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蔬菜种植特色是什么_致富经特色蔬菜种植_新型致富项目蔬菜

致富蔬菜种植特色是什么_致富经特色蔬菜种植_新型致富项目蔬菜

闽宁镇万亩葡萄园生机勃勃(2020年8月摄)。

一副旧犁、一口枯井、一双糙手、一片旱地,这曾是西海固人民哀叹了千万遍的贫瘠景象。

一部手机、一把枸杞、一张巧嘴、一众粉丝,这是如今闽宁镇媳妇重复了无数次的直播带货场面。

过往与如今天壤之别,不可想象。走在闽宁镇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移民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扶贫车间忙生产的变化,见证了党中央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英明决策,更彰显了6.6万多名西海固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从吃得饱变吃得好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

和众多移民一样,潘财学移民到闽宁镇,也经历了从农耕式种植到庭院经济的发展蜕变。

“刚来的时候,院子里种过蘑菇、种过枸杞,外面6亩地里还种了玉米、小麦。那时候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盼头。”潘财学回忆说,在西海固的山沟里,10亩地一家三口根本吃不饱肚子,但是在闽宁镇6亩地就能解决温饱。

初来闽宁镇,潘财学跟所有移民一样,面对的是石头遍地、寸草不生的干沙滩。一副单薄脊梁撑起整个家的希望,潘财学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刨石头平地。用架子车拉、用人力扛、用筛子筛,潘财学家的玉米、小麦长势喜人。

“那时候上面倡导大家前院养鸡养牛,后院种蘑菇、种枸杞。刚开始不少人都想不明白,觉得种蘑菇、种枸杞挣不来钱吃不饱肚子,没想到蘑菇、枸杞能卖那么高的价。”潘财学家种的第一茬蘑菇,1公斤卖到了4元。

玉米、小麦的收入解决了温饱,蘑菇、枸杞的收入换来了现钱,潘财学终于有闲钱给媳妇闺女置办新衣了。解决温饱后,移民们从蘑菇、枸杞这类经济作物的种植中看到了希望。1公斤小麦只能卖到1.6元,1公斤蘑菇却能卖到4元,土地给予农民的不仅有温饱,还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1999年7月,王振军成为闽宁村最早的一批农技员。他告诉记者:“把农耕式种植变成庭院经济,目的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土地最大限度发挥种植价值,让农民赚到更多钱。福建专家带来的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为移民们脱贫致富带来了技术支持。”

随着庭院经济逐步发展,移民家里不但种了蘑菇、枸杞,还种上了桃树、杏树、枣树。隔着院墙,还能看到几茬青葱几排蔬菜。告别了洋芋饭、黑面馍,移民家里吃上了新鲜蔬菜和水果。如今,移民们不再靠二分庭院地养家糊口,除了种植蔬菜、水果,还种上了漂亮的花卉。

移民吕尚智家的大片杏树十分繁盛,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他的小孙子就光着脚丫爬上树摘着吃。吕尚智的媳妇说:“不图果子能卖钱,自家的果子吃着健康、吃着踏实。”

移民们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从只种粮食作物到向种经济作物转变,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闽宁镇易地搬迁、东西协作、产业扶贫探索出的康庄大道。

从分散经营到科学集约

“刚来的时候是一片大荒滩,连路都没有。今天的人想不到那时候顶着风沙开荒的苦。”回忆起2011年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情景,宁夏立兰酒庄有限公司负责人邵青松仍记忆犹新。

那时,闽宁镇还延续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苏志军曾任闽宁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他告诉记者:“农户经营规模小、质量低、损耗大,一旦亏本受损的还是农民。2010年起,闽宁镇开启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的弊端,带来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如今,宁夏立兰酒庄有限公司长期用工达52名,其中44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现代化酒庄打工,这些移民掌握了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成为现代化生产的技术工人。

从破碎、压榨到发酵、装瓶,移民们掌握了酿酒技术,留守妇女逆袭成为酒庄主管。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告别了灰头土脸的面貌,增长了勤劳致富的本事。

眼下,宁夏立兰酒庄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忙着把冬藏埋土的葡萄藤翻出地面,闽宁镇万亩葡萄也陆续出土展藤。专业技术人员讲授种植酿造技术,大片玉米小麦地一跃变身万顷葡萄园,集约化经营让农民们不再担心产品销路,安心按月领工资。

养牛种地是西海固移民延续了多年的生产劳作方式。土地集约式经营代替农耕分散式经营,在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有着另一种注解。

“我们自繁自育的母牛一个月能生100多头牛娃娃。一头肉牛原来可以长到600公斤,有了科学精准饲养,现在一头肉牛能长到800公斤。”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瑞刚看着初生的小牛犊,笑得合不拢嘴。

靠着科学养殖,饲养员们能精准掌握肉牛的生长周期。王瑞刚告诉记者:“到时间就出栏,多喂一天也不会长肉,还增加了饲养成本。科学饲养能把生长周期精确到天,这就是现代化养殖。”王瑞刚没读过几天书,从西海固移民到闽宁镇,他带着32个移民搞起规模化养殖,如今已经成为闽宁镇屈指可数的养牛专家。

苏志军说:“以前移民在自家院子里养牛,既不环保卫生也不利于疫病防治。如今让肉牛出户入园,既实现了集约式的科学化养殖,减少了移民个体经营的风险,还改变了人畜混居的落后风貌。”

初次踏上这片土地,邵青松和王瑞刚眼前都是荒芜一片。靠着逆风而行的拓荒精神,一片片干沙滩才有了今天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发展

解决了温饱,掌握了技能,改变了生产,6.6万多名西海固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特色产业,顺利脱贫致富。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同时,产业扶贫的方式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开启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移民村里优势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热播,立兰酒庄、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双孢菇基地等成了网红打卡地,移民们曾经辛勤劳作的田间地头也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据地”。

在棚湖湾树莓生态景区,树莓果酒、树莓气泡酒、树莓馒头、树莓果汁引来不少游客品尝购买。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这片基地的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和现代观光农业组合在一起,让红树莓不仅成为移民们稳定增收的“致富果”,还成了无数游客采摘、观光、休闲的“快乐果”。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车秀珍告诉记者:“产业园已惠及原隆村761户村民,户均每年增收1500元。移民们就近就业,每年采摘期可解决600余人次就业。”

武河村的千亩桃林即将迎来桃花盛开,开发这片桃林的宁夏正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正紧锣密鼓地张罗着文化推广事宜,参观台、农家乐、漫步道、景观桃林……一整套景观规划建设稳步推进。

在宁夏捷能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8岁的马娟娟身着一身职业装,仔细地检查着工人们组装的杀菌消毒灯。这是一款自动感应杀菌消毒灯,有人经过杀菌消毒模式就会关闭,无人状态就会开启。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生产教育照明产品的企业,厦门捷能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把西部市场的支点落在了闽宁镇,也把专为孩子们开发的智慧护眼灯送到了银川、中卫、吴忠、石嘴山、固原等地。年轻移民马娟娟不用再像父亲一样耕田劳作,她变身白领穿梭在干净的生产车间。

今天,闽宁镇已经靠着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商贸物流、光伏发电、文化旅游五大产业,改写了6.6万多名移民的贫苦命运,成功书写了脱贫致富的光辉史诗。

产业多元化发展,让这里的移民变成了酒庄主管、带货主播、旅游接待、产业白领。截至2020年底,闽宁镇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不足5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4961元,6个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1633户7046人,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超过600万元。

从山海牵手到共赴小康

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之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探索从未终止。无数福建挂职干部、专家学者、支医支教青年把热血洒在这片土地,无数福建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把资金、产业、技术投在了这片热土,服装加工、双孢菇种植、肉牛养殖、葡萄种植等特色产业落地扎根,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经典模式在宁夏大地上遍地生花。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000多公里之外的帮扶情谊,吹绿了茫茫戈壁,也将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扎在了戈壁滩上。移民们凭着改天换地的愚公精神,让万亩戈壁变良田,让扶贫车间春意暖。

今天,闽宁镇已建成设施温棚园区5个、集中养殖园区7个,种植酿酒葡萄8万亩、红树莓等其他特色产业1.3万余亩,酿酒葡萄、设施园艺、肉牛养殖等产业让无数移民在家门口就业,近2万名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和流转土地实现稳定增收,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小康生活。

2020年,闽宁镇特色农产品消费扶贫金额达6.8亿元,全镇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48个,培育贺兰神、贺兰红、览翠、晓鸣在内的宁夏著名商标4个,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家。

走进闽宁镇各个产业车间,现代化工厂传出催人奋进的生产号角。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数量逐年攀升,35家葡萄酒酒庄入驻闽宁镇红酒一条街,通过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平台推销闽宁镇相关产品,销售金额达到5000万元。德龙、立兰、中粮长城等知名企业享誉中外,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走上世界舞台。

如今,闽宁镇已为未来规划了“一带、两轴、多节点”产业发展格局。乡村振兴已经拉开精彩大幕,移民村里正酝酿着新一轮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中有每一位闽宁镇移民对城乡融合的憧憬和期待,更有新时代移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遐想。

(记者 陈玲/文李靖/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