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长治市平顺县,一直是当地人口中的“不平不顺”之地。这个沟壑纵横、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的贫困县,因为中药材,与振东集团结缘。
2003年,为从源头把控中药材质量,振东成立了中药材公司,发展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产业。在推广过程中,董事长李安平发现很多农户由于收入微薄,家庭条件艰苦。
立志帮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他,组织公司高管进行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在贫困地区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并把第一个帮扶地确定在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的平顺县。
振东实行“老总包片、中层包村、员工包户”的帮扶政策,包村到户,责任到人。如今,已组建96支扶贫队,近千名扶贫队员对平顺县12个乡镇、96个贫困村、53405名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帮扶。
“第一次去秦光村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条狭窄崎岖、坑洼不平的土路,导航上显示不到八十公里的路走了将近三个小时。”一路颠簸到达目的地,看着漫山遍野盛开的黄色野生连翘花,因无人带动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李安平百感交集。
“只考虑质量,不考虑利润!”
这千金一诺,成为了振东人带领贫困户脱贫的决心。在不断的反思中,振东积极探索,转移风险,全力帮扶,最终制定了四种特色扶贫模式,从流转到预付,再从订单到反承包,百姓脱贫致富的“魔法盒子”被打开。
在车厢沟种植基地,浓浓的中草药味与高处的寒气交织着,一亩亩药田高低错落,但又整齐划一。这里种植着1200亩中药材,包含牡丹、芍药、柴胡、黄芩、党参等多个品种,被称为“中药材一条沟”。
由于地势较高,又地处山区,车厢沟的气温很低。“种植中药材不同于普通作物,从选地到采收每个流程都需要谨慎,不是种进去就完事了,后续的工作也很重要。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药材质量,功效也会不到位。”振东中药材基地经理王海洪介绍,言语中带着严谨和认真。对他们而言,中药材不仅意味着工作,更意味着责任。
为了保证中药材质量,振东还在平顺发展起了“智慧农业”,他们一手抓科技种植,根据农民种植意向,向药农传授种植栽培、移植、田间管理、标准施肥等种植技术;一手抓科技研发,成立药材产业联盟协会,建立药材多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品种选育,制定药材标准,增产增收。
每年从开春到入冬期间,整个平顺县的山村里都能看到振东人忙碌的身影,春天种植、夏天除草、秋天采收,农闲时一到周末,大家又到贫困户家里讲政策、培训技术、分享脱贫致富案例。有时赶上农户收玉米,他们就开着自己的车帮着干……
对振东人来说,扶贫不只是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更是“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的全心全意。
“每一个振东人都到过平顺,每次去我们都自备方便面,不给老乡添麻烦!”扶贫办主任李文斌边说边指着旁边的小伙儿,“李伟虽然是今年刚入职的员工,但感触应该很深。”
李伟随即点点头,“我有幸跟着李总到秦光村走访,那可真是‘走’访,不大的村子一天下来要走将近2万步。他走得很快,到了老乡家往炕上一坐就直奔主题,问困难出主意。有一次听说村民牛秀英脑梗后恢复得不理想,第二天就让人把药送到了她手里。”
谈及振东和李安平,秦光村村支书万锁开有些激动。“李总是个实在人,没有一点儿架子!要说振东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看看这统计表。目前我们村种植柴胡、黄芩、党参等中药材共计500余亩,人均达到3亩。2019年,人均年收入超过7500元,年收入最高的家庭能达到5万元,成为了全县知名的中药材专业村。”
如今,中药材产业不仅是平顺县的支柱产业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而且还向周围市、县辐射,在黎城、左权、阳城、广灵等地也种植了中药材。2019年,仅平顺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就已达到62.76万亩,直接带动3.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100元。
2018年,极具特色的振东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入选国家扶贫十大案例。2019年,李安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今年,平顺县顺利脱贫摘帽。
但振东对“第二故乡”的帮扶并没有结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要做到“脱帽”不“脱管”。2020年3月15日,振东召开“扶贫永远在路上 将扶贫进行到底”扶贫工作启动仪式,奔赴“再扶贫”第一线。
原先崎岖坑洼的山路变成了新修的柏油马路,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可以靠这条平安路与外界更好地连通;他们种植的中药材和其他农副产品,也可以沿着这条致富路走出深山。
更重要的是,还会有更多的好政策、好心人,能够沿着这条幸福路来到这个被爱滋润过的“平顺之县”。(图片由振东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