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参考:鸭、鲤鱼、青鱼、中华鳖等
福寿螺原产地为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水稻不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由于气候和天敌的共同作用,福寿螺不至于大面积危害成灾。人为引种传入我国台湾和南方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后,福寿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制约,水稻秧苗是其喜食的寄主植物,气候条件又十分有利于它的生长繁殖,因此对这些地区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7] 每年的4~6月份和8~10月份是福寿螺产卵和孵化的高峰期,也是成螺以及高龄幼螺危害集中的旺盛时期,水稻、紫云英、慈菇、茨实、甘薯、蔬菜等作物是福寿螺主要危害的对象,对水稻的危害尤为严重,福寿螺几乎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会产生危害,幼苗到分蘖期为主害期,幼螺和成螺会咬食水稻叶及分蘖,使水稻因为分蘖降低而减少了有效穗进而造成减产。
福寿螺对水稻、莲、茭白、芋头、荸荠、菱角、芡实、蕹菜等水生作物为害甚大。根据全球入侵生物数据库可知,福寿螺为世界性最严重的100种入侵生物之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福寿螺还可能成为疾病和寄生虫的载体,烹饪方法不当,生食或未熟透食用,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如其携带的后圆线虫(肺蠕虫,Lung worm)能引起致命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携带的吸虫能导致皮肤过敏。 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可污染水体。与本地物种竞争导致本地淡水生物减少,甚至绝迹,影响水生物多样性。
目前在福寿螺的防治手段中,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控螺效果明显,但其对水生生物毒性大,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正常流动,且经济成本高,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研究发现,4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商品名:百螺敌;施用量:600g/hm2)施用3d后对福寿螺的防效是89.8%,效果非常明显;但其相关研究则发现,该药(施用量:750g/hm2)在投放2d内泥鳅和黄鳝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6.1%和82.9%。物理防治方法往往耗费人力多且控螺效果不尽人意,有研究表明,在10hm2稻田中清除1000个福寿螺需要1.5h,但在福寿螺很强的密度补偿作用下,往往收效甚微,常作为辅助措施使用。生物防治是利用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或病原菌使目标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天敌时的平均密度更低水平上的应用,具有成本低而可持续性较强的优点,且有着良好或潜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而言,作为防治福寿螺最为安全和经济的技术措施,相关研究工作却相当匮乏,目前主要集中在鸭、鲤鱼、青鱼、中华鳖等有限的几个物种。
可以参考:鸭、鲤鱼、青鱼、中华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