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
《光明日报》整版报道了
跟随一起来看
��
自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以来,上海市嘉定区大力发展产业帮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在对口地区引进沪籍企业,发展水产养殖项目,使云南百姓餐桌上的食材越来越丰富,当地人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针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稳岗就业难的问题,嘉定区与当地有关部门合力探索,形成了“派得出”“找得到”“留得住”的转移就业“德钦模式”,使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可复制、可推广。
产业培育,发展高标准淡水水产品养殖
如今罗氏沼虾、肉质肥厚鲜美的加州鲈鱼等淡水活鲜纷纷端上了云南昆明、楚雄等城市居民的餐桌。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高标准的水产品并非来自沿海地区,而是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山。
“以往云南市场上的水产品以冻品为主,大多从广东进货。现在云南本地就能供应了,罗氏沼虾上市时大都还是活的。”上海海洋大学毕业的博士吴仁福对记者说。
2018年年底,上海嘉定区与云南楚雄州双柏县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通过沪滇协作建起了一座座鱼塘。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利用重点招商项目引进的楚雄天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盛公司在双柏县大庄镇普岩村投资建设生态虾蟹产业园,建成包括高标准的孵化区、养殖区、办公服务区、饲料储备区等四个主要功能区的养殖基地130余亩,开始在高原养殖加州鲈鱼、澳洲小龙虾、大闸蟹以及反季节培育澳洲小龙虾虾苗、加州鲈鱼鱼苗,填补了云南高原地区高标准淡水水产品养殖和培育种苗的空白。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水产养殖基地。资料图片
在培育水产品过程中,天盛公司开展了“产学研”并重的合作新模式,加大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道宏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合作力度,从已经驯化的鲈鱼中挑选体质好、体型大、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繁殖能力强的种鱼,选配野性较大的原种加州鲈鱼进行改良,有效提高亩产产量,降低饲料和用药成本,目前已建成“高原加州鲈鱼繁育及保种基地”,并完成澳洲淡水小龙虾、大闸蟹养殖以及优质虾蟹生态种苗观光区等建设,有效带动百余名当地群众就业,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在大山里养殖水产品,给当地人带去全新的理念,让他们多了一些选择。”为双柏县提供罗氏沼虾和大闸蟹养殖等技术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吴旭干深有感触地说:“水产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高档水产品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多。”
有了成功经验,就会吸引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水产品养殖的行列。“以前是我们做、他们看,没有技术他们不敢做。现在除了我们把技术送过去,还有三名当地学生来上海海洋大学学习,未来他们也会把技术带回去。”吴仁福说。
消费扶贫,“菜园子”对接上海“菜篮子”
“主持人好,我在这里介绍两款我们对口支援地区的特色产品。这个是云南省南华县的松茸菌汤包,汤包里有松茸、牛肝菌、桂花菌、鸡油黄菌、茶树菇等菌菇。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松茸。松茸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野生食用菌,不可人工培植,被誉为‘菌中之王’……”在区委书记谈扶贫系列节目中,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的开场白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在节目一开始便如数家珍地为云南特产直播带货。一直以来,消费扶贫都是嘉定的特色亮点工作,2019年全区完成消费扶贫金额1.55亿元,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可望实现1.7亿元。
为探索消费扶贫的新模式,嘉定区整合区内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消费扶贫工作。
首先是“搭好平台”,畅通消费渠道。今年8月15日,上海嘉定—云南楚雄消费扶贫生活体验馆在嘉定区正式面向公众营业。这是楚雄在上海第一家消费扶贫生活体验馆,整合了楚雄州9个县、1个县级市的扶贫农副产品,涵盖鸡、鱼、肉、蛋、茶叶、粉丝、核桃等80多种产品,在助力云南楚雄实现脱贫的同时,也满足了上海消费者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目前,嘉定区内布局对口地区特色商品销售网点已有119个,其中实体销售网点114个,电商平台5个,把消费扶贫融入嘉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跨前一步,主动帮助当地企业提升供给能力是嘉定区促进消费扶贫的又一项特色举措。为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嘉定区组织区市场监管局赴对口地区考察蔬菜种植基地,指导当地对接上海标准,建立可追溯系统。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到对口地区建生产基地,建设冷链仓库,解决物流仓储成本高、产品销售周期长等问题。同时引导对口地区企业到嘉定落户,云南力耕农业有限公司是落户嘉定的首家扶贫龙头企业,目前公司的农产品已进入各大农贸市场,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01人脱贫。
上海援建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猫街村村委会阿未俄村组民居提升改造项目俯视景观。资料图片
就业帮扶,积极探索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每年6月前后,是云南迪庆白马雪山高山杜鹃盛开的季节,成千上万亩杜鹃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家住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的白玛取宗,1996年出生,父亲生病,家里还要供她和妹妹上学,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从2013年起,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五六月份挖虫草、七八月份采松茸是白玛取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那里好东西不多,一年也就卖一万元多点,哥哥读书的贷款都还不上。”面对贫困,白玛取宗曾有些无奈。
一个偶然机会,白玛取宗得知县里正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往上海务工。她家刚好也是“卡户”,于是她马上响应政府号召,报名来上海务工。3年来,在嘉定区的尖点科技公司工作,白玛取宗每年都有机会出差,昆山、松江、广州,她不仅靠收入帮助家里脱贫,还见了不少世面,从一个懵懂少女成长为一个有毅力、有主见的青年。
从2018年起,嘉定区开始接受对口帮扶地区德钦县的富余劳动力。由于两地在地理环境、饮食习惯以及用工要求上的较大差异,劳务输出过程中“派不出人员、找不到岗位、待不长时间”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嘉定区围绕如何“派得出”“找得到”“留得住”,打出“组合拳”,积极探索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广泛动员,降低外出成本,确保“派得出”;优选企业、推荐岗位信息,确保“找得到”;之后,最关键的,也是最需要下功夫的就是如何做好“留得住”。
上海潮湿闷热的天气、快节奏的工作状态让德钦县来嘉务工人员有些水土不服,和白玛取宗同一批来嘉定务工的德钦人就有6位先后离沪返乡。
为确保“留得住”,嘉定区做细服务,区合作交流办、人社局、企业和德钦驻沪服务站四方联动,驻点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来沪就业人员信息动态,如果发现不适应岗位的情况,及时做出岗位调整,最大程度上做到人岗相适,起到了稳岗稳心的作用。此外,还对他们加强关心关爱。每逢工作之余和节假日,区合作交流办和人社局的工作人员组织来嘉务工人员参加社区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嘉定人民的关心和关爱。
如今,南亚新材料、盈达空调等嘉定企业,每家都有几十位来自嘉定对口地区的员工,有的已经当上了班组长,有的人不仅为同学朋友牵线,还带着自己的亲戚来打工,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改善了不少。
“派得出”“找得到”“留得住”,在不断完善的“德钦模式”推动下,2017年以来,包括就地、就近就业和异地转移就业在内,嘉定区通过劳务协作帮助对口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转移就业5000余人。
长镜头
让烈日“温柔”起来
——云南永仁县医院有了皮肤科
“王医生,已经几个月没见了,今天我专程来感谢你。”2020年7月的一天,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名患者家属李老先生特地赶到县人民医院,向援滇医生王海瑞道谢,并将亲笔信交到王海瑞手中。
在信里,李老先生用朴素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上海市嘉定区援助了医疗设备、皮肤科专家……为边远山区群众解决医疗难题,让我们老百姓在本地就能享受到上海专家的服务,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非常感谢嘉定区对永仁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
原来,李老先生的老伴儿饱受慢性湿疹的折磨已有6年时间,严重影响生活。几年间,到处求诊,病情始终反反复复。来自上海嘉定区南翔医院皮肤科医生王海瑞,为老人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药物口服加外用,结合中药药浴和光疗等治疗。1个月后皮疹消退、瘙痒缓解,3个月后也没有复发,老太太逢人便夸“上海医生本事大”。
永仁县地处云南北部,光热资源充足,常年平均日照时间仅次于西藏拉萨,位居全国第二,强烈的紫外线使当地人很容易患上皮肤病。然而,当地医院长期都没有独立的皮肤科和专业医师,诊疗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自2017年9月嘉定区第一批援滇干部入驻永仁县起,就十分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结合“永仁县光照时间长、皮肤病频发,县内无专业皮肤科”的情况,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时任永仁县副县长、援滇干部王向华多方奔走,了解皮肤病专科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及器械,积极帮助协调和汇报,争取各方支持,甚至找到在上海医疗系统的同事、朋友、同学等帮助出谋划策,给予专业的指导和意见建议。
通过沪滇合作对口帮扶,2018年嘉定区卫健委的医疗专家到永仁县开展巡回医疗扶贫义诊活动。南翔医院副院长、皮肤病专家柴维汉在了解当地情况后,提出帮扶永仁县人民医院成立皮肤科,并签订了为期3年的健康扶贫帮扶协议,嘉定区在扶贫项目中增列了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建设项目。
随着皮肤科的建成投入使用,新的问题又来了,有设备没有医生,缺乏专业的医务人员。2019年,嘉定区南翔医院在人员也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先后派俞爱华、王海瑞两名皮肤科医生,到永仁县人民医院坐诊,分别带教帮扶6个月。
“边远地区群众的就医难,只有深入当地开展诊疗服务后才深刻理解。我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将竭尽所能把皮肤科常见病的诊疗经验和对疑难病例的知识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力争提升两名医生独立开诊、熟练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帮助解决当地群众的皮肤病困扰。”初到永仁的俞爱华为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
短短几个月,俞爱华逐步开展激光、光疗、冷冻、中药倒模、皮肤外科手术等治疗项目,科室每日诊治的病患从寥寥无几增至每日30例左右,使永仁县的皮肤科诊疗发展跨出实质性的一步。在她的指导下,当地医务人员较快地积累了诊疗经验,基本掌握检测仪器的规范使用。此外,俞爱华还利用自己具备皮肤镜中级资格的优势,带教当地医生使用皮肤镜及远程互联网平台,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
第二位援滇医师王海瑞发挥自己的所学所能,用精湛的技术成功为2000余名皮肤病患者解除或缓解了病痛,还按照南翔医院皮肤科的治疗模式,相继引进二氧化碳激光仪、电离子、红蓝光治疗仪、窄普紫外线照射仪等治疗设备,陆续带教出一支能熟练操作仪器的医护队伍。
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南翔医院院长周嘉平说,将在皮肤科皮肤镜检查等新技术、远程门诊诊疗等信息化新模式上开展医疗帮扶工作,继续提升永仁县医院的服务能力。
扶贫印记
三条路径助力山村“蝶变”
讲述人:上海援滇干部、挂任云南省牟定县副县长 王良华
2018年,我作为上海嘉定区第11批援滇干部来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工作。10多年前,我曾到云南旅游,当时美丽的七彩云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到了对口支援的牟定,看到的却是苍凉的荒坡地、狭窄的村间道、低矮的土坯房……我暗下决心:“要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
云龙村是牟定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干旱缺水,当地群众在山坡上只能种点苞谷,雨水好的年份收成还过得去,要是碰到干旱,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是当地人口中的“种上一山坡,收成一土锅”。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只能在山坡地上作文章。我们利用上海帮扶资金,在山顶修建蓄水池、开挖机耕路、架设提水设施,引进外省种植大户,流转800亩荒山,种上了耐干旱、前景好的软籽石榴,迈出了嘉定帮扶牟定发展产业的第一步。
前不久,牟定软籽石榴获得大丰收,又大又红的石榴挂满枝头,群众不但有了增收产业,而且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他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上海帮忙配水源,荒山变成石榴园。”
云龙村的石榴产业只是嘉定帮扶牟定的一个缩影。为提升帮扶成效,我们采取“布点补短、连线为链、成片造园”的“三步走”帮扶模式,两年多来,先后在牟定实施109个沪滇项目,建成36个光伏扶贫电站,发展芦笋、中药材、软籽石榴等产业基地两万亩,培育食用菌、生猪、李子三条产业链,启动建设6000多亩的沪滇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个帮扶项目的落地,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基础,增添了力量,也带动全县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产业”的目标。
产业发展了,销售怎么办?我积极联系上海、北京等地企业来牟定开展消费扶贫,帮助彝家火腿在香港数码资产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在新桥镇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帮扶助农”电商平台。我还尝试做直播带货,发起“消费就是扶贫、下单就是参战”的倡议。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帮助牟定腐乳、大粒蚕豆等一批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等地市场。在上海后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后帮助牟定销售了价值1.6亿元的农特产品。
牟定的产业渐渐兴旺,然而“靠别人帮扶只能一阵子,靠自己发展才是一辈子”。我不禁问自己:“能为牟定留下点什么呢?”答案就是观念。
为帮助当地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我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自己引领”三条路径,先后选送145名干部到上海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把133名贫困学生送到上海职业学院学习深造;邀请长三角地区10多名教授送教上门,并成立乡村振兴工作室;协调上海60多名医疗专家、骨干教师来牟开展面对面指导、点对点帮扶。
如今的牟定,面貌已发生很大变化:道路变宽、楼房变多、荒山变绿、环境变美……群众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今年10月15日,在云南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我作为沪滇扶贫协作的代表分享了在对口帮扶云南期间的典型做法和经验。“一段援滇路,一生云南情”,这是我的扶贫感悟,更是上海11批400多名援滇干部的共同心声。我们直接服务云南可能一生只有一次,但关注云南、祝福云南会一生一世。
撰文:任鹏 曹继军 颜维琦