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专家”樊喜泽的致富经 樊喜泽,河南省西峡县丁河镇茶峪村八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地有名的猕猴桃种植能手。去年,樊喜泽种植猕猴桃12.5亩,产量近1万公斤,收入3.7万元。在去年10月召开的西峡县猕猴桃销售表彰大会上,他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说起这位“土专家”的致富经,乡亲们都啧啧赞叹。 茶峪村依山傍水,坡多地少,大部分土地是在以前的河床上垫起来的,土层下面多是石头。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群众多以种粮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08年,西峡县掀起了一股发展猕猴桃的新热潮,许多农民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逐渐转变观念,开始种植猕猴桃。茶峪村周边的简村、木寨、奎文,迅速建成了5个高

2、标准猕猴桃示范基地,丁河镇也兴建了一批保鲜库。这让樊喜泽看到了猕猴桃产业的广阔前景,更坚定了发展猕猴桃的信心。 种植经:探索新模式 2008年收秋后,樊喜泽立即把自家的5亩地全部腾出来,准备种植猕猴桃。对他的想法,妻子坚决反对,村民们也纷纷质疑:“石头地里能长出果子来?”顶着种种压力和偏见,他暗下决心,发誓一定要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一片果园。 针对传统猕猴桃基地建设中不施底肥、地力薄、生长慢的特点,樊喜泽因地制宜,自创了“地下填埋、地上覆盖”的种植模式,即打破先犁地,再拢埂,然后栽杆的常规方法,采用先拢沟,再施有机肥,然后掩埋、拢埂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肥力,他种植的猕猴桃两

3、年就能挂果,而别人的猕猴桃通常需要4年才能挂果。 在水利配套上,樊喜泽采取与传统浇灌不同的“地埋式”浇灌法,把水管直接埋在地下,保留出水口,再用软管接上出水口,逐棵浇水。这种浇水方法,不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省时省力省水,而且有效防止了因漫灌而造成的地块板结现象。 2008年以来,樊喜泽除了自家田地之外,又通过土地流转租种7亩地,全部用来发展猕猴桃。5年间,他先后自筹资金4万多元,购买钢丝1200多公斤,浇筑水泥杆650根,购置地埋水管1000多米,修建水泥生产路300多米。 樊喜泽说:“我种猕猴桃不是为了图政府补贴,要是只图政府补贴,第一,会使自己只盯住投入成本,而忽略产出效益;第二,会动摇我发

4、展猕猴桃的信心。”所以,他建的猕猴桃园,只接受政府提供的苗木,没要政府给予的架材补贴,把省下来的钱让给其他群众。 学习经:管理标准化 樊喜泽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勤奋好学,坚持边学边种边探索。他购买了大量的猕猴桃书籍和光盘,深入研究猕猴桃的生长习性和管理技术;经常到镇上请教猕猴桃技术员,积极与周边的种植大户交流经验;还自己骑着摩托车到丹水、陈阳等县内猕猴桃示范基地学习。 如今,在猕猴桃种植、土壤结构改良、市场形势分析等方面,樊喜泽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猕猴桃“土专家”。 樊喜泽坚持标准化种植理念,认真抓好科学施肥、人工除草、科学防病等每个环节。尤其在施肥环节,

5、坚决不用化肥,平时大量堆沤秸秆,采取农家肥和有机肥兼施的方式,提高土地有机物含量。他认为,使用化肥虽然可以暂时提高土地肥力,但也会加速果树的老化,不利于长远发展。 经过几年的种植,樊喜泽逐步筛选出产量大、价格高的“徐香”“华美”进行嫁接。现在,他的12.5亩猕猴桃园里,有5亩“徐香”,7.5亩“华美”。今年将全部进入盛果期,预计收入将达到8万元。 科学管理出效益。樊喜泽的猕猴桃园与相邻的猕猴桃园相比,虽然在架材、水利配套上略显粗糙,但同年栽植的果树明显比别人的果树长势更旺,枝干更粗。去年,他家的猕猴桃单个重量多在三四两左右,最重的有五六两。 助人经:无私热心人 为填补前期猕猴桃投资的效益空白,

6、樊喜泽开展立体种植,在猕猴桃进入挂果期前,兼种花生、土豆、辣椒等低秆作物,亩均年经济收入达1000多元。同时,围绕猕猴桃发展相关产业链,喂养5箱“中华蜜蜂”,既解决了猕猴桃的授粉问题,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今年借助建新房的机遇,投资3万多元建起了一座库容达20吨的保鲜库,准备打时间差,实行反季节销售。 依靠猕猴桃的收入,樊喜泽供养女儿读完了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帮助儿子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富裕起来的樊喜泽,对周围的乡亲们毫无保留,有求必应,经常热心为群众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当上了一名义务技术员。 在樊喜泽的带动和影响下,茶峪村八组20多户群众家家都种猕猴桃,共发展猕猴桃130亩,全村基地面积有2100亩。目前,丁河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挂果面积6000亩,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最高达1.6万元,猕猴桃产业收入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50%以上,已成为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第 4 页 共 4 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