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公元前3000至2700年,伏羲氏发明了结网的方法,用网打猎捕鱼,驯养鸟兽,从此中国便开始有了初期的畜牧业。中国的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长征乡的畜牧业亦源远流长,乡内猪、羊、牛、鸡、鸭等品种皆享誉沪上。解放后更是发展繁荣,积累了丰富的科学饲养牲畜的技术和经验,其产品远销香港。
猪
饲养
解放前,本地区多数农民在8、9月份买几头小猪饲养,办喜事、过年自食或出售,俗称养年夜猪。当时真北有位叫罗根杜的农民饲养3头母猪,50头肉猪,在当时是这里的养猪大户。抗日战争后,靠近市区的农户利用城市泔脚养猪。孟家桥有部分农民他们常年各养百头左右,获利超过种蔬菜的收入。解放初期,仍是农户私养,出栏时除私营肉庄收购外,合作社也挂牌开秤收购。
农业合作化时期,每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集体养猪,由信用社贷款。建造的猪棚,以草屋为主,硬圈饲养,一般养10~30头。到1956年每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都建有一个集体养猪场。地处真北的云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为有国际饭店的泔脚作饲料,养猪达300~400头。当时养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积肥,为农业增产提供条件。流传的农谚“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养了三年亏本猪,田里肥得不得知”,“猪多肥多,肥多菜多”,正是反映了这种思想。
随着合作化事业的发展,养猪已形成了一定规模。1957年底,在三乡一镇的长征乡范围内,养猪达2100头,全年上市肉猪上万头。至1966年养猪达到了新的高峰,全公社饲养量达到52000头,上市量达到29252头。
万头猪饲养场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调整了养猪政策。公社采取扶持措施。副业公司每年提供100万元左右的无息贷款,供各队外出采购猪苗。在改革中逐步推行了定人员,定圈存量、定上市量、定饲料、定经济指标、超产奖励的“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调动了饲养人员的积极性。1981年起责任制日趋完善,逐步推行了承包到场,超利分成,自负盈亏的专业承包责任制,带来了饲养方法的革新,饲料的改进。长征乡养猪事业攀登了 历史高峰。
品种
解放前,本地区饲养猪的品种有四白脚、浦东白猪、梅山猪、枫泾猪、土老虎等。以“土老虎”居多,此猪食料耐粗,生长快、成熟早、好配种、产仔率高(一胎生20只左右);性温和、爱护小仔猪。
约克猪
解放后,猪的品种不断改良。1959年引进的中型约克猪,与本地猪杂交后所产的猪抗病能力强、耐粗饲料、生长期短、出肉率高,每头可养到150公斤符合养大猪的要求。
1964年引进苏白猪,与本地猪杂交后产的仔猪,体躯大、生长快、肥膘多、效益高,六个月可达80~100公斤。
苏白猪
伦特来斯
1965年又引进丹麦种长白猪(伦特来斯),有28根肋骨,属瘦肉型猪。以瘦肉型母猪与上海白猪交配,产下的母猪再与中型约克公猪杂交,逐渐成为本乡当家品种。
1984年又引进美国种杜洛克猪,瘦肉率高达60%以上。
杜洛克猪
80年代本乡内销猪以太湖二花脸、枫泾黑猪为主,涨势快,头重80~90斤,出肉率在76%~80%。供港猪以上海白母猪配长白猪产下的母猪再配杜洛克公猪,平均胴体瘦肉率达50%以上。
出口
本地区在1962年开始陆续有为数不多的肉猪出口。出口中猪供应香港市场。种猪以上海白猪与中型约克交配,饲养期75天左右,体重30~40公斤。1983年起乡副业公司抓出口猪的生产和中转出口工作。在鼓励各队积极采购苗猪的同时,对增加一头母猪补贴30元,鼓励母猪更新,为多出口做准备。之后每年出口猪1.3万头左右,每年创汇10余万元。并获得平价饲料粮200多万公斤。1984年出口猪最多时达15565头。
为了适应出口猪的需要,用杂交生产瘦肉型猪。1991年投资250万元,占地40亩,创办乡供港猪场。有猪舍630间,满圈可饲养4000头。1993年,有千头猪场37个,万头猪场2个,饲养量47300头,上市肉猪31869头,其中出口达8651头。
羊
饲养
本地区养羊历史源远流长,解放前农家饲养以绵羊居多。解放后农业合作化时期,集体饲养60年代起,国家经济补助,大力发展细毛羊(属绵羊类),先后从山东新疆等地引进毛肉兼用型品种,饲养量逐年递增。1968年公社派人专程去河北省包了二节车皮买回150头蒙古细毛羊(属绵羊类),分配给大队、生产队集体饲养。该羊体型较湖羊大,毛浓密、卷曲,以获取皮毛为主,成年羊年剪毛8公斤左右,经济价值高。
70年代初,外贸经济补贴发展湖羊,真北新宅两大队以中药二厂的药渣作饲料,新村大队以棉花籽为饲料,全公社有48个集体养羊场,其中新村、新宅、曹杨3个大队养羊最多。1972年,新星、新村、新宅、真光、曹杨等大队派人去嘉兴购买湖羊,母羊下羔羊后,以羔羊皮出口创汇。
羊奶
本地区曾有饲养奶羊的历史。1932年,有一位名叫陈天愚的暨南大学生在真北路7号桥附近,开设天恒奶羊场,拥有30多头奶羊。因本地人不喜欢喝羊奶,销路不畅,2年后倒闭。1962年,长征大队饲养过60只奶山羊,由上海市跃进养殖场转来,饲料以豆饼、胡萝卜为主。每天挤奶两次正常一天可产奶100瓶(与现在牛奶瓶一样大小)经消毒后,供应固定的订奶户,售价略低于牛奶,羊奶的颗粒较小,易被人体吸收,对肾病有辅助疗效。后来由于奶羊近亲繁殖,品种退化、抵抗力弱,病情多,产奶率低,于1966年被淘汰。
鸡
二十万羽蛋鸡场
解放前,一般农户每家养鸡数只或数十只不等。饲养方式以放养为主,将鸡放在场前屋后任其自行觅食而无需任何管理,少数农户圈养。鸡苗有的自孵自繁,有的去市场购买。长大后,有出售肉鸡的,也有靠以生蛋,出售后换取油、盐、酱、醋。所养鸡种大多是“草鸡”。
农业生产合作化后,改变了完全由家庭养鸡的传统方式,开始发展集体饲养肉鸡、蛋鸡,1956年长征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吸收了原私人养鸡场入社办起了集体养鸡场,饲养澳洲黑、洛桃红、布罗门、芦花鸡、来杭鸡、乌骨鸡等6个品种。,总数约500羽。1958年饲养鸡已发展为1000羽,当时鸡场工作人员有40名。1960年起公社开始集体饲养肉鸡,品种以白洛克为主。是年,肉鸡上市量为1.83万羽。孵化小鸡已经电气化能常年供应各种禽种,全公社拥有每次孵化1.6万只蛋的大型电孵箱6只,每次孵化500~3000只蛋的小型电孵箱14只。
1968~1969年,集体养鸡有所发展,全公社118个生产队中有78个养鸡场出口肉鸡10万羽。到1979年上市肉鸡17.46万羽,1985年全乡有43个集体养鸡场,肉鸡上市量为10.6万羽。1987年上市肉鸡22.26万羽,品种以罗斯为主。上市鸡蛋31.68万公斤。鸡蛋除供应本市市场外,还调运安徽、武汉及东北等几个省市,以换取饲料。1988年10月,乡投资1000万元的20万羽大型大鸡场建成并投产,分为乡蛋鸡总场,曹杨、真光、新村、横港、长征等5个分场。1993年肉鸡上市量为13万羽,蛋鸡的品种为罗曼,饲养量为19万羽,上市鸡蛋208.1万公斤,是市郊大型副食品基地之一。
牛
耕牛
农业生产合作化后,改变了完全由家庭养鸡的传统方式,开始发展集体饲养肉鸡、蛋鸡,1956年长征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吸收了原私人养鸡场入社办起了集体养鸡场,饲养澳洲黑、洛桃红、布罗门、芦花鸡、来杭鸡、wu
1957年,五星蔡家宅、长征顾家宅,五一沙家宅等饲养奶牛共40头。1958年建立长征牧场,地点在交暨路32号。当时有11个分场,饲养中国和荷兰杂交黑白相间奶牛共450多头。1961年划小公社后,长征公社除五星奶牛分场划归五星大队外,其余分场的奶牛全部集中于长征牧场,有职工30多人,拥有奶牛120头。
长征种蓄场奶牛棚
1977年五星牧场奶牛也并入长征牧场。1978年,牧场与长征良种实验场合并。1982年5月起,又从良种实验场分出,独立成为长征种畜场。1979年投资30万元在真北路7号桥西,建造120个厩位的健康牛舍。并向国营牧场引进了一批健康牛犊,淘汰了病牛。1980年市乳肉卫生防疫站、市农业局和嘉定县有关部门到奶牛场进行健康牛群验收合格,长征奶牛场遂成为嘉定县第一个特级牛场。
兔
本地农民解放前已有饲养肉兔习惯。品种有“青紫兰”、“中国白兔”,体重2~2.5公斤,年产仔兔3-4窝,一胎下仔5-6只,大都地棚饲养,少数笼养。
貂
水貂形似黄狼,呈褐色。雄的2公斤左右一只,雌的1公斤左右一只。一年中只有春季繁殖1胎,每胎一般产4-6只,也有少至1只,多至10只。饲养7-8个月,入冬可剥皮,每张貂皮价格80-120元。水貂必须放在编制的铁丝笼内饲养,因水貂喜水,内须置水缸。貂饲养不驯,一旦逃走不会回来。
鸭
本乡集体养鸭始于1977年。蛋鸭以绍鸭为主,原产浙江省绍兴萧山一带,体型小,食量小。1979年有较大发展,有五一、曹杨等4个场饲养量共约4万羽,创历史最高纪录,上市鲜蛋81.25万公斤。
小编随笔
曾几何时,长征乡的畜牧业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上海的“菜篮子”工程做了巨大的贡献。小编不禁想起了老上海人口中津津乐道的真如羊肉。百年真如羊肉选料十分考究,当时,所选用的便是长征本地散养1岁左右的山羊,其肉质酥而不烂、肥而不腻、香而不膻、鲜糯爽口。这样看来,真如羊肉的名扬天下,长征地区畜牧业的繁荣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功不可没。
普陀长征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