晓军的直接关心下,邀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为三个村分别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委托泰山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刘大楼村文化旅游综合规划》,擘划了“千年古村、仁德大楼”“现代社区、活力向阳”和“非遗之乡、红色什李”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先后协调各类资金2300余万元投入村庄建设,补齐了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两大“短板”,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文物保护和利用并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监察御史刘忠墓”争取文物修复专项经费近400万元,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申报前杜庄古村落遗址保护项目,规划建设鲁西南地区“中华传统古村落活博物馆”。三是在传承创新中激发群众文化自信。与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山东工艺美院等单位合作,系统挖掘整理砖塑、鲁锦、北狮、柳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新琴书、大平调、四平调等地方曲艺,研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邀请省吕剧院赴鄄城、东明调研黄河滩区迁建和脱贫攻坚,编写大型吕剧《一号村台》,让更多反映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打赢脱贫攻坚战、过上好日子的乡村文化作品走向市场,擦亮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金名片”。

播下一颗“金种子”

没有群众的教育就没有第一书记的成长,拜人民为师当群众的“小学生”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角色”。刘大楼村的刘根起身患脊柱炎,几乎失去劳动能力,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养起了斗鸡和青山羊,逐渐有了稳定收入,第一年就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村里修路还积极捐资500元。今年中秋节,什李村八十多岁的石大娘,摘下自家院里石榴树上三颗最大的石榴,辗转托人从村里捎到了济南。石榴,石榴,寓意就是“实心实意的挽留!”两年来,与贫困群众朝夕相处,与基层干部摸爬滚打,第一书记无时无刻不被他们质朴的感情教育着、鞭策着。第一书记是一颗种子,人民群众就是第一书记扎根的土壤。(中共鄄城县委组织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